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地理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理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教材中关于经纬线的定义、特点、规律,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完成。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在新课改中,我们发现教材在每节内容除增加了许多图片外,还增加了许多活动题,而每道活动题又几乎是一个知识点。

关于地理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兰主进

从2001年秋季起试用人教版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以来,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验,我校的地理课改工作已初见成效,无论是对试验教材、教法的探究与评价,还是对学法的引导都颇有感受和体会。

一、对实验教材的评价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这套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它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格局。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例如:时差、方向的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交通图上选择最短的路线天气预报,绘制各种图表,人口资源地理调查活动等。让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参观、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终身受益。

(2)体现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教学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段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新空间。

(3)体现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的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2.重视“读图启发式”的应用。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各种图表来表达的。据不完全统计,地理(七年级上册)有各类图表135幅。通过读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线的定义、特点、规律,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完成。而之前的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幅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点。实验教材的呈现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时,有的学生用泥土、沙砾、白色泡沫等作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手中的橡皮泥不够,就想办法用多种颜色的橡皮泥搭配做成分层设色地形模型,还有的学生将五种基本地形组合起来做成了地形组合模型。又如,在绘制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时,有的学生用横坐标表示气温和降水量,用纵坐标表示月份,绘制了气温和降水量图;有的学生将气温曲线变化图的横坐标放在纵坐标的中线上,并标出了四季。以上种种,都反映出学生通过活动拓展了思维空间,丰富了想象,最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将人性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之中,顺应了“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时代要求,突出了素质教育观和育人观。例如,分组讨论,班级交流,联手共同制作某一模型,共同参与绘制校园平面图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等材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料,观察祖国和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由爱地理到爱家乡、爱祖国,从而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改既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也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应该定位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

1.引导者。在当今信息社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随着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应因时而变,不再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中东》时,在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查找有关中东的内容,尤其是中东的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全球都关注的巴以冲突,这些内容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又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组织者。在新课改中,我们发现教材在每节内容除增加了许多图片外,还增加了许多活动题,而每道活动题又几乎是一个知识点。为完成这些活动题,除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外,在活动中,教师本身还是一个组织者,学生特别喜欢做活动,在活动中难免兴奋,如果任由他们去,课堂可能会乱成一团。这时,我们可以将全班分成几组,每组由他们选出组长,组长的职能主要是负责他们组的纪律及督促他们完成活动内容。另外,各组之间还要进行比赛,看哪组活动的结果最好。当然,尽管我们按这样的形式来组织他们,在活动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组表面上好像在讨论问题,其实是在讲其他的事情;又或者,一个组里有部分认真讨论,一部分在做自己的事情,怎样才能做得满意,我想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3.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者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有个别学生有这样的情绪,认为老师跟他过不去,处处跟他作对。其实,我们希望每位学生都好,怎么可能跟他们过不去,但也许在处理某些事情时,让学生产生了误会。记得有一次,我让一位学生到我办公室有事找他谈,而他却不愿意到办公室,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在办公室,你老让我站着,别的老师还以为我犯了错误,来挨批的。其实学生的心理需要跟老师平等的地位,有时我们会忽视这一点。我想,把我们的心态调整一下,让我们和学生在平等地位上,合作关系会进行得更好。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的低效学习状态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或是生吞活剥、或是不求甚解。因此,转变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就显得十分必要。

1.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2)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如果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就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所以,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我们不能对每个学生采用统一的方式。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其他人却未必如此。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个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则根本不知从何“入口”。

(4)体验性。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觉和知觉。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是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教育意义和发展的价值。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我们的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活动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上的。所以现代教育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现在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下列11种学习方式,即“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中,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而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

四、新教法的探讨

经过几年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等。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营造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要上好一堂地理课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座位(如秧田式、马蹄形或新月形、方形或圆形、模块形等),以便于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如在进行“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以5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在教学中,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坐在一起,平等地探讨交流。这样做,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其次是教室的点缀。可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布置课堂,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到农村、工厂、居民小区,组织他们进行人口资源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实践中去探索、领悟、学习。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其自主探索、学习。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而要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讲,课堂活动中的黑板、讲台、学具、时间等都应尽可能地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口、眼、耳、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3.处理好“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应穿插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去探究原理及规律;通过活动,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要通过活动完成地理课标提出的各项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活动的开放性。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如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教师可这样设问:如果地球的自转周期为48小时,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呢?如果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反常现象呢?……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2)活动的实效性。开展活动必须符合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为“热闹”而活动,更不能天方夜谭。

(3)活动的时效性。因为地理学科课时有限,所以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探究活动的内容延伸到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中去。

(4)活动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减教材上的“活动”内容,以设计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学习的评价遭遇尴尬。现行的考试制度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新课改要求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以说,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一点恰恰又让我们遭遇尴尬。

在四年的人教版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实验中,我们试行了多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并制订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案。这些评价方案在实验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性评价方案中列了以下各项,如举手次数、回答问题的次数、讨论、活动的积极程度等,甚至还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袋,并作了周密而详尽的记录。这些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但其操作难度实在太大,试想每一位地理教师少则也有上百名学生,而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如此的记录要花费多少时间?每堂课40分钟是用来教学还是用来记录?更何况我们前已述及,课改后的教学是否成功,不仅仅是看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次多少和时间长短,也不在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课堂如何“热闹”,而是要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有效性,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质量,看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情感变化和能力的提高情况。

在终结性评价上,我们试着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一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的时间较长,这又加大了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难以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难以顾及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而且,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阶段,课堂放开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脱离主题,失去重点,使教师进退两难,降低了教学效益。例如,“角色扮演”的方法就往往在某一个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但却很容易失去重点,降低效益。

3.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以上。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首先是教室拥挤,就连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都很困难;其次是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例如,在“经纬网定位”一节的教学中,师生通过活动共同探究了经纬度及其规律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地在地图册或是在挂在墙上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上根据经纬度查找部分城市或查出部分城市的经纬度,学生兴趣很高,有的学生为找到而欢呼雀跃,有的学生正在查找,有的学生在询问,但也有的学生因为拥挤或性格内向而站在一旁未能参与进来。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致力于寻找一条既科学又易于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