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植物学报》改版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植物学报》改版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植物学报》现已进入SCI search,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位居国内生物学类期刊之首,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应归于编委会的正确领导和编辑部的不懈努力。我们不必也不可能把大部分国内期刊都办成英文版,但对像《植物学报》这样的刊物就应该当断则断,尽快改成英文版,而不要坐失良机。因此,我不赞成《植物学报》搞中文、英文双版,而是应该一步到位搞英文版。所以《植物学报》也一定能办成。

关于《植物学报》改版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植物学报》达到现有水平来之不易

《植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现已进入SCI search,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位居国内生物学类期刊之首,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应归于编委会的正确领导和编辑部的不懈努力。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这一成就的取得可能包括以下几点经验:①不断进取的精神;②不因循守旧,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逐步改革;③逐步增加刊期(季刊→双月刊→月刊),缩短论文发表周期;④有重点地约稿,吸引优秀稿源;⑤灵活处理来稿,对必须抢时间的优秀稿件提前发表;⑥逐步增加英文论文比重,参考文献改为全英文;⑦争取上级领导与有关方面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可能还有其他经验,我观察得不够全面。总之,这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应加以总结,充分肯定并保持发扬。

二、今后奋斗目标战略思考

尽管学报已取得重大成功,但应该承认离高水平的国际学刊仍有很大差距。学报要继续提高,就要有奋斗目标。我以为从战略上思考,学报可以树立跨越的奋斗目标:第一步,由SCI外围跨入SCI源刊。目前学报离此仅一步之遥,然而跨越这一步并不轻松,跨过去就上了新的档次,和《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SCI刊物平起平坐,就会吸引大量优秀的稿源,就会使学报的水平和影响力提高一大步。只要再努一把力,在最近一两年内达到这个目标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第二步是比较长远的目标,即办成真正国际水平的刊物。实现第二步目标的难度很大,目前还不具备基本条件,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研水平、外文写作水平与办刊能力的提高,在5~10年后达到这一目标还是有希望的。以下试就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的条件分别讨论。

三、办成SCI源刊的关键是英文化

从根本上讲,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灵魂。虽然近年作了很大努力,但学报的优秀稿源仍然不及SCI刊物;大量优秀稿件仍然流往国际刊物与国内SCI刊物,这一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关于如何评估论文质量和如何办好国内期刊有不少意见见诸报端,有部分意见认为评估体系中过分强调SCI导致优秀稿件外流而不利于国内期刊的发展。然而,正如不能因为保护民族工业而拒绝进入WTO、不能因为优秀人才外流而采取硬性遏制措施一样,也不能因为要保护国内期刊而拒绝SCI。利弊相权还是要服从国际大趋势,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尽管不应把SCI和IF看做评价论文质量的绝对指标,但它们仍是当前和长远相对客观的评估指标。要保护国内期刊,就要让它们参加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进入SCI源刊,关键在于英文化。从国内已进入SCI行列的有限刊物来看,无不是英文版,而非同一刊物的中文版。只有英文化了才能吸引世界上的广大读者,才能被同行们广泛引用;否则,即使中文论文的质量很高,世界上的读者也是无法接受的。我们不必也不可能把大部分国内期刊都办成英文版,但对像《植物学报》这样的刊物就应该当断则断,尽快改成英文版,而不要坐失良机。

那么,是否可以仿效有些国内SCI期刊那样也搞中文、英文双版呢?我以为这是不可取的。第一,同一篇稿件写中文、英文双份,比只写一份英文更增加作者负担。第二,搞双版大大增加了编辑、出版的负担,纯是浪费人力与物力。第三,同一论文在中文版与英文版中发表的期号不同,势必造成他人引用上的混乱。第四,目前有些作者和单位将同一篇论文的中文与英文算成两篇论文参加各类评估,以增加其发表论文总数,是错误的潮流。因此,我不赞成《植物学报》搞中文、英文双版,而是应该一步到位搞英文版(可以保留中文摘要以方便国内读者)。办成英文版,就可以很快进入SCI源刊,就不愁缺乏优秀稿源,就自然会提高水平而进入良性循环。

四、改英文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改英文版并不轻松,尤其要维持月刊更不轻松,在过渡阶段可能出现“阵痛”,这应有所预计。我估计,改英文版会面临如下的困难:①作者英文写作能力不适应,常常词不达意甚至语法不通。也许有相当数量的作者不愿投英文稿或者投送的英文稿文字水平太差,结果是一度稿源顿减。只有当学报进入SCI的良性循环后,优秀英文稿件才会源源不断而来。②编审人员英文能力不适应。审英文稿比审中文稿费力得多,尤其是审英文写作水平差的稿件更是一件头痛的事。目前审稿专家大多是“忙人”,他们最多做到从学术上把关,而对于英文写作上的问题只能择其要者加以指出,不可能要求审者对稿件的英文作通篇的修改。因此,编辑人员理应挑起文字修改的担子,但不知学报编辑部目前是否有充分的准备。搞不好,在英文质量上,可能出现作者、审者、编者“三不管”的现象。对此应有预计。此外,改版后费用必然增加,对此也应有准备。

这些挑战不是不可克服的,事实上国内已办成了一些英文版刊物,其中包括已经停刊的Chinese Journal of Bota ny。所以《植物学报》也一定能办成。为此,建议考虑以下对策:

1.在全面推行改版之前,先办一期样刊作为试点,一方面取得经验,另一方面以此向国内外宣传,征求意见,并吸引稿源。另一种方式是采取过渡的办法:先办几期英、中混合刊,规定英文篇幅在2/3左右,然后再办全英文版,这样可以缓和办英文版月刊的困难。

2.立即招聘精通英文又适当懂得生物学的编辑人员(最好有外裔人员)。

3.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应进一步放开刊登科技产品(包括外国公司产品)的广告,以收取广告费作为资金重要来源之一。国际刊物都是这样做的,为何我国在这一点上不能和国际接轨呢?

五、实现第二步目标的思考

办成SCI刊物并不意味着成为国际水平的刊物,现有国内SCI刊物英文版,其稿件仍然来自国内,IF(影响因子)也仍然很低。真正国际水平的刊物应该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稿件来源的国际化,从而使刊物成为真正的国际学术论坛。(2)编委会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3)十分精通外文的编辑部。(4)国际水平的制版、印刷、装帧。此外,刊名的非本土化也是一个因素。例如早期德国的Zeitschrift Pflanzenphysiologie更名为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近年日本的Botanical Magazine Tokyo更名为Journal of Botanical Research,就是刊名非本土化的例证。但毕竟有不少保留本土名称的刊物如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等,仍然是国际水平的刊物,说明名称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谈论办成真正的国际水平刊物似乎为时尚早,但21世纪中国将办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所,拥有一流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难道就不应该把办一流国际刊物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吗?

(本文系作者2000年7月以《植物学报》编委身份所提建议,曾刊登于《编辑学报》,2001年第13卷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