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教育信息化是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优化教育信息化是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广教育信息化,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是当今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下面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必须实施的战略作一探讨。此外,这个名称指向明确、时代特征明显,可更好地给教育现代化以导向作用。1.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教育。3.信息道德观的教育。

第三节 优化教育信息化是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推广教育信息化,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是当今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下面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必须实施的战略作一探讨。

一、必须建立教育信息技术学科

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建立,有利于解决我国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分为现代教育技术和电脑两大块,形成不了合力、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现状和弊端,从而可以优势互补,将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人士教育、艺术以及摄编技术方面的长,与电脑人士IT方面的长相结合,相得益彰。此外,这个名称指向明确、时代特征明显,可更好地给教育现代化以导向作用。

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范围非常大,主要应对信息社会对教育的特殊要求,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革命的支持,多媒体电脑及网络的综合使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基于多媒体及Internet的新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远程教育发展,多媒体及Internet支持下的教育形式,信息社会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基于多媒体及Internet的教与学的新方法,以及软硬件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科学设计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现在,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目标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存在着亟需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当前,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存在着严重问题,最主要的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只是电脑硬件和软件,局限于技术层面,而且教材的大量篇幅只是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同时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也反映不出时代的气息,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在这些教材中未得到充分体现。

专家指出,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增加并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所处信息时代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观和终身学习观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要求,了解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模式,了解信息社会对终身学习的要求。

3.信息道德观的教育。在网络社会中,这种全新的自由度非常大的空间中,道德规范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贯穿信息道德观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合理设计教学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必须有高起点、高立意、高要求。

在建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建立如下共识:1.信息技术尽管体系庞大,涉及内容广泛,但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让学生所学的只是基础性的;2.现在以及未来的电脑软件,将具有近乎统一的Windows风格、流行的窗口界面、一致性的通用工具图标、即时的交互及丰富全面的帮助功能等特点,这些特点即使软件学习变得非常简单,又使人们掌握了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后就可举一反三;3.信息技术教育在技术方面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加工、利用的技术外,还必须让学生学会信息的生成、创造技术。

所以,我们建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达到如下要求:

1.简明高效

在安排课程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要集中,“战线”不能拉得太长,《试行指导纲要》中将该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设置的要求,值得商榷。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会自己学习,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不应成为系统的讲授者,要提倡在用中学,避免学而不用。

3.内容讲授要直线上升不重复

电脑软件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作为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有高深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不必搞螺旋式上升,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在小学、初中、高中搞重复,对于具体内容,只要让学生学了,就要比较到位。

4.系统设计

把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系统中进行统一设计和安排。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且主要是让学生在上机操作中学习,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升华,即“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一方面要依靠学过信息技术基础之后开设的各类信息技术选修课(如数字化音乐创作、电脑辅助设计、电脑统计、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加工以及网站建设等),建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竞赛,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感情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布置相关课程的e-work(电子作业),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发布信息,通过网络进行探索性学习、协作性学习。

5.优化教学内容

除了前面所说的信息观念、意识和道德教学之外,还要在培养学生具备迅速筛选或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下功夫,即在技术方面应主要涉及电脑的基本工作原理、组成,操作系统,各种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处理,网络手段的利用等方面。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用大量篇幅介绍Authorware,是不可取的,因为从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课件会统一到网络平台下,以用网页制作软件为主。根据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的学习,学生只能将信息在网络上、在电脑中运行,即信息只局限于虚拟社会,不能与实体社会较好地衔接。为了将虚拟社会与实体社会更好连接,使学生感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密切相关,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含数字化录音、数字化拍摄、数字摄像以及打印、光盘刻录等内容。此外,还要注意通过程序语言的学习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注意信息技术下e-读、e-写的训练。在e-写训练方面,要让学生在单纯的手写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键盘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拍摄输入、摄像输入等多手段的综合应用,学会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学会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6.适时切入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决定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切入点不可能搞一刀切。在切入年级的选择上,经济条件越好、家庭电脑普及率越高、网络基础设施越好的地区,越应在较低的年级切入,但必须保证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后,周边社会要有让学生继续学习、练习的条件,能让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应用于其他学科,保证更高年级的各科教学能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创造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学了就有条件用,如果这些得不到保证,则不宜过早切入,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竭尽全力创设实践条件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电脑,离不开网络,离不开上机、上网实践。而对广大中小学而言,要一所学校拿出几十万元配备可供整班同学同时上机的信息技术实验室,并使这些电脑全部上网,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中小学不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又是绝对不行的。这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要靠国家每年增拨教育经费来解决也不现实。为解决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经费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了多种措施,但仅有那些措施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另辟蹊径,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是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社会化。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社会化,与学校后勤社会化相似,它指的是由政府制定政策鼓励私人或企业投资兴办可供整班学生同时上机练习的网络电脑房,中小学生就在这些网络电脑房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实验。乍一看,这是不现实的,谁愿意投资做这种事呢,租借这样的机房学校能承受吗,可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是对学校和投资者双赢的事。

