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奋力推进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奋力推进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中央要求,结合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必须在过去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两大主攻方向,奋力推进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这当中,重庆市的高校考试招生工作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基本特点是总量少,比例小,结构失衡,不仅将严重制约重庆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带来严重困难。

牢牢把握两大主攻方向 奋力推进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郑朝卿

【摘 要】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际,为了奋力推进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考试招生工作和着力选拔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两大主攻方向,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创造良性互动局面。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取有新的作为和突破。

【关键词】 两大主攻方向 重庆考试招生 更好更快 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这一时期的特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此,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央要求,结合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必须在过去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两大主攻方向,奋力推进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是新形势下,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是对我们的新考验。

一、关于主攻方向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高校考试招生工作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2007年3月,胡锦涛同志对重庆的改革发展作出了“3·14”总体部署:“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当中,“城乡统筹”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做到“城乡统筹”就不可能实现“3·14”总体部署。

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四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全市改革发展形势的推动下,重庆市的教育工作把“城乡统筹”作为主攻方向,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跨越”,造就了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一是以全面达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为主要标志,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二是以突破高中阶段教育“瓶颈”、普职两类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达到114万人为主要标志,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是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为主要标志,高等教育加快迈向普及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把它诠释为“西部区位,直辖境界,中国水平,世界眼光”。在这当中,重庆市的高校考试招生工作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直辖之初,重庆市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形势异常严峻。根据重庆市招办的统计,1995年原重庆市和其他“两市一地”(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的考生人数为40 022人,前者23 511人,占58.75%,后者16 511人,占41.25%;录取人数为17 642人,前者10 838人,占6 1.43%,后者6 804人,占38.57%。1996年的情况也大体相当,考生36 816人(减少3 206人),录取18 005人(增加363人),构成情况也大体一致。其基本特点是总量少,比例小,结构失衡,不仅将严重制约重庆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带来严重困难。

可喜的是,经过14年特别是后4年的发展,这一严重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崭新情况。据统计,从1997年直辖到2006年的10年间,普通高校报考人数共931 783人,录取人数共646 186人,平均录取率达69.35%。从2007年到2010年的4年间,报考人数共759 556人,录取人数共517 499人,平均录取率68.13%。后四年发展得更快。以2011年为例,报考人数是1996年的5.88倍,录取人数为8.38倍,录取率达到69.73%。事实雄辩地证明,直辖时“总量少,比例小”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在结构上也显现出了城乡比较均衡合理的局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按“一圈两翼”经济区列出了表1~表3的内容。

表1

img24

表2 重庆市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录取情况统计表

img25

注:表内数据不含体、艺、职等。人口数及比例等有关情况同表1。

表3 重庆市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985”“211”工程学校录取情况统计表

img26

注:人口数及比例等有关情况同表1。

以上三个表告诉我们,“一圈两翼”考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及所占比例,同其人口数及所占比例比较均衡合理。当然,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本科和“985”“211”工程录取情况差距更大些,渝东南地区问题更突出。这里面有一个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今后要按照“缩差共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的。但是,无论怎么说,这种情况已经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了。而且,从唯物辩证法看,差异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城乡统筹缩小差异,实现合理平衡,并且通过先进地区带动后进地区实现共同发展,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

同时,从全市看,2011年考生增加至216 405人,首次突破20万人,净增19 593人,增幅达9.96%,接近10%;录取增加至150 908人,净增11 778人,增幅达8.47%。与全国兄弟省比,考生和录取均双增长,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态势。这虽然与适龄人口数量有关,但更与高中教育发展和高考改革相关。高职专科录取情况良好,很能证明这一点。专科一阶段录取最低分为314分,二阶段录取最低分为255分,56.45%学校完成了招生计划,入学报到率也比往年大大提高。而目前,个别省却出现了高职专科招生的尴尬局面。

