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传受方式的变化

信息传受方式的变化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广播媒介信息传送和接收方式的历史演进当人们把话语声音用文字固定下来,通过印刷传播,期望可以保留信息,抵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听”的功能的延展;人们表演写好的剧本,在剧院中集体观看,一场戏剧可以不断循环演出,这是不同于印刷术的另一种层面上的复制。

二、信息传受方式的变化

社会对媒介的需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在媒介中发生影响作用,首先体现在信息传送和接收方式上的变化;而信息传送和接受方式是最直接影响媒介理念、进而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通过考察信息传送和接受方式的历史演进变化轨迹,以及当代信息传送和接受方式的新趋向,来发现广播媒介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走向和发展机遇。

(一)广播媒介信息传送和接收方式的历史演进

当人们把话语声音用文字固定下来,通过印刷传播,期望可以保留信息,抵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听”的功能的延展;人们表演写好的剧本,在剧院中集体观看,一场戏剧可以不断循环演出,这是不同于印刷术的另一种层面上的复制。两者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可以实现对“话语或者声音”的复制,而且可以同时传播给一个剧场中的观众,实现多次的集体同时观看。1839年摄影技术的发明使人们在平面媒体领域完成了人类“看”的功能的固定。大约1895年电影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完成对活动影像的记录,到了1927年,声音被应用在电影中,不同于剧场表演的是,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技术,原封不动地进行复制传播,这些已经具备了今天我们称之为大众传媒的广播和电视的一些媒介元素。

1922年,最初的广播是把现场音乐传送给私人朋友,1936年电视首先在私人和家庭范围内传送现场的声音和图像。正如印刷术一样,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广播和电视最大限度地不断扩大受众的范围,广播和电视作为声音和图像的大众媒介就此确立起来。

声音和图像媒介较印刷媒介而言,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不需要对传播符号进行像文字一样的解码过程,文字的解码是需要习得的,而这些由电子媒介符号构成的信息流基本上是对日常生活的复制,无疑减小了传播的障碍,加快了传播的速度。电子媒介通过家庭式的接收装置,使世界进入私人生活的空间,而不是如同过去一样是在一个公共的空间里,例如在剧院中集体观看戏剧表演。尽管广播和电视在诞生初期都曾经经历过集体接收节目的时期,但从广播和电视的长期发展历程来看,基本是在私人空间中接收。针对广播或者是电视,很难定位它们是一种公共媒介还是一种私人媒介,因为广播电视内容使公共领域的信息家庭化,又使私人信息社会化[10]

就广播媒介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传送和接收方式上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广播节目的现场复制时期,在这一时期,广播传递现场节目,受众远距离同步接收,同步使用。例如,现场传送音乐会演出等。

2.广播节目的存储复制时期,在这一时期,广播者远距离播送事先录制好的节目,例如一些电影录音剪辑、重播的节目等,以代替同步传送同步接收的方式。

3.广播节目的受众存储时期,在这一时期,广播远距离传送现场的或者是录制好的节目给大众,大众同步接收并使用;这些节目也可以被一部分听众录下来,留待以后收听。

4.受众选择性接收广播节目时期,在这一时期,广播除了远距离传送现场的或者是录制好的节目给大众,大众同步接收并使用外,电台充当节目储备的资源库,一些签署付费协议的受众,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在接收节目的同时使用节目,也可以在其他适合的时间里使用。[11]在这个发展阶段里,广播并不只是传递现场节目形式;受众并不总是在接收的同时使用,这一阶段也不再仅仅只是传播者传递给受众的方式,而是受众通过主动搜寻以及筛选的方式来接受信息,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接受方式还是受众本身使用媒介的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5.除了传统广播的接收方式外,通过其他媒介渠道传送和接收广播。例如,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收听广播,受众不仅可以收听现在播送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以往节目的列表收听,参加在线讨论小组,还可以访问电台提供的很多辅助信息,比如,音乐电台提供的音乐家的访谈、其他类似的音乐资料库,还可以购买商品。当然受众也可以通过手机接收广播节目。

6.未来的声音传播是什么样?将具有什么样的媒介功能?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3G统一标准推行,广播接收的渠道和方式将更加丰富多彩。受众接收广播节目的端口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节目接收,节目内容尽管具有声音传播的特性,但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甚至怀疑是否仍然用“广播”来称呼这样的节目传送和接收。

声音的存储方式正处于不断的演进中,从唱片、磁带到MD、i—POD,如果未来的广播声音传播可以做到移动无损耗接收,那么这样一种声音接收方式或许将对未来音乐唱片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当代信息传受方式的新变化