首先,从投资商一方来看。我国大中小城市的许多网吧在周一到周五这些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内,基本上处于零运营状态,而将零运营的时段用来供学校组织学生上机练习,无疑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这对网吧经营者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当然直接用现有网吧是不行的,对租借作信息技术实验的网吧,要具有同一室内机器多(可供全班学生每人一台机)、技术力量强、离学校不很远(也不能很近,否则对学生的诱惑力太大)、安全设施好、经营者道德素养高、网络资源和环境净化等条件。

其次,从学校一方来看。如果学校办机房,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正常维护、保养费用高,还要配备专人负责。而改为租借网吧供学生上机练习,只需付上机费即可,上机费也可以很低,因为学生实验上机人数众多,又是利用网吧零运营的时段。测算表明,学校利用社会性网吧上机实验,比自己建机房节省约四分之三的费用,而且,这种上机费用可让学生自己承担一定比例,让学生更好地珍惜上机的机会。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社的会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要想让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社会化顺利进行,必须辅以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不能以学校拥有电脑的数量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估指标以及学校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标志。再比如,对拟租借用于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社会上的网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具体规范和软、硬件指标,经教育行政部门评估论证并挂发类似“××信息教育实践社会化基地”的牌匾,将其纳入教育行政部分能对其加以规范和管理的健康发展的轨道,促使投资者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些挂了牌匾的网吧的管理人员,会成为学生业余时间上网的指导者,从而也可使网吧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

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即便是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社会化了,也将会出现一些学校付不起学生上机费的情况,对这些学校,财政应给予专项补助,应将之作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对该科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现在学校中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多数教师未进行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学习、训练,更未对信息技术教育从理论层面上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对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高期望与低水平、低素质的现状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因此让信息技术的教师补上教育信息技术学这一课显得特别迫切和必要。

三、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快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育行业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信息技术教育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化教育具有的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都历史性地向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环节是在教育中实践,在教育中应用,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正如张建伟博士所指出的那样,人件——人力资源,是推动信息化实践的三个基本的发力点,而教师是基本发力点的要素之一。无疑教育信息化需要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教师的参与和努力,需要广大教师去身体力行,然而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离此要求相距太远。

现在,我国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速度很快,如果只是从学历提升率来看,教师队伍的发展形势喜人,然而学历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观念、思想并未随之正比上升。在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今天,教师最缺少的是时代观、创新观、改革观,现在许多教师是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一成不变,导致教育的现状与时代发展极不合拍。

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既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又需要教师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且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可是,我国教师队伍最缺的是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观念。我国忽视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教师很少能接触电脑,其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几乎为零,至于现代教育观念,更是许多教师的空白点。现在多数教育工作者仍在用老眼光、旧观点来看待、对待新的教育问题,不了解信息社会教育观念的丰富内容,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整体变革,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有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感到畏惧,在信息技术面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抵触情绪,因此,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培训,显得特别迫切。

在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如此重要影响的今天,必须改变对教师一味高学历要求的片面做法,应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增强改革意识,变革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自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师范院校的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多数还称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也应在培养师范生各方面的能力上下功夫。

四、各方协调发展,优化建设中文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总体上说,我国在教育信息技术在总体上的投入并不少,比如我国教育科研网在2000年到2001年间扩速,仅其中的主干网就耗资2.2亿元,但资金流向不尽合理,造成了资金的投入与在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不相称的局面,尤其存在两大倾向:

一种倾向是,盲目对设备设施进行投入,在设备设施的投

入上不讲科学,搞冒进,教育资源发展严重滞后,“有路无车、有车无货”,设备设施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教育部提出的“培训在先、建库在先、建网在后”的原则,未得到很好贯彻,网上教育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基于网络进行教育改革的瓶颈因素。

一种倾向是,错误地将理想化的网络优势作为现实优势。近几年,许多报刊对网络教育赞许有加,有一些作者在对网络知之不多的情况下对网络的评说笔下生辉,在他们的妙笔下似乎网络教育马上可替代一切教育形式,这误导了许多学校,使不少学校花了冤枉钱。

