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信息化理论基础

企业信息化理论基础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努力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但企业自身也必须注意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违背政府制定的信息化政策。内外环境共同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坏。

4.1.1 企业信息化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指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预决策等方面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生产过程信息化,即用自动化生产、测量、显示、控制等工具,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应属于工业化的范畴;另一部分是管理信息,即通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总裁系统等,加强企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速度与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生产,到计算机辅助管理,进而形成计算机集成系统,企业就达到了具有更完整意义的信息化。

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范围包括: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产品的装备、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将现有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备及信息技术人才应用于作业系统;利用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改进作业流程,提高作业质量;将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作业信息整理出来,并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制定与信息化相关的规章制度;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如CAD、CAM等提高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选;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包括因特网,采集、利用好宏观信息,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建立企业信息系统体系。

4.1.2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

企业信息化究竟要实施什么?其实质包含4个层面的内容:企业信息化的先导是核心业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处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是信息化人才培养,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协调发展。

1.企业信息化的先导是核心业务信息化

由于企业信息化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企业推行信息化必然涉及企业各个方面,触及企业管理的每个层面。但是,企业推行信息化也有先后顺序,也有主次之分,企业信息化的先导应是企业核心业务信息化。

企业需要根据组织目标和战略确定自身的核心业务。有些企业采用总成本领先的战略,关键就在于成本核算和控制,需要财务信息化和成本管理信息化。有些企业需要获取灵敏的市场信息来制胜,需要高效信息挖掘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有些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高质量的产品,需要产品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信息化。有的企业则着重独特的设计环节,例如服装类企业,需要较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关键的环节不同,信息化的重点随之不同。

核心业务确当后,就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在实施信息化之前,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职能划分清晰,但信息传递不畅,效率低下。实施信息化之后,如果业务流程不进行调整,可能会出现数据输入错误、数据传输慢且误差率高等状况,影响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存储、反馈等,从而导致信息系统效益不佳、甚至失败,因此,需要重新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合并、取消或调整业务流程,使企业更能有效运作。成功企业的信息化总是围绕核心业务来开展的,例如青岛海尔以订单信息流为核心的内部市场链信息管理就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处理信息化

信息化需要充分挖掘、利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离开了这些信息资源,信息化只会成为“空中楼阁”。信息资源的本质是什么?是经过加工与处理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这是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数据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部数据,包括采购、库存、销售、人事等;二是企业的外部数据,包括市场、客户、用户、服务,等等。许多企业重视重大决策数据,而对基础数据不够重视,导致基础数据失真的情况比较严重,反而影响决策质量。因此,重视基础数据标准化管理,是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基础。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本质上要求企业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建立主题数据库,然后根据主题数据库设计并管理基础数据,这些基础数据应该是企业所独有的,具有实质性,专有性特征。

3.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是信息化人才培养

企业推进企业化,人才是保障。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很难完成的。企业实现信息化,需要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工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信息化的精锐力量。因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硬轻软”的观念,制订人才培养或引进计划,大力度,大投入地进行实施,以便落到实处,企业信息化人才既可以在企业内部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也可以从外部引进。留住人才的关键是,打破僵化的用人机制,除了感情留人外,更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4.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协调发展

企业自然是信息化的主体,任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既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也需要健康的外部环境。由于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企业这个主体以外,还离不开软硬件厂商、科研院所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因此,企业必须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减少摩擦的产生,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政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进行信息化的宣传推广等。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努力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但企业自身也必须注意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违背政府制定的信息化政策。对于信息化资金短缺的企业,应积极争取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宏观指导可以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提高推行信息的效率。

核心业务、数据处理、人才培养可以为信息化构筑健康的内部环境,而协调发展则为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内外环境共同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坏。

4.1.3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1.有效降低成本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许多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成本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管理精细化,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可以建立与供应商和客户联盟的供应链,以降低成本,赢得竞争优势。

2.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增强市场应变能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正是增强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的“加速器”。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化,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需求变化,为经营者动态科学地决策提供依据;依托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企业内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运动,使生产、研发、供应、仓储、运输等环节几乎在同一时间即可响应需求;研发部门运用CAD、CAM、CAPP及PDM系统可以迅速开发客户需要的新产品;生产部门通过柔性生产系统可以准时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可以使供应商及时了解原材料需求并准时送货。

3.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线上的关键数据可以由计算机自动采集上网,数据传递工作可以交给铁面无私的计算机来做,高层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穿透中间层查询底层数据,加上在原始数据登录环节实行“干者不录,录者不干”等交叉制约制度,可以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4.杜绝管理漏洞

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使业务透明化,管理程序化,监督高效化,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有效堵塞管理漏洞,杜绝“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5.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

精简机构,再造业务流程,实现组织管理扁平化,是企业建立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的机制、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的迫切要求。推进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节约管理人员,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构设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