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信息传播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信息传播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向群 文俊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在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在防减灾过程中信息传播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信息传播_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

刘向群 文俊

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何通过快捷有效的信息传播,使受到灾害威胁的群众能够得到及时避难救助并减损,是近年来民族地区防减灾工作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族地区在突发自然灾害来临时信息传播实例的分析,提出在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拓宽传播渠道,改进传播方法,使灾害信息传播在民族地区防减灾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灾害;信息传播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的特点。这些灾害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由于我国西藏、四川、云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多集中在主要地震活动带上,因此,这些地区成为地震的多发区;又由于受气候以及地表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危害突出的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也多发生在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民族地区防减灾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

对于日益肆虐的自然灾害,特别是近年来多发、频发的地质灾害,如何结合地域特点科学地防御灾害,如何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是摆在人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在灾难来临之时,如何进行灾害信息的有效传播,使灾害信息的传播在灾前预警、灾中救助、灾后重建各环节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其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本文在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在防减灾过程中信息传播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我国近年自然灾害发生状况

据民政部2010年至2012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记载:

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7844人,紧急转移安置1858.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3.3万间,损坏房屋670.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

2011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4.3亿人次受灾,1126人死亡(含失踪112人),939.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其中绝收289.2万公顷;房屋倒塌93.5万间,损坏331.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

2012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9亿人次受灾,1338人死亡(包含森林火灾死亡13人),192人失踪,1109.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2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182.6万公顷;房屋倒塌90.6万间,严重损坏145.5万间,一般损坏282.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185.5亿元。【注:以上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xgx】

另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3年上半年全国灾情》介绍,2013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地震灾害为主,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山体崩塌、滑坡、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风暴潮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灾情较2012年同期偏重。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5247.4万人次受灾,782人死亡,67人失踪,245.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7.7万间房屋倒塌,330.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199.7千公顷,其中绝收87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730.2亿元。【注:网易财经网,《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3年上半年全国灾情》,http://money.163.com/13/0708/11/938OA65E00254TI5.html】

二、日本自然灾害应急传播系统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许多的家庭都在承载着灾害带来的苦难与伤痛。对于自然灾害,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完备的灾害对策体制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样化的信息应急传播系统。这些技术和设施,在突发灾害来临之时以及人们与灾害进行抗争之时发挥着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

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一年当中火山、地震、台风、海啸、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为了应对这些灾害,日本政府花费巨资,建立起现代防灾通讯系统。

据日本《防灾白书2012》记载:

当灾害发生时,来自气象厅的地震、海啸等信息、有关各部门派出的直升机拍摄的灾害现场图像信息、以及各地公众机关、地方公共团体以及其他防灾机构所获取的灾害信息都将迅速汇总到总理官邸及有关行政部门,以使政府能够迅速制定应急对策。

对于地震信息,气象厅在全国660个地点设置了震度计,在280个地点设置了地震仪并与之相连,用来收集地震实地观测数据,并与结合其他机构的观测数据,利用地震综合监视系统EPOS进行处理和分析,发出紧急地震速报和地震信息。消防厅及时收集遍及全国各地2900个地点震度计观测到的震度信息,在大范围内迅速确立支援体制。另一方面,作为独立行政法人的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全国1700个场所安装了强震计,这些设备可以通过设在全国1700个场所的强震计,做好用通信网络来收集和发送地震信息的准备,在地震发生时,可以有效调整气象厅的震度信息。

对于雨量和风速的信息,气象厅综合运用收集局部地区气象信息的地域气象自动观测系统(AMEDAS)、观测降水强度及风速的三维分布的多普勒雷达以及广泛观测东亚及西太平洋海域云层分布及高度的静止气象卫星,收集这些仪器采集的数据,并运用数值解析预报系统进行解析和预测。由气象厅解析和处理之后的信息,再以气象厅本厅和设置在大阪管区气象台的气象信息传送处理系统为中介,与内阁府、警察厅、消防厅、海上保安厅、防卫省等中央省厅一起,迅速送达至国土交通省地方整备局以及地方公众团体。同时,国土交通省也实时收集河流水位、雨量、洪水预报、水防警报等信息,提供给网上的河流防灾信息或地面数字广播。

有关防灾机构为了确保通信畅通,满足危机时救援的需要,建立了专用的防灾无线通信网络系统。这一网络系统,即使在普通电信通信中断之时也能迅速高效地传送灾害信息,并且在商用电源中断之时还能运用预备电源来维持功能。

