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因素,信息化

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因素,信息化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推出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战略。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经成为信息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即“三网融合”。

1.2.2 信息化

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背景。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资料和产品产出的信息经济的崛起和壮大、对于信息化现象理论研究的全面和深入等都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化”的概念来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其所著的《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人们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1967年,日本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依照“工业化”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概念——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占优势地位的社会(即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综合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角度,信息化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信息资源,信息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在量的积累上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②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程度不断提高;③信息观念,人们对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其价值认识得到加强,人们教育水平和信息素养提升;④资源共享,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共享,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12]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推出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美国在1993年正式宣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计划,目标是用20年时间,投资4 000亿美元,完成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之成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骨架,争取在世界信息网络中保持优势地位。之后,美国又相继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概念(1994年)、下一代网络计划(NGI)(1996年)、“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政策”报告(1997年)等,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框架的构建来创造经济信息化环境。欧盟经济信息化的特征是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欧盟委员会提出加强科研力量,加大信息科技投资,推动信息对宏观经济的贡献,更好地满足民众对信息技术需求的目标。2005年,欧盟执行委员会公布了未来5年欧盟信息通信政策框架“i2010:欧洲信息社会2010”,把促进经济增长及提升人口作为政策架构的基本原则,指出为迎接数字融合(Digital Convergence)时代的来临,必须整合不同的通信网络、内容服务、终端设备,以提供更一致性的管理架构应对全球化的数字经济。日本在美国政府率先提出“NII计划”后,著名的野村综合研究所提出了《日本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新政策》,主张将整个建设分为政府部门信息化、民众区域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研究三大领域来实施。2001年日本政府通过了“IT基本法”和“E-Japan战略”,决心在5年内建成世界最高水平的信息通信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行行政信息化、公共领域信息化,并大力培养人才。2003年日本又制定了“E-JapanⅡ战略”,其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现有的基础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2004年日本制定了“E-JapanⅡ政策加速计划”,吸引日本民众普遍应用各项信息技术并且推动各政府机关间的电子政务。韩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此后又陆续制定或修改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电子签署法》、《信息通信基础保护法》等。1999年,韩国在《促进信息化基本计划》修改的基础上,发表了“网络韩国21世纪”的计划,知识经济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信息化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和经济建设日益回复,我国逐步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尝试。1993年年底,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决策机构“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在北京正式成立,确定“三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所谓“三金”工程,是“金桥”、“金卡”、“金关”三大基础工程的简称。“金桥”工程,它以电子邮件(E-mail)和电子数据交换(EDI)作为信息交换平台,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与国务院各部委使用网相连,并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心城市以及大中型企业连接的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该网以卫星综合数字业务网作为基干网,与邮电系统分组交换网、数字和数据网互为备用,并与金融网及其他信息数据专用网互联互通。它可以传输数据、文件、话音、图像,将为金融、海关、内外贸易、旅游、气象、交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技术等各种信息业务系统提供包括天上卫星网和地面光纤网在内的完整通信体系。“金卡”工程也称电子货币工程,是金融电子化和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是用10年的时间,在全国400个城市、3亿城市人口中推广使用“卡基”支付工具和信息媒介,各种卡的发行总量将达到2亿张。“金卡”工程将充分利用邮电、人民银行等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金桥”网,完善业务信息系统,为金融系统推广信用卡和现金卡,逐步实现现金的存兑和支付电子化创造条件。“金卡”工程的建设是支付手段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建设成功,将不仅给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方便和实惠,使零散的资金参与国家资金流通领域大循环,而且有利于通过完善金融立法和制度,建立稳定和规范化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金关”工程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无纸化的信息网工程。它通过“金桥”网完善其业务信息系统。1993年6月,国务院领导主持会议,部署建立与外贸业务相关的海关总署、中国银行、国家税务局、商检局、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远洋运输公司等众多专用网实行联网,用EDI手段实现国内外贸易信息化。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经成为信息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即“三网融合”。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实现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我国在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网融合”。2008年以后,三网融合进程加速。2010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用户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当中享用以前三个网络的服务,例如使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用手机看电视,甚至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就能满足通信、电视、上网等各种应用需求。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信息化”一词在当今社会中被广泛应用,如经济信息化、政府信息化、金融信息化、交通运输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生活信息化、娱乐信息化、消费信息化等,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将是信息社会的美好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