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信息化及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及信息化管理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信息化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它反映了管理咨询、管理软件、系统集成、企业信息化硬件相结合的组织运行架构以及基于大型服务器与网络系统连接的社会大生产方法,体现了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企业信息化技术相交融的新的管理模式。

一、企业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所有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计算机化和网络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使用,以便他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并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从而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这个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1976年。当时,人们还很难看出信息化的本质和它与自动化之间的区别。随着技术潜力的日益发挥,信息化的概念才慢慢地开始确定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后期,随着连接、集成、网络、存取和友好界面等技术融合到一起,信息化的概念越来越有力地得到了阐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它并对它产生了兴趣。但这只是第一步,人们要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为什么它与自动化不同以及它深刻而全面的管理上的意义,还要假以时日。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经营得更好,但由于企业仍在行业思维方式下运行,所以其真正潜能尚未发挥。目前,企业仍然是以行业经济模式而不是以信息经济模式的管理系统进行经营。因此还需要更加强调这一点:企业尚未意识到其全部潜能。在信息经济中发挥其潜能的企业,认为信息是创造附加值财富的源泉。若能做到这一点,则该企业的经营方式会与目前大为不同。分布式网络和协同应用软件的出现使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起来,这有助于推动真正的信息经济的到来。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新的体验,使之发现了处理事情的新方式,这导致人们不愿意在按照旧逻辑运行的企业中工作。因此,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吸引并留住最精明、最能干的人,这已成为变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网络成为一个推动因素是因为它影响了涉及其中的人。人们可以建立一个技术、软件齐全的网络,但这只是技术,它是无生命的。只有在把人也连接进去并使之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工作,才拥有网络。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的企业界都在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世界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多元化。全球竞争加上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从工业经济走向信息经济,摆脱工业化模式,探索信息化途径。先进国家在刚开始时都竭力抓信息化,抓网络化,但生产效率并没有上去,实践证明在抓信息化的同时,要抓管理的改革,要面向顾客,面向市场,创造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才能使企业持续向前发展。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变化,企业从金字塔结构,信息集中一点,中心人物决定一切的状态转向扁平化,不用过多的组织层次就可取得信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以信息、培训、责任,形成团队。面向市场,实现开放策略;面向职工,实行合作政策。当然这种改革是痛苦的,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许多企业是被社会发展推着,被自身利益逼着跌跌撞撞地走向信息化之路的,但这又是必需的,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迈进的必经之路。通过对信息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始终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说到底,信息化的目标永远是让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参与人的工作,代替人的某些工作甚至从事人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可以对人的工作进行分类:机械性的工作和思考性的工作。机械性的易于标准化的重复频率高的工作是可以用计算机等非人脑来代替的,而思考性的创造性的工作则是不能代替的。其实前者可以通过“计算”这个词来限定,而后者则用“思考”来形容。所以,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让那些“计算性”的业务和工作如生产、信息收集等用机器和计算机来完成,而“思考性”的工作还得由人来完成。信息化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多了一种方式和工具,多了一种选择,对于决策等创造性的不易标准化的工作,计算机是无法代替人脑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侯炳辉教授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单板机的运用等,凡是用到电子信息技术的都是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第二个层次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第三个层次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办公自动化(OA)等都是用来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的,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的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它反映了管理咨询、管理软件、系统集成、企业信息化硬件相结合的组织运行架构以及基于大型服务器(中心数据库)与网络系统连接的社会大生产方法,体现了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企业信息化技术相交融的新的管理模式。

(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经济经过了原始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大工业经济、信息和知识经济几个阶段。21世纪,离开信息和知识,无论是大规模的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都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更无法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规律。深度分析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简史,我们可以发现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发展和企业管理需要造就了信息化手段的发展轨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经济由手工业作坊向工厂生产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制造业、工厂的概念,其特征包括专用的设备、庞大的库房和按工序进行操作的工人。所有工厂型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追求着基本相似的营运目标,即实现企业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等)的合理有效的利用,以期企业利润最大化。

降低成本这一基本目标的追求引导管理者致力于解决下述问题:生产计划的合理性、成本的有效控制、设备的充分利用、作业的均衡安排、库存的合理管理、财务状况的及时分析等。

于是,应付上述挑战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也就应运而生了。在这些理论和实践中,首先提出而且被人们研究最多的是库存管理的方法和理论。这期间的研究主要是寻求解决库存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而没有认识到库存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大量的信息的处理问题。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开辟了企业管理信息处理的新纪元,这对企业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年,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成立,该协会致力于研究、交流与宣传生产与库存控制的原理与技术,拥有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委员会,该委员会开发了一套以库存控制为核心的微机软件系统,成为第一套MRP软件,这标志着以计算机软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软件的出现。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并由此制订库存订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或称基本MRP阶段。到了7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人们提出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MRP阶段(Closed-loop MRP)。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看板管理)、TQC(全面质量管理)、JIT (准时制生产)以及数控机床等支撑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系统。人们提出了MRPⅡ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Ⅱ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企业所处的工业化社会具有如下特点:

