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录取机制与教育公平探讨

多元录取机制与教育公平探讨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录取机制教育公平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方案,而有关高考改革和保障并促进公平的讨论,也进一步升温。《纲要》称之为“多元录取机制”。对于这一多元录取机制,舆论在认为其“有突破”的同时,也担忧会不会拉大高等教育不公平。

多元录取机制与教育公平探讨

吕 亮

【摘 要】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分别就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录取五种方式的相互关系、作用探讨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关键词】 多元录取机制教育公平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方案,而有关高考改革和保障并促进公平的讨论,也进一步升温。《纲要》提出了未来高考的五种录取办法,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纲要》称之为“多元录取机制”。对于这一多元录取机制,舆论在认为其“有突破”的同时,也担忧会不会拉大高等教育不公平。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如何保证教育公平性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对此高度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公平竞争的机会。

一、我国高校招生的多元录取机制出台的背景条件

2010年《纲要》的正式颁布,提出了未来高考的五种录取办法,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即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这次《纲要》对考试改革的最主要特点是多元、多样。多元体现在录取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其他学校、高专高职的录取方式会有差别,根据学校的实情和需要决定考试,体现高校在招生上的自主权。

(一)高校多元录取机制的改革,顺应了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现行的高校考试和招生制度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发展到今天,为国家的人才选拔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无论是对特殊人才培养使其脱颖而出,对基础教育指导,还是高校自主招收特殊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招生录取改革与试点的产生、更替与发展,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

(二)招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多元录取机制的形成提供了经验的积累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大众教育的普及,现行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考生的需求。为此,我国的招生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从未停止过。高校多元招生政策为更多有专长的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提供了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合适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大学”创造了条件。1984年实行保送生制度,2003年试点自主招生,2009年中学校长推荐,有部分省市为了选择优秀人才,有利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探索着保送招生、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学生等招生形式。在改革的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为《纲要》提出了未来高考的“多元录取机制”的推行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纲要》的颁布,为多元录取机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社会反应强烈,各省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制等方式,但对于目前的改革社会评论不一,有成功有失败,改革也是举步维艰,在教育公平和不拘一格降人才之间舆论左右摇摆,一系列的事件似乎都说明了人人期望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一份纲领性的文件作为指导。如今《纲要》及时颁布,是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南,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确定了未来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设定了实现目标的主要政策、制度和措施,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为全面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也为高校“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一)教育公平

关于教育公平的概念,2000年11月在苏州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将之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教育机会的均等以及为确保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和教育机会的均等而采取的所有措施。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是现代社会教育政策的一个目标。

(二)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基本含义指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包括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其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是指每位公民都均等地享有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均等地享有接受其所选择的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是指每位接受完高等教育的毕业生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平等对待,得到其应享有的社会待遇。

三、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与教育公平的现实冲突

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舆论在认为其“有突破”的同时,也担忧会不会拉大教育的不公平性。呈现出现实冲突,主要表现为:

(一)城乡差异

对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这五种录取办法,如果操作不好,几乎都会让他们处于劣势——择优录取,如果“优秀”指的是学生的丰富的阅历与见识,而不是农村干活的能力;自主录取,如果学校出题考察学生的海外游学经历、关注城市生活,而不考虑农村的孩子可能还没出过县城,有的地方连网络也没通;推荐录取,如果把推荐的资格只给城市重点中学(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这么干的),而不是也给农村学校以机会;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如果没有透明操作,缺乏监督,这些高考的多元录取方式,就会让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小。

(二)地区差异

近几年,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基本倾向经济发达的省市。2003年按各省人均财政支出排名,上海排第一,河南排倒数第一。上海的人均财力为河南的8.85倍。排在前五名的是上海、北京、西藏、天津、广东。排在后五名的是河南、四川、贵州、安徽、广西。前五名的人均财力是后五名的5.15倍。2009年按各省人均财政支出排名,上海排第一,河南排倒数第一。上海的人均财力为河南的8.58倍。排在前五名的是上海、西藏、北京、天津、青海。排在后五名的是河南、安徽、四川、贵州、湖南。前五名是后五名的5.42倍。与2003年比较,第一名与倒数第一名的差距有点缩小,但前五名与后五名的差距有所扩大。

(三)重点与非重点差异

全国不同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差异较大。不同的学校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都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将有限的资金和高素质教师流向“重点学校”,造成校际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重点学校”建设、“精英教育”路线又加剧了教育领域内部资源的失衡,导致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拉大,甚至人为地制造差距。

四、完善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保障教育公平

高校实行多元录取机制的政策是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所在,在过去试点多元招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招生机制,保障教育公平,将这一改革有序健康地进行,使得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一)加快多元录取机制的法律制度建设