当然,逐渐完善的网络教育,的确存在着优势,但是,现在让学生们借助于“初级阶段”的网络进行学习,难有好的效果,因为在我国这种“初级阶段”的网络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网速不太理想。尽管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建成的高速传输网已覆盖我国几十个主要城市,主干总容量达到40Gbps,155M的CERNET中高速地区网已经连接到我国若干重点城市,有几百所学校的校园网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接入CERNET,但更多的校园网还远未能宽带出口,用低网速进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学习,不时发生的网路堵塞现象,使学习者对学习失去浓厚的兴趣。网络的速度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目前的网络根本不能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许多国家正在抓紧开发具有更快、更安全、更方便特点的下一代Internet。我国在下一代Internet基础设施建设及有关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与国际同步的水平,下一代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将会很快。鉴于此,我国经费较少的学校应采取更加务实、谨慎的态度看待网络,对网络介入不求早,而求跨越式发展。要正确理解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具体含义。“校校通”是指逐步做到所有学校能上网,而不是所有学校都建校园网,“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网”,即使在遥远的未来也不必每所学校都买服务器、建工作站,这就像一个地区只需要一个电信局,所有电话与之相连就行了。

二是费用太高。虽然上网的收费标准一再降低,但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通过拨号上网或专线上网学习,还是在网吧上网学习,长时间地借助于网络学习,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费用还是难以承受的。

三是有用的信息太少,垃圾信息太多,查找有用的信息比较困难。谁都能在因特网上发表“大作”、“高见”,难免使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网上教育信息还存在中文的太少,鲜活的太少,科学准确的太少等不足。而搜索引擎的智能化太低,良莠不分,使人们要找到到位的信息非常困难。

四是网络的秩序太乱。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让学生防不胜防,病毒更是在网上恣意横行。“乱”还表现在制作网上课件随意性太大,相当比例的网页、网上课件在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要想有效地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投入与产出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断然措施:

首先,教育部必须牵头打造全国教育信息网络资源库。该教育信息资源库类似于电脑门户网站,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地收集和整理。

建造一座国家级的教育网络资源库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其既有政治意义、社会作用,又有着极高的规模效益。打造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库,要有高起点,要精心规划、统一开发、系统整合,要力求使汇聚其中的教学资源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特点,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中发挥大的作用,改变我国教育资源开发“散兵作战”、“小作坊作业”、低水平低层次重复的现状。

因此,国家应该将计划投资于教育科研网建设上的钱,改投到建设教育资源库上来。1994年我国公用电脑互联网尚未建成时,建教育科研网是正确的,但在公用互联网四通八达、带宽较宽裕的情况下,再在教育科研网上投巨资就失去了意义,教育网络建设的重点已到了由基础设施建设(网路建设)向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战略转移(即由造“路”改为产“货”)的时候了。

其次,建立信息技术设备的购置与评估制度,将信息技术设备的购置纳入大地域的政府招标采购体系。

教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有电脑、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数字照相机、扫描仪、打印机、光盘刻录机、数字摄像机等若干种,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量非常大,且价格很高,如何花较少的钱购较多的设备,办较多的事,将有限资金发挥出巨大效益,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而将懂信息技术、精通教育、了解市场行情、熟知产品发展趋势的教师、专家组成评估论证组,对所需要设备的品种、数量、型号进行论证、评估,可减少购置中的盲目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将所辖学校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设备汇总后交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可使所购设备质高价廉。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要以创新观、发展观、效益观、实践观来思考问题,对它进行优化建设,使之健康发展,让它在教育现代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近年来,这种趋势在我国发展之快、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所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俗称“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Superhighwe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需要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人们往往容易以技术论、机器论的思想来认识信息化,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电脑代替教师讲课,以电脑来呈现教学内容,以电脑来存储教学信息,并以省力性、替代性、便利性、效率性的尺度来评价教育信息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傅德荣教授则指出,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但它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如果我们仍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来应用信息技术,其结果无异于传统的教学。一些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大每一节课的信息容量,以解决教学内容多与学时不足的矛盾,其结果是教学中除了教师“灌”以外,又多了“机器灌”、“电灌”。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专家指出,教育信息化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被用于促进教育改革,也可能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

祝智庭教授还说,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进行相应的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对正在来临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他还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同时教育者也要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另一方面,出于对教育现状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改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这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教育变革的姿态。

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把学生的被动型学习转变为主动型学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教师则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

