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职业倦怠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从职业倦怠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较严重,这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负面因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的工作兴趣、情感和动力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徐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当前,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较严重,这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负面因素”。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要从宏观角度着力抓好辅导员队伍的体制机制建设,而且要从微观角度深入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逐步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不断培养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自我效能感。

一、正确看待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和危害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和特点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用于描述从事助人行业(如教师)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从而产生心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的工作兴趣、情感和动力的衰竭状态。

1.职业价值观扭曲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教育对象的多样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僵化,当高校辅导员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繁琐的学生工作中而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和回报,或找不到职业生涯新的突破口时,个人成就感降低,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降低,看不到职业目标和希望,缺乏职业动力和追求。

2.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心理健康水平是指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状态、行为反应与心理适应能力等。由于对本职业感到厌倦,对职业价值评价过低,职业荣誉感不强,辅导员会不自觉地放松对业务的钻研,高职业压力和低职业价值认同会使辅导员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长期的这种状态就会导致反应迟缓、适应能力降低,对自身的情绪无法控制,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与教龄呈正相关关系

有研究表明,5~10年教龄是教师职业心理的一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教师逐渐开始出现职业倦怠。1~4年教龄的辅导员,刚进入一种行业,虽然可能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压力,但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希望与期待,在心理上更易于平衡各种矛盾。教龄达5~10年的辅导员逐渐开始出现倦怠情绪,教龄在10年以上的辅导员承担着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以及事业上台阶的压力,而发展空间的限制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和危害

辅导员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知识、能力的正常发挥,损害了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引起的情绪失控、苦闷甚至抑郁得不到及时宣泄,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辅导员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同时由职业倦怠带来的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能力水平的发挥,造成工作低效化和工作挫败感的加剧。

2.影响学生的教育成长

辅导员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理性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激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而不稳定的情绪、消极的心态和心理亚健康状态以及对自身工作的排斥和反感,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展现自我、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3.影响队伍的发展稳定

对学生和社会而言,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绪,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发展,使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撑力量。

二、深入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1.社会支持和自我认同的弱化

学生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在中央16号文件中已经非常明确。然而现实中一些高校都把学科建设作为核心,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受到轻视和歧视。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倾向于强调辅导员的义务,而忽视了他们的权利。此外,同龄专任教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有许多业务培训和海外研修的机会,可以进一步优化个人知识结构,提升个人能力水平。而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尊重。辅导员除了完成大量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深入班级、寝室、课堂与学生交心谈心,晚上和周末还要主持和参加班会、团会、党会等活动。时间、精力的大量投入和个人需要的不满足以及与同龄教师横向比较的心理落差,使辅导员产生心理失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2.角色冲突和职业压力的加剧

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角色也愈加丰富,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第二家长、知心朋友、生活保姆等多种角色。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时常会产生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适时调整自己作为家长、兄长、师长、学长等不同角色需要具备的思维习惯、行为态度和表达方式。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执行学校的政策,又要维护学生的权益;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又要充当学生的保姆。这些角色冲突经常会使辅导员陷入两难境地,无所适从,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由于学生工作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特点,学生因情感问题、网络成瘾、学业困难、经济原因和就业困难等产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频发,从而加剧了辅导员的职业压力,使辅导员成为一个高风险、高压力职业。

3.创新意识和发展空间的局限

实践表明,学生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有些教龄较长的辅导员创新意识较为淡薄,习惯于靠经验处理事务性工作,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要任务。与老辅导员相比,年轻辅导员自我意识更突出、个性色彩更强烈、思维活跃性更强,工作方法灵活多样,与学生心理年龄和经历相似的优势使他们更容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但他们的协同和配合意识不强,抗挫折能力较弱,有一些不成熟的心理表现。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全方位负责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桌椅板凳柜”等日常琐事,久而久之会认为工作缺乏挑战而衍生出衰颓情绪,感到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个人价值难以实现。辅导员职业还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和学生打交道,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理论研究,在科研立项、职称评聘方面相对处于劣势,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三、有效应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机制

为有效应对职业倦怠,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组织领导,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总规划,优化和改进辅导员选聘、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对辅导员作了单独的明确规定:辅导员工作既是教师岗位,又是管理岗位,既可以走专业技术系列,也可以同时走行政职级系列。同年我校制定出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职辅导员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并且实行辅导员的职称评审机构、计划、条件等单列,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在辅导员绩效考核方面,学校努力形成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激励机制,按照“质和量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常规和创新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定期考核奖励工作业绩突出的辅导员,激励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学校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学校将辅导员队伍作为培养和选拔党政管理干部的主要来源,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基层骨干来使用,后备人才来培养”。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充分体现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辅导员队伍的人文关怀。

2.热爱学生工作,坚定职业信念

信念和理想是压力下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药。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是一种内在的肯定和持久强劲的内化力量,是在多少年之后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的延续是科学职业目标的体现,更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境界。辅导员自身要对学生工作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要把学生的进步和成绩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目标。在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当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一致时,就会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学校方面,应该结合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时代发展变化,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科学设置辅导员培训内容,真正建立起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等相结合的分层次、按类别、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在工作内容上将辅导员作专项分工,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专长等,让他们分别主要从事学生日常事务、形势教育、择业指导、学习辅导及心理咨询服务等,做到一专多能,术业专攻。辅导员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将会坚定辅导员的职业信念,使他们坚持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3.重视学习提高,激发工作活力

毛泽东同志说过:要做人民的先生,先要做人民的学生。“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部分是源于他们忙于对事务性工作的处理,忽视了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自我能力的提高,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反过来又会损耗工作热情,降低职业认同感,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因此,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摸索教育对象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和专家型学生工作者。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大大提高职业和事业的成就感和职业魅力。通过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全面提高工作技能,使自己能够较从容地应对本职工作,进一步增强工作自信心。通过参与课题申报和理论研究,可以挖掘自身的工作潜能,激发工作活力,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恐慌”,只有不断“回炉”充电,加强学习提高,才能具备适应各种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4.注重心理疏导,缓解工作压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自我意识强的人将会积极地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人格的差异而造成的内部冲突,并对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态度。反之,则会因为事情不如所愿而动辄感到愤怒、沮丧和失望。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有生理的倦怠,但更多的是心灵的倦怠,而心灵倦怠又是影响生理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辅导员要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正确处理个人情绪和工作压力的关系;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悦纳自己,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善于释放压力,保持情绪乐观。在学习掌握先进理论的基础上,辅导员要积极投身实践,把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转变工作方式,在实践中体验事半功倍的愉悦心情。与此同时,高校除了要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疏导机制,为每个辅导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要定期组织开展辅导员素质拓展活动,缓解辅导员的紧张情绪和焦虑状态,增强辅导员的心理调适和抗挫折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