首页 理论教育 远离职业倦怠

远离职业倦怠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不良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应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那些准备上升为骨干教师的人来说,职业倦怠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由于教师所工作的环境相对复杂,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也多样而复杂。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第一节 远离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是职业压力的一种。它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它已经成为教师在培养自己成为骨干教师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据一项“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程度较重的工作倦怠。

请看中国教育在线成长论坛曾经做过的一个专题讨论:老师,你离快乐是近还是远?回帖很多,现摘录两则:

1.无人感到工作中的快乐

叙述者曾参加过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二十多位来自市内各中小学校的教师倒尽了苦水,抱怨连天。居然没有一位教师能够感到工作中的快乐。“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想着肩头的重任,想着无休无止的工作。”他们开玩笑说:“马路上面黄肌瘦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一类是老师。”

2.考试让老师无法喘息

不必讳言,现在的老师是越来越难当了,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单元考、章节考、学段考、模拟考等种种堂而皇之的检测让老师们难有喘息的机会。一旦考“砸”了,工资要扣,奖金没份,晋级不成,评优没名,还要在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的旗号下,“待岗”接受业务培训,做书面检讨,老师们脸面尽失,苦不堪言。如此这般,老师们只有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把自己燃成“蜡烛头”,用牺牲自己的健康和亲情来成就辉煌的教育“业绩”。

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不良影响

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不良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下降、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自我身心伤害等方面。教师身心疲惫,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意识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甚至出现失常,工作能力下降,教育教学工作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与学生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甚至使用急躁的行为、粗暴的体罚来对待学生,不但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还会对教师自身造成身心摧残;轻则工作态度消极,得过且过,重则引起神经衰弱等心理、生理疾病,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就教育而言,职业倦怠是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平不高甚至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其最终后果是引发教育质量下降。

因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应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那些准备上升为骨干教师的人来说,职业倦怠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二、对抗教师职业倦怠,需要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由于教师所工作的环境相对复杂,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也多样而复杂。就其共同的方面分析,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校方面的原因

(1)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尤其是担负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工作已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们就牺牲节假日、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地不停劳作,怎能不倦怠?

(2)管理制度僵化。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极大的挤压,自尊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3)评价标准偏颇。时至今日,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同样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地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4)人际关系失调。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是助推力量,又有削弱作用。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科间激烈的竞争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孤独感,疏于与同事交往。同时,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行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对教师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2.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期望过高。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说教和规训把教师推上了高的位置。当今时代,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为“太阳”、“园丁”、“蜡烛”,其中包含着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尤其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他们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后自然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色彩。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

(2)经济收入偏低。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改善;但与其他同样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偏低,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2005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对北京中小学教师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有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在1001~2000元之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水平,其中选择“中等偏下”的比例高达45.1%,选择“中等”的比例占42.3%。较低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3)舆论压力较大。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3.自身方面的原因

(1)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而这些教师往往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使得他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正常要求以满足职业需要。然而,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工作一旦出现差错,这些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事实表明,对自身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2)心理素质不过硬。压力过重导致使教师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差。烦躁、情绪易失控、面对压力胆怯等等种种的不良心理层出不穷。总体表现为消极、情绪波动大。

(3)自我效能感不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常设计较高层次的目标,对教学活动也更投入。低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工作时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设想失败带来的后果,这就会导致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致使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试用以下几个策略来应对:

1.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能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经不合时宜,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体验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接纳、采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调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在教师感觉倦怠时,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点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这样来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英国学者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取“传、帮、带”,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等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2.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根据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社会外部环境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应侧重于调控社会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在全社会持续兴起尊重教师的“教育热”,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适时调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

(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不宜过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要把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加以考察。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合理的定位,并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3.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研究表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

(1)维护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过分地自我为难和自我拒绝,不过分地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我抱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恰当把握自己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持续发展、快速成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快乐起来吧!骨干教师就应该是快乐教师。先快乐起来就能自然而然地摆脱教师职业倦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