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教学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教学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定义,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生活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校适应形势的变化,摒弃过时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与改革。

对教学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刘 冰(1)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中永恒的主题,而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拟以教学秘书的角度,从探讨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简要分析教学管理质量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以及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管理创新 必要性 瓶颈 途径

毋庸置疑,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一直以来就是各大、中、小院校的中心宗旨,也是政府对教育界的核心要求之一,这无论是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教育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还是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中,都得以充分体现。

诚然,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同时实践也证明,管理出质量,优秀的教学管理工作能优化流程、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能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高校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在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如何去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在教学管理创新过程中又存在着哪些瓶颈?本文拟从教学秘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一、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定义,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生活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校适应形势的变化,摒弃过时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与改革。

首先,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学管理必须随之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家急需大批复合化、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这直接推动和加快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于是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解放思想、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渐成为各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焦点,这势必要求教学管理也作出相应的模式变革和手段创新,来适应和支撑新形势下教改的顺利实施。

其次,新形势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不断改革,与之适应。与过去不同,现如今学生们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走向社会和走出国门进行中外联合培养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如此一来,学生们就需要学校能提供他们“走出去”所需要的各种便利,比如实习学分的认定、课程学分的替代与转换、国外论文的评阅等,这些新事物、新要求的出现同样要求教学管理方式发生相应改变。

最后,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管理的创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注入新的思维和先进的理念,而配套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手段创新是其发展的有力保障。日常事务的精密安排、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与运用、工作效率的切实提高都建立在一流的教学管理基础上,因而,只有不断变革教学管理,使之不断调整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二、教学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瓶颈

(一)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束缚

一直以来,新旧事物的更替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而必定要经过矛盾、斗争、替代的过程;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变革亦是如此。高校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计划、课程管理、质量监控、学业管理等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其运作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息息相关。这就意味着,教学管理若要有所创新,首要是转变相关人员的观念,引导其从传统教学管理理念中解放出来,说服其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得以贯彻,才能得以真正实现。譬如,人才培养目标要从之前的“专才”培养到现如今的“素质”培养,其培养模式和要求必然发生变化,这需要从教师到教管人员彻底地转变观念,变大众教育为素质教育,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否则,保留甚至停滞于过去的观念,势必造成新型管理理念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所谓的“创新”也会流于形式。

(二)新政策执行者主观积极性的缺失

当人们熟悉了既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和风格,一则缺乏创新的主动性,二则缺乏接受创新事物的积极性,要想从根本上推动和实行创新改革并非易事。通常一提到实行新的政策,很多基层执行者的条件反射就是工作量要加大了,如此一来,其接受新政策的主观积极性会大打折扣,新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势必会事倍功半。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大类:心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显然,人们工作后,通过自身努力基本会满足前三种需求,而高级别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需要外界的助推力来满足;在这一点上,若高校能肯定教学管理人员的作用和地位,而不是让其感觉比教师“低人一等”,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一个愉悦、受尊重的氛围,必然会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其真正将工作视为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自然指日可待。

(三)教学管理队伍普遍缺乏“再提高”的机会

目前高校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日趋繁杂细化,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而缺乏理论研究,无暇开展教育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工作;再加上缺乏必要的锻炼、提高机会,使得教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难以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急需改善的问题。

三、创新教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之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

众所周知,生活是细节的合成体,而工作亦是如此,对学校而言,各层各级的管理也正是由一个个细小的环节所构成,倘若所有的细节都疏而不漏,所有的环节都丝丝相扣,那么学校的整体工作无疑将顺利迈入新的阶段。因此,抓“大”亦抓“细”,对教学管理过程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所谓,“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具体来讲,首先,精细化管理的政策制定者——学校领导需要从宏观角度立足于细节思考,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把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充分避免制度“不细、不严、不实”;其次,根据相应的制度,二级部门进行分工细化,推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具体化,避免人员之间推诿和草草了事;最后,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也就是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师应本着“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亮”的方针,充分体会细节管理真谛,避免“大约、好像”之类词语的使用频率,从而营造一种真正的注重细节、追求精确的良好氛围。这样一来,通过精细化管理,会大力提高学校各部门的办事效率,这就为师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高效的工作环境提供了保障。

(二)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做到有制度可查,有规定可依,力求制度松紧有度、宽严相济、刚柔并存,对教学起到促进、监控、保障与激励的作用。

一般高校中,对具体工作而言,学校已经建立了体系化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各学院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制度予以消化和细化,制定出更细致的指导性文件,以便于师生查阅和遵循。以英语学院毕业论文写作为例,学校对论文的写作及上交有一个总体要求,但结合学科特点,学院制定了一个更细致的写作模板;同时为进一步规范硕士论文指导与写作,学院对论文从开题到答辩制定了一系列规定,进行了全程监控,如开题报告专家盲评、写作修改全程记录于论文指导记录表上、论文校外盲评与答辩时导师必须分别事先签字同意、导师费与论文答辩水平相挂钩,如此一来,导师和学生双方面都得到了规范与约束,分别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为高质量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增加培训机会,激发教学管理人员潜能,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政策实施者和执行者,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能充分领会各项规章制度的内涵并能正确地予以阐释和推介。高水平的教学管理要求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能力、主动思维与信息化运用能力,从而使学校各环节能够更顺畅地流转衔接,使得各项工作更得心应手地高效运行。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人员不能也不允许停留在现有的业务水平上,他们更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磨炼和提高。因此,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应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为其提供进修机会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不仅限于岗前培训,更要进行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以及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培训与学习,支持并提倡教管人员定期座谈交流,听取同行专家讲座,博采众长,借鉴有效经验,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其管理水平。此外,如前所述,高校还可以通过创建轻松、健康、尊重的工作环境,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来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潜力与热情,激发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人人向上”的积极氛围。

(四)加强现代信息手段的运用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充分、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是推动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譬如如今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辅助平台和飞信平台等,为教学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渠道。信息化的充分利用,会给高校带来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高;反之,停留于传统的管理手段,就会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结合笔者工作实际,以英语学院为例,学院大部分教师同时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在落实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时,由于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分属不同的排课系统,为保障时间不会冲突,教师不得不来回通过教学秘书在教务处和研究生部进行协调,而研究生部通常也是等本科课程基本排定后才开始排研究生的课,等课程全部确定,基本都到了学期结束,这样直接影响了授课教师学期计划的统筹安排,而重复协调工作不仅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带来了工作量的剧增,也大大降低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倘若能够通过信息系统手段,建立一个本硕课程统一的排课、选课体系,不仅能为任课教师节约时间成本、提供便利,还可以避免教务部门人工操作可能存在的冲突,而且学生的选课也会更加科学化,学生的需求也会更加直观化,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学院调配师资,整合课程,优化教学资源。因此,改变传统式管理,积极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加大对管理硬件的投入,创新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在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刘冰,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学秘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