分析这当中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理清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在统筹城乡、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工作思路和重点难点。这样就增强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在城乡统筹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抓住机遇,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创造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公平的较大空间。加快了重庆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争取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区市的支持帮助。目前在渝高校达到67所,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37.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76万人,毛入学率相应由8%提高到30%。三是努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入学机会起点公平问题。市长黄奇帆说:“城乡统筹,最重要的概念是城乡教育水平要均衡,要缩小差距”。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的在全国处于“率先”地位。不如此不可能实现高校新生结构趋于正常状况。四是通过政策倾斜,实现考试招生工作中的“过程公平”。14年来,我们在招生政策办法上对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做了适当倾斜,比如定向招生(农医师定向、国防三线定向、贫困区县定向、三峡库区定向)、对口支援(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预科、实行加降分照顾、进行高考成绩属地化管理等。这些都得到了“两翼”地区学校和群众的好评。我们认为,在城乡教育差异很大、起点公平存在突出的情况下,不作适当倾斜,看似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是掩盖在形式公平下的本质上的不公平。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适当倾斜是考试招生过程中对起点不公平的一种补偿,是在过程公平中对起点不公平的主动调校。这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也会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五是从2006年起加强了考试文化建设研究和实践工作,努力增强重庆招考工作“软实力”。2006年,重庆招生自考研究会承接了市社科联下达的“重庆高考文化建设和高考人文精神研究”课题,这是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年结题,正式提出了“努力建设重庆‘考生为本、公平正义、统筹和谐、崇尚创新、自强不息’的高考文化”,以及以“后来居上的实干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为内容的高考人文精神,还召开了“增强重庆招考工作‘软实力’理论研讨会”。2009年,由重庆招生自考研究会在重庆承办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招生分会、自考分会联合主办的“国家教育考试文化建设论坛”。这是全国招考界首次就考试文化召开的全国性研讨会,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回顾14年走过的历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在城乡统筹上做得更好。去年1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鲜明特点是不仅在题目上强调了“城乡”问题,而且通篇都贯穿这一思想,在总体目标上还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率先进入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这就更把城乡教育统筹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市委第三届九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这是对市委第三届七次全委会作出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在“共富12条”中,有4条措施直接点到了教育,而其余8条都与教育有关。对此,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作出了全面部署。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周旭同志在《做好教育“缩差共富”大文章》中作出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文章论述了“缩差共富”中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提出重点处理好“五种关系”的新思路,“四个基本”的总体目标和与之相匹配的“六大行动计划”。对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认为在过去的基础上,把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采取更加有力、更加务实的措施把它做得更好,在缩小城乡差距和“圈翼”差距上有新的突破,是十分正确和切合时宜的。

二、关于主攻方向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选拔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关于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涉及教育人、培养人、使用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都是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各有侧重的关系,都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而中心是人才这个“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他还着重强调了“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的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充分肯定这一点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着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1)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我国人才总量占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导人才的短缺,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据科技部研究,2002—2006年,在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中,我国入选科学家有112人,占入选科学家总数的4.2%,为美国的1/10;入选的研究机构占入选机构的6%,为美国的1/7。从1901年到2008年的108年间,全世界共530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而目前我国本土科学家还没有人获奖。

(2)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80%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我国还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7%,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我国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5.7%,而发达国家达到60%左右。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看,中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3)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2008年,全国国有事业、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2 863.6万人,其中教育、卫生、经济、工程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占85%,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1.3%。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门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高校专业设置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用人单位找不到需要人才现象并存。人才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人才区域分布与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相适应,我国现有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在校生的75%在沿海地区,21%在中部地区,西部边远民族地区不足4%。

(4)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才流通渠道不够畅通,人才评价机制不够科学,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5)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普遍存在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才资源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同时,人才投入总量不足与损失浪费并存,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投入力度不够,社会力量对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在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尖锐地指了出来。

现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大力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然会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努力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今后人才工作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其中的“高端引领”就突出了高端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和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正是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的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的“一大批”和“数以千万计”就正发挥着对“数以亿计”的引领带动作用。我们务必要把握住这一点。