(1)企业管理是围绕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生产产品。工业化社会适应于制造大量相对简单而又标准化的产品。其关键是使生产的每一个步骤规范化和简单化。于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便大幅度下降。工业化社会的特征是分解再分解,把已知的整体分解为部件,而部件再分解为元件。这种社会的目标是效率,而效率的获得是通过各个元件的最优化生产,从而构成最优化的整体。

(2)企业追求市场竞争优势。在工业化社会,企业竞争优势来自对效率的追求。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成本最低的生产便会取胜。

(3)企业竞争的空间有限。在市场化竞争中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仍受到地域限制。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规模与实力,同时企业国际化发展也需要各国开放自己的市场,此外,企业国际化发展还需要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手段。

在上述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内部管理上,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库存管理与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软件无论是MRP还是不断发展后的MRPⅡ都是围绕这种目标而进行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实社会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即从工业化社会开始步入合成化社会,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过程的变化。与工业化社会相反,合成化社会的组织,是把元件组成前所未有的整体——产品、工艺或工程。合成化社会的目标是创新(Innovation):创造性能更新更高的产品,或者是用新的工艺把部件组成优质低价的现有产品。

合成化社会的创新与工业化社会有所不同。在工业化社会中,创新没有计划,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合成化社会中的创新,则是有计划的常规活动。在工业化社会中,创新一般来自杰出的个人。合成化社会中的创新,则主要是集体合作的产物,极少有单独个人的创新。在工业化社会中,创新一旦完成,长时期就较少变化。而合成化社会中的创新是连续出现的。

(2)取得竞争优势的变化。在工业化社会中,竞争优势来自对效率的追求。但在合成化社会中,竞争优势来自对创新的追求:最先生产新产品、使用新工艺或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可以取得一定时间的垄断利润,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3)需求的迅速变动与生产过程的调整。在合成化社会中,那种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的需求在迅速变化,同时创新过程也在创造需求。

(4)竞争空间的扩大。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化发展空间。竞争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企业都要承受来自国际化企业发展的竞争压力

在此情形下,企业管理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高效率,以适应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持续创新过程造成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断调整的要求,以便在更广阔的竞争范围内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ERP)系统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世的。它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形成了新的结构。ERP系统的设计考虑到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考虑了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仅组织“大批量生产”,还要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这两种情况并存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订计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任何一个企业都能感受到国际化竞争的压力。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化革命的冲击,日益激化的竞争市场将使企业越来越感到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环节复杂的业务流程已无法应付其面临的挑战。面对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即时进行动态调整和改造。它不仅包括对产品和生产流程的重组,还涉及与之相关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管理流程。重组过程要以理顺经营过程为中心,以适应客户变动的需求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而且这种企业重组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企业需要随时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与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势态变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进行重组以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重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传统的ERP系统一般是以一种预先固定好的模式结构提供给用户,企业在建立其管理系统时,一是软件无法灵活地适应个性化的企业管理流程要求,这就不得不要求企业管理流程按ERP系统中的固有模式去运作,否则要经过二次开发才能使用;二是一旦ERP系统实施完毕,企业在需要进行管理与业务流程重组时,很难真正取得从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到业务流程全面进行重组的效果,即现有的ERP系统结构与功能制约了企业的动态重组过程。因此,ERP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将管理业务与软件系统相分离(在原理上如同开放的软件系统可以脱离特定的硬件环境一样),以期实现企业的动态重组过程。

业务流程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组连续、相互关联的活动,BPR(业务流程重组)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种基本形式。BPR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不断地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组,从而使时间、成本、质量、服务、速度和环境这些反映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得以明显改善和提高,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为此,企业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实行BPR,而不能仅着眼于企业对ERP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并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金融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为了顺应第三产业这种蓬勃发展的趋势,对ERP系统的需求已从传统制造业扩展到各行各业,如金融业、高科技产业、通信业、零售业等,从而使ERP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不同行业的巨大共性是,它们都有自己的品牌,有自身的资源,并且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巨大作用下,自发形成了一个个经济资源联盟体。

在这种环境之下,企业真正需要的管理平台是基于资源联盟体的资源计划平台,在联盟体资源最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资源最优化。