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未来媒介发展将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样接收到信息的问题,也就是接收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一个是接收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容为王”。

1.信息接收的渠道

就世界范围的媒介传播现状而言,当代信息接收渠道呈现得越多元化,新闻的大众效应就越会受到削减,大众传播正逐渐走向小众化的传播趋势。

在互联网发展和普及之前,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介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在多媒介整合时代,接收信息的方法和渠道更加多元,传统的大众媒介不仅仅是惟一的接收信息通道,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弥补广播电视线性传播的一些弱点,例如,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CNN通过网站上的新闻报道,迅速扩大了受众群。

网络也促使传播的“非职业化”趋势,在科索沃战争中,通过互联网,不仅政府新闻代理机构、国际组织,而且自由作家、当地的目击者、学者以及其他一些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与科索沃危机有关的新闻、评论和相关的背景信息。[12]

传统的大众媒介认识到网络的巨大传播力量,封闭式的发展策略和单纯的排斥新媒介的方式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在保证传统大众媒介属性的前提下,实现与新的接入方式的嫁接,目前不失为可行的方法:例如报纸媒介、广播和电视媒介都通过开办自己网站的方式实现了与互联网媒介的接入,但网络中的内容仅仅是传统媒介部分或者是浓缩的节目内容,这种嫁接的目的只是为了弥补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缺陷,是对传统大众媒介功能的一种补充。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接入程度的不断加深成为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

大众媒介是人们主要的一种信息接收的渠道。此外,类似大众媒介产生以前人们道听途说式的传播渠道,例如手机短信、邮件、QQ以及各种网络族群(Group)等,这些个人化的信息传送和接收渠道也不能忽视。

数字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将会改变传统意义上大众媒介的信息接收渠道,人们信息接收的渠道将更加多元,可能来自主流的媒介机构,也可能来自一个小的网络社区团体,甚至个人等等,信息接收也体现为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传播接收形态。

2.信息接收的方法

过去,传统的大众媒介传送综合的信息给大众,尽管大众媒介的“小众化”传播趋势基本做到了受众分类传播,例如,电台的频率专业化进程等等。但对于个人而言,仍然需要依赖自身来选择信息内容,随着多媒介整合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传播也不再只是一个预言,面对海量信息,受众首先感到的是信息无法分类的困惑。这样,一种新的信息接收方法出现了——个人信息定制服务。

个人信息定制是针对个人的媒介信息服务,媒介机构帮助你来定制信息,只要是你所希望看到的新闻,信息提供商就会专门打包传递给用户,这些专门的媒介机构体现出更加专业的风范,无论信息传递的速度,还是信息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都是与个人用户自己筛选信息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以股票信息服务为例,过去对于炒股的人来说,必须收看全天的电视新闻,因为担心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尽管报纸媒介提供了分类信息,但仍然需要个人在全部的信息中搜寻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是依赖受众自己分类的,现在可以通过专业的机构定制与自己所关注股票直接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或者是其他方式传送给个人用户。

世界知名的布龙伯格(Bloomberg)财务投资公司首先推出财经信息的分类服务,所针对的客户包括个人用户和大企业用户,例如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都是他们的用户。尽管布龙伯格拥有自己的评论员和分析员,但信息来源仍然依赖传统的大众媒介以及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通讯社,这意味着布龙伯格与传统媒介具有一致的公共信息来源,但它的专业信息分类优势使它所服务的用户越过了传统的大众媒介。这也意味着,在海量信息时代,人们的难题将更多集中在信息的筛选上,而不再是信息的渠道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信息分类的人掌握了话语权,而信息的提供者则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如果信息在专业平台上搜索不到,信息也就等于不存在了。

信息的通路、渠道和接收方法发生了变化,搜索引擎和分类标准在传播到达中的作用也就越发重要。专业化的媒介作用在于可以实现信息的完全归纳,而不是传统媒介发展时期对媒介信息来源的垄断,受众按照自己的需要接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大众传播意义的瓦解。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所接收的信息内容从整体特点上也发生着变化。过去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介是新闻的主要来源,新闻信息呈现出行业垄断的特征。新闻信息往往是块状的,被分成不同的种类,例如严肃新闻、社会信息、社会评论等等,但互联网的介入,使人们接触媒介的习惯发生了变化,通过网络平台了解信息的趋势越来越普及,不同新闻种类之间可以按照主题的相关性来检索,新闻的传播由线性传播变为超链接式传播。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带来了媒介内容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传受之间的互动和反馈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