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是考核人、选拔人、培养人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年英才的培养造就。毋庸置疑,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毋庸置疑,它还存在若干问题和弊端,必经努力改革和完善。2009年10月31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学森同志因病逝世。之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多次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这一刻骨铭心、振聋发聩的问题。近两年来,它时时敲击着人们的心灵,引出了许多“直面”“求解”“试解”。人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当然,要解开这个疑问,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但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也不能不在其中。

我们以为,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突出问题是统得过多过死,注重了人才考核、选拔、培养中的“共性”,而忽略了“个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考生为本。在高校考试招生工作中,就是要以考生为本。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考生,引领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每个考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每个考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以此来衡量,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着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四大问题。

一是反映在考试上。统一的考试科目设置,虽然注意到了高中学习课程和今后深造的要求,但也存在遗漏,不足以考核考生的全面素质。比如音体美和科技、创新能力潜力等方面素质。目前的“3+X”方案中的“X”仍基本为“文科(理科)综合。”在考试方式上,基本上仍局限于单一的纸笔考试,难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试卷评阅上,主要依据标准(参考)“答案”,往往忽略甚至扼杀学生创见。再加上考试内容改革滞后、试题命制科学性尚待提高、一张试卷考全国(全省)所有考生、“一考定终身”等,就加剧了它的负面影响和作用。

二是反映在招生上。目前实行的按总分划线投档以及推行的平行志愿及其分数优先投档办法,强化了考试分数、特别是“总分”的作用,实际存在着唯分取舍问题,不仅使“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原则流于空谈,也没有把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考核选才不准和漏才屈才并存现象,一些优秀人才、特殊人才受制于“总分”而往往落选。

三是反映在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上。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形成了被人们讥为“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加上评估奖励制度的偏差,升学就业矛盾的尖锐,就使得基础教育围着考试转,学生跟着试题追,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才的造就。

四是反映在高校对新生要求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专业按照其培养目标对新生素质和能力要求不同,而现行办法却不利于它们各自招收到适合其培养的新生。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并向普及阶段进军的形势下,这个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这特别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上。和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一样,用同一套试题考试,采用同一成绩、同一办法录取,实际上抹杀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客观上使其成为了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既误导基础教育只能按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也形成了考生和社会轻视职业教育偏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职业教育招生的困难局面,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这和国家人才规划强调的要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总之,上述四大问题集中在人才上,就是不利于每个考生的成才和发展,不利于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相适应。虽然现行制度注重“共性”和考试成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其问题和弊端也必须切实解决,以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努力完善。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在机制体制上,要“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做到“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这是解决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上述四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要求和根本措施。

现在,问题已很清楚,目标已很明确。这既是新的发展机遇,又是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当知难而进,结合重庆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去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了重庆人才工作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西部地区人才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人才中心的目标。就教育和高校考试招生工作而言,我们理应为之作出贡献。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选拔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又一主攻方向,也是十分正确和切合时宜的。

三、关于正确处理两大主攻方向关系:在推进教育公平中着力选拔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性互动局面