URP构建在ERP的基础之上,包含ERP的所有优点。同时,通过将E(Enterprise)延伸到U(Union),URP拥有了自有的独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以及实现平台。

URP以品牌企业为主体,以横向行业价值链和纵向资源供应链商务伙伴企业为应用对象。URP的通用性,使得其应用的领域和行业更加广泛,产品行业背景内涵也在URP的作用下更加深入,行业市场更加细化。

URP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管理办法——互动管理来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商务”和“敏捷管理”,通过互动管理的方法来保证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高效协同。

URP软件是实现URP管理思想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它建立在最新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之上,从底层出发,不仅考虑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因素,还考虑到了与合作伙伴相关联的信息化因素,提供比ERP软件更完整和科学的编码体系,采用软总线的设计方式,软件的智能性和可拼装性也越来越强。与ERP软件相比,其功能更加向外向型扩展,从ERP软件所包含的生产制造、销售和分销、财务管理,向外围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执行、电子化采购、产品生产协同、伙伴关系管理、商业智能等扩展。

(三)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但由于其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从而建立起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形式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2)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费用。主要表现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外部信息如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相关竞争信息等的成本降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生产成本和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3)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在把握市场和消费者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质量更好、品种更多、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4)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提高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柔性制造系统、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具备了大规模定制的制造能力,从而可使企业进行“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

(5)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6)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完备的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和准确。另外,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7)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人员素质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极为重要。企业信息化,可以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使企业领导至全体员工的知识水平、信息意识与信息利用能力提高,从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改善企业的文化环境。不管是高层领导、技术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将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和新的管理理论,以便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

总之,目前正处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早日推进其信息化建设来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加充满活力,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降低信息化实施的风险和成本。企业信息化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和管理的融合问题,是涉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业务管理、生产流程及外部的政府部门、供应商、客户等多环节的系统化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工程实施及信息化技术产品等方面。具体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管理、企业运作管理以及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管理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然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的改变等,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过程。在信息管理变革中,应通过变革目标导向确保变革有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可以监测的、有领导的管理环境,为整个变革历程制订计划,形成有实效的项目小组以及有效的管理项目进程;采用新的领导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的核心价值进行宣传,提高管理层领导工作的有效性;采用有效措施激励员工,提高业务人员在新工作环境下的工作绩效;通过全员参与,使员工了解和明白变革的意义,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以推动变革的进程;通过变革导向、领导方式、激励支持、全员参与四方面的变革使员工逐步深入参与到信息管理变革中以尽快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第二个方面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即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最终提高市场竞争力。在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运作时,可根据不同管理视角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以信息系统为基础支持业务的高效运作。如:①对企业中的人、财、物、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②对产品的销售、订单获取、计划制订、采购、研发、生产、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有环节,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③采用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技能、绩效考核、数据与知识系统等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组织绩效。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管理的目的是着力构建企业战略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计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成为战略信息系统主要看它是否能做到以下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①在商业环境中用做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②与一个组织整合起来以提高企业的业务业绩。③用来发展新的产品或者服务。④用来改进业务组织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典型的企业战略信息系统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是先进管理模式与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的综合集成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级阶段。

(三)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第三个方面是指对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的信息系统、获取到的信息资源以及对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以使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上的投资能够取得最大化收益。信息技术管理包括信息技术的规划;信息技术的选择;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应用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实施过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维护、淘汰、运行性能、系统配置、IT服务管理等。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的应用等。信息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信息基础标准制定、单一信息源定义、信息视图整理、主题数据库设计、数据中心方案设计与信息模型设计等内容。信息资源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数据中心的信息集中管理、应用软件开发、信息集成以及数据仓库建设、数据挖掘、决策支持和基于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产业化等。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主要包含对信息化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具体来说:①计划主要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管理首先要在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规划和描绘企业信息化蓝图的基础上找出信息化存在的差距,确定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确定主要实施内容、资金投入计划、实施步骤、阶段目标和考核指标等内容。②组织主要指为企业信息化实施确定组织架构和职能,包括确定首席信息总管的职权;确定信息化组织岗位,建立信息化项目团队,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信息化人员技能与绩效进行考核。③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信息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信息系统实施项目的选择、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等。④协调主要是指调节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包括首席执行官与首席信息总管之间关系的协调;业务部门与IT部门关系的协调,提高业务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的一致性的协调;在不同IT项目之间进行资源分配的协调,对不同信息化岗位职责间矛盾进行的协调等。⑤指挥主要是指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对组织内部个人施加影响,将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者领导者的决策变成全员的统一活动。

总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支持、彼此补充,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企业信息化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它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怎样保持信息的一致性,怎样制订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信息规划,怎样不断提高其管理的水平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