《纲要》提出的“多元录取机制”,是高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应该加快和完善相应的教育立法,使此项的改革实施具有坚实的法律法规基础,为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保驾护航,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建立《招生法》《考试法》等,将考试招生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多元招生录取管理条例》《多元招生录取实施细则》;重新修订《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制定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易操作的实施细则,使招生考试的所有程序有法规可循,从法制上规范招生考试行为,使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和考务人员严格依照法规组织、管理考试,考生则依法参加考试,能依照法律规定对招生考试中违法违纪者实行惩处,改变过去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情大于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为“多元录取机制”的实施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证,实现依法招生的目标。

(二)强化多元招生的管理监督机制

强化社会监督机制,杜绝腐败现象。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从古到今无数的腐败事例说明,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要治理腐败就必须对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可采用三种监督机制制约:一是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分别成立“多元录取机制”相对应的专门机构,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监察小组三个机构,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三个机构在整个招生的过程中各尽其责、相互监管、督促、制约。二是设立独立的监督机制。一个制度是否先进、文明、进步,不在于它有没有危机和阴暗面,而在于它有没有制约和消除这些危机和阴暗面的先进机制。各省市独立设立监督机制非常必要。设立独立的监督机制,切实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可排除本单位、本部门关系网干扰,把监督落到实处。对招生的过程实行全程监督,独立地严格按照党纪、国法处理招生违纪事件,一旦发现违纪事件,绝不姑息,严格依照法律、党纪、政纪给予严肃处理。目前,各省独立设立监督机制条件还不成熟,可先在部分省进行试点,待改革成熟后,逐步推广,在今后三年内各省市设立独立的监督机制。

(三)建立配套机制,变单项改革为配套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是整体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而“多元录取机制”是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它涉及与教育有关的方方面面,需要进行缜密的整体设计,建立相应的配套改革。

1.构建中学多元评价的体系

建立“多元录取机制”配套辅助评价体系:一是考生诚信机制的建立。中学在加强诚信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学生诚信承诺制度,建立诚信档案制度,中学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抓好“诚实守信、诚信做事”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提高诚信意识,如实填写报考所需的各种资料,提供真实的材料。二是建立学业多元评价和非学业多元评价制度。学业多元评价主要是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学业多元评价是指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要具备科学性、真实性,为高校录取提供条件,供高校录取时参考。三是加强对中学生的学习档案的记载与管理。设立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统一制定标准,规范表格,便于高校录取时查阅审核。

2.设立专门考试的中介机构

由专门权威的考试中介机构来完成高校多元录取的考试。最近几年,“211”大学自主招生状况是高校在自主招生时既分散了精力,又承受了过重的经济负担。高校作为招生的主体,主要职责是实施选拔招生录取与管理,多元招生录取可不必由高校去做,考试部分成绩可由专门的权威的考试中介提供。在美国,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是由独立的具有中介机构性质的教育测量服务中心(ETS)等非营利性民间机构提供的,考试成绩被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承认。中介机构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美国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3.构建多元招生管理的新机制

构建政府、中小学与高校各系统之间的配套新机制高考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整个教育体系。譬如,高校的招生形式、录取标准发生变化,那么,中学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也要相应调整,做到中学、高校教育融会贯通。实行“多元录取机制”,必须构建改革的配套机制,建立一种政府与大学生、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高校与中学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细则,注意事项等政策。这种新的机制旨在指导和协调政府、中小学与高校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做到分工合作,相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配套的新机制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4.完善多元录取信息公开制度

为了顺利推进高校“多元录取机制”的改革,教育部应该尽快出台《高等学校多元招生信息公开办法》,创办专门高考刊物、专门网络平台,公布多元招生录取相关信息。主要公布信息:一是考生报考信息。公布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评价、各种获奖证明、社会服务表现、大学面试考查成绩以及学校取才标准等参加多元招生录取资格条件。二是高校录取信息。公布高等学校多元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学生多元招生报名办法、学生参加多元招生的资格条件、学校多元招生章程和政策、多元招生程序、多元招生办法、多元招生结果公示以及高校多元招生应该公开的其他信息等,使此项改革过程公开透明,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体现多元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程义峰,许雪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必须以中央为主[EB/OL].新华网,2009-03-07.

[2]张路雄.中国教育不平等之最:城乡教育差距及解决途径[EB/OL].就业与再就业研究网,2005-11-20.

[3]李娜.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公平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0(1):165.

[4]季实.大学自主面试招生高考改革开始破冰[EB/OL].中评网,2010-11-03.

[5]马维克.高考招生录取工作与公证法律服务[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96-97.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