目前日本的防灾无线网络,主要由中央防灾无线网、消防防灾无线网、都道府县防灾行政无线网、市町村防灾行政无线网等组成(见下图)。【注:以上据日本《防災白書2012》记载,内阁府2013年,80页。】

针对由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日本的地方气象台和都道府县在2008年9月,在全国推出“地质灾害警戒信息”这一新的信息。“地质灾害警戒信息”是在大雨警报信息发布过程中,随着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不断攀升,而发出的继发信息,它有利于市町村负责人发布避难劝告时的准确判断,有利于民众自主避难的方向和目标。发表时,一边通过报道机构进行发布,同时也报给进行防灾活动的防灾关系部门。

以下是新泻县地质灾害警戒信息传播途径示意图:【注:“土砂災害警戒情報(補完情報)の確実な伝達に関して”,新潟県土木部砂防課 笹尾郁子.日本国土交通省北陆地方整备局网站,http://www.hrr.mlit.go.jp/library/kenkyukai/h22/akaunta/10.pdf】

2012年7月,日本九州北部突降暴雨,暴雨引发了268起地质灾害,共有23人遇难和失踪。作为一个教训,日本研究者将其记在2012年防灾白书上。新潟県土木部砂防課,则将地质自然灾害中的“零死亡”作为今后的努力目标。

三、我国灾害应急传播系统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防减灾工作高度重视,体制建设不断完善,灾害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也不断优化。在灾害来临之时,各传播媒体和信息传播机构利用各自的平台和渠道,及时发布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在防灾、避难、减损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我国民族地区虽然地处边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但各个地区能够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条件,在危机来临的紧要关头,将信息送达受灾害威胁的群众。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的记者曾采写了这样一篇报道——“汶川县抗击“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实”,生动地记述了2010年8月,汶川县抗击“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经历。下面选取了报道中的一些片段,这些片段记述了汶川县银杏乡抗击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过程:

银杏乡党委书记李川后来不无感慨地说:“我们2天创造了3个奇迹,监测到位,及时转移,没有一名群众伤亡,没有一个旅客受伤,没有一辆车辆受损!”【注:《汶川县抗击“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实》,中国在线,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0-08/20/content_11180893.htm】

从这些片段中,可以看出银杏乡从早上5点半到上午8点半的惊险经历,也可以看到当地各级领导如何传导灾害信息,疏导群众安全撤离的过程。

首先是银杏乡党委书记李川接到汶川县委办发的暴雨黄色预警信息的电话,他用手机短信将警报和要求发给东界脑村、兴文坪村等银杏乡6个村村支部书记,兴文坪村村支书记高富军又拨出电话,通知监测人员。这其中使用的是电话和手机短信。

大雨下起后,“几十个年轻力壮的青年走遍面积为12亩的村子,挨家挨户通知村民撤离到羌寨避难广场”。这里的“挨家挨户通知”是最“原始”,也是最“牢靠”的口口相传的方法。

如后来乡党委书记李川所说,在这场泥石流灾难中:“没有一名群众伤亡,没有一个旅客受伤,没有一辆车辆受损”,这确实让人感动,而在这样巨大自然灾害来临之时使用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来也值得我们思考。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诸多记载,如:华西都市报记者采写的报道:“凌晨救命锣响450人躲过泥石流”、央视新闻法治在线的报道:“九寨沟:泥石流来袭监测员及时预警转移”、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的报道:“雅安石棉泥石流175人受灾零伤亡,监测员挨家敲门”等等。

在这些报道中,通知灾情时所用的多为电话、鸣锣、“挨家敲门”等,这些看似“并不先进”的方式,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却挽救了众多人员的生命。但是,也应看到,像“鸣锣、吹哨、挨家挨户口头通知”以及其他一些“陈旧”的传播方式,是在没有其它更好办法之下的无奈之举,其传播效率受到局限,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伴随着危险。

如前文所述,国外发达国家在防减灾领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可能完全模仿或“照抄照搬”。因此,笔者认为:具体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应由有关专家来研究和论证。但在目前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灾害信息传播若要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除了相应机制的建立、政策的支持、资金的保证等因素之外,需要注重的是与本地特点紧密结合,研究和确定适合本地需要的灾害信息传播方法和手段。这些特点有: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特征)、地理环境(包括地表结构)、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及财力状况以及人文因素等等,在此基础上,由有关专家和当地有关部门一起,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研究如何拓宽传播途径,改进传播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灾害信息传播的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施行方案,从而保证灾害信息传播在人们抗击灾害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刘向群,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文俊,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