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信息化定义

企业信息化定义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信息化,是指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观念全面渗透到企业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以此为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过程。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illesao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它首次提到了信息化问题,立刻在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了“信息化”这一概念,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informationization”。用来描述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社会进步过程,即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进步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用于反映一种社会发展阶段。“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在工业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而在信息社会时代,经济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信息。目前,信息化已成为度量经济运动质量与效率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各国、各地区都把信息化看作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化能力的建设。

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信息社会”,1964年日本的一位学者(Kamishima)就此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学”的论文。1969年法国人阿兰·特莱尼(Alain Touraine)、1973年美国人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则先后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具有五大特征,即①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②职业分布:技术阶级的崛起;③轴心原则: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的依据;④未来方向: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⑤决策方式:新的智能技术的诞生。知识和信息正变为后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和改造动力,因此发达各国政府纷纷启动了本国的信息化规划或活动计划。

企业信息化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过程;是基础设施重建、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再造和制度创新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是通过由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人、信息技术、组织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合理适用的现代信息系统(如MIS、ERP、CIMS等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上,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改革和优化,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灵活、机动、高效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是指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观念全面渗透到企业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以此为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过程。

通过分析各种有代表性的定义,可使人们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