前面,我们已分别论述了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今后的两大主攻方向。那么,这两大主攻方向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它们是一种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办人民满意的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前者为选拔培养优秀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广阔的空间,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发展环境。离开了它,就缺乏雄厚基础,也不会得到人民的满意和支持。而后者必将引导和促进城乡教育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从而更为人民所满意和认可。这当中的关系,就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在一个战略目标统率下的两大方面军及其承担的主攻方向的关系。我们应当统筹兼顾这两个方面,在推进教育公平和着力选拔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两个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从而使重庆高校考试招生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推进教育公平上有新的突破。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南开中学的师生们谈心时说:“在中国,不懂得穷人,不懂得农民和城市贫困阶层,也就不会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更不能树立穷人的教育观”。他又说:“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上人人平等”。“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公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站在新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才能使我们去作更多的努力和探索。今年,广东推出了农民工高考的“圆梦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由政府出资,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等10多所高校联手,推出物流管理、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为一万名在粤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以网络授课为主的大学教育。10月18日,清华大学公布了该校自主招生新规定,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所有中学,均可推荐一名考生参加其自主招生,一旦获得资格确认,就将在录取中获得30~60分优惠。北京大学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增加了一些县级中学、农村中学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这些措施已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的关注。关于农村孩子的素质问题,北大校长周其风说,“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唱歌好、跳舞好”。农村孩子尊重人、能吃苦、知感恩,在艰苦条件下仍取得了优良成绩,难道不也反映出他们的素质吗?自古雄才多磨难,难道不应该对他们作出公正评价吗?就世界名校美国的加州大学来说,他们对“卓越”和“公平”都十分重视。他们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加州公立中学毕业总排名在前12.5%的学生,同时也招收排名在就读学校前4%的学生。因此,我们应当结合重庆实际,创造出这方面的新经验。比如部分专业根据区县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情况实行招生名额分配办法,贫困区县、库区淹没区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定向招生录取办法,使自主招生如何更加公平的办法等。这在过去都有一些好的经验,今天要加以改进和完善,把它做得更好。在这上面,市属高校应当在全市统筹安排中迈出新的步伐。

在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上,也要有大的作为,有新的进展。这当中也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唯公平”“唯效率”两种倾向和畸轻畸重现象。要积极引导,努力培育发展创新文化和创造教育,把它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要针对关于“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会影响教育公平”“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等错误思想观念,做好思想政治和宣传教育工作,创造改革创新良好环境。比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问题可以说已深入人心,但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对拔尖人才、特殊人才选择培养阻力很大,就是对贫困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倾斜也是严重阻碍。要迈出新步子将会困难重重。又比如对特殊人才、拔尖人才要按照教育规律,实行特殊培养和引导,使之适合其发展。为此,学校可以为他们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实验室、社团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等。如果思想不解放,能办到吗?我们认为,着力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也是一个关系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重大政治问题。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如果不提高认识,不采取有力举措,那将是历史性的重大错误。而且,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说,为什么不为这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呢?只要把这些道理讲清楚了,人民是会理解和支持的。

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应当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上积极探索试点。就分类考试而言,要加快研究和制定高职考试招生办法。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必将影响这方面优秀人才的培养造就,而且也可能出现某些省高职招生窘境,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综合评价而言,建议以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突破口,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让其在高校招生录取中起到实际作用。还是以加州大学为例,他们对“卓越”的定义,既包含了学生在中学的优秀学业表现和大学入学考试的良好成绩,又包括学生在社会活动以及自我生存方面的非凡能力,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潜力。就多元录取来说,对规划纲要明确的五种录取方式都应当改进完善,针对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更要抓紧调查研究和试行。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和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在高校考试招生工作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进一步打通大学和基础教育沟通渠道,使大学和中学在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相互衔接,让优秀人才能及早发现、及早培养,并适时选拔到适合其发展的大学和专业深造。现在,大学为拔尖人才举办了“元培班”“学堂班”“基地班”等各类试验班,中学直至小学也有许多创新。我们应当积极支持和培育。对于中学来说,要加快综合高中改革,要增加普通高中的职教成分,要明确其在输送人才上的两重任务,不仅为普通高等教育而且应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人才。过去,我市许多中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如两院院士这样的拔尖人才,我市的大学也培养出了袁隆平这样的领军人才,为什么今天我们不能为破解“钱学森之问”作出更大的成绩,做出更大的作为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建议,实行顶层设计、建立专门机构调研立法,推进部门及跨学段合作。这样,就会做到既积极又稳妥,并且得到法制保障和广泛支持。重庆应当走在全国前面。

当然,在进行上述改革中,也要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稳步推进。不改不行,乱改更不行。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牢牢把握两大主攻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就一定能创造良性互动局面,奋力推进重庆高校考试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国家和重庆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郑朝卿,邱可,姜尔岚.重庆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单位 重庆招生自考研究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