(三)对教育改革的要求

第一,要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祝智庭教授说,当早期人们用电脑辅助教学时,第一个直接的想法是让电脑扮演导师的角色,从程序式教学发展为后来的智能导师系统。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提出应该让电脑扮演学员的角色,而让学生充当教师来教电脑做事,并为此设计了一种适合于儿童使用的程序语言LOGO,使儿童可以从使用这种语言指挥电脑制图绘画开始,逐步进入程序设计的抽象殿堂。此外,电脑也可以充当平辈的学伴,现在已经出现了虚拟学伴系统,可以与学习者进行互帮互学;还可充当教师和学生的助手,帮助查找、整理资料,代理通讯联络等。这是信息技术的拟人作用。

同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拟物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可以用电脑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室等。更自然的做法是让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支持其教与学的活动。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拟物作用和从属拟人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学会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从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来看,存在许多片面性,一讲到电脑辅助教育似乎就是开发课件。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了课件外,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该从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

第三,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祝智庭教授建议:

信息教育+信息化教育 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不要过分关注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注怎样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从更一般意义上,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脑+电脑 人脑与电脑之间应该协调作用,实现功能的互补。电脑具有信息处理速度快和记忆容量大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减轻人们在信息记忆和简单性加工方面的负担,因此可以把脑力集中于研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在教育上,应该特别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从单纯教知识转变为注重教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习解决结构化问题到解决半结构化问题。

左脑+右脑 当前的教育方法是以抽象性知识的灌输为主,这种教育方法有利于那些善于形象思维的左脑型学生,而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那些右脑型学生更容易获益。对学生总体来说,则是使他们左、右脑得以平衡。

创新+爱心 即便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教学,教师的作用也丝毫不能减弱,他们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教育信息化还难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但可以鼓励资源共享,让教师懂得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不是搞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性开发。

六、中国教育信息化指日可待

我国老一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提出:“电脑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在知识经济成为主导的今天,世界各国都给予教育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并不断将信息技术积极、有效地应用于现代教育当中,这成为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举措。日前,国内权威机构CCID(中国电脑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系统集成商——翰林汇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联合公布了其利用意味着、电话调查和面访等调查方式对250所中小学校、208个有效样本取得的《中国信息化教育报告》。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五到十年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据查,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国务院基教司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下达了《关于建立首批“全中国小学电脑教育实验区”的通知》和《初、中等学校校园网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两个通知,要求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校园网,发展远程教育。

同时,教育部还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涉学师生都能区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信息化教育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信息化教育发展报告》结果显示,2000年中小学信

息化教育市场的总体规模为10.1亿元。该报告中将信息化教育市场结构细分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软件和校园网。其中2000年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软件市场规模为1.2亿元,校园网市场规模为8.9亿元。CCID统计,2001年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市场规模为15.3亿元。

CCID调查数据结果显示,2000年中小学校园网的总体市场规模为8.9亿元,其中软件投资占总投资的9.1%。2001年全国有2000余所中小学校建设校园网,校园网的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4亿元,比2000年增长57.3%。其中,随着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校园风应用系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软件应用将成为校园网建设的重点。

(三)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虽然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资金、人员及对信息的认识、技术、历史发展等原因,使得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还较差。二是在部分人眼中,还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三是有限的教育经费无法承担昂贵的设备投入。四是应用系统的技术要求远高于教师技术水平的现状。五是在应用开发上对教师的要求超出了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知识水平。

(四)信息化教育的欠缺

学者翰林汇曾经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全国200家中小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校园网解决方案和相关产品的需求将快速上升,学校需要投资少、应用难度小、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及方案,家庭教育软件需求将继续上升。2000年底教育部开始实施的“校校通”直接推动了校园网解决方案和相关产品需求的快速上升。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品牌、功能、服务和价格4个影响购买的因素选择中,价格因素以39.4%的比例居首位,其次是功能,被选择比例为31.6%。因此,价格和功能是影响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产品购买的主要因素。此调查还显示,家庭教育软件需求继续上升。当前影响校园网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库匮乏。在被调查用户中,62%的中小学教师表示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资源不丰富,64%认为在校园网软件应用方面需要完善教学资源库。

除了用于教学的资源库以外,学科辅助教学、课件开发平台和教学管理软件也是信息化教育产品需求的重点。在被调查者中,52%的中小学2001年计划采购学科辅助教学软件,38%的中小学计划采购课件开发平台,32%的中小学计划采购教学管理软件。教学辅助开发工具和课件开发平台是为信息化教学实现过程的产品,由此可见,校园网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围绕整个教学过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