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基础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上是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准备了精神上的武器。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党人,自称是卢梭的信徒。卢梭的遗体,也在他逝世16年后被移进巴黎的伟人公墓。卢梭在半小说、半论文体的著作《爱弥儿》中,就描绘出这种“自然教育”的蓝图。他的培养目标是为资产阶级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二、教育理论基础

卢梭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继承洛克的契约论的观点,坚持人在自然状态中具有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只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给人们套上了桎梏,造成了人类的不平等。他坚决反对中世纪以来的等级身份制度,极力主张“主权在民”。他在所著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即:人民和当政者缔结一个公共契约,把自己的“天赋权利”交给选出的政府,让这个政府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保护人民的财产和自由。如果政府违背了契约的诺言,人民有权收回自己的权利,并罢免他们重新选举政府,另订契约。他在书中写道:“要时常准备牺牲政府以为人民,而不应该牺牲人民以为政府。”这种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给封建主义的专制政权以摧毁性的打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上是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准备了精神上的武器。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头一年,雅各宾党人马拉在巴黎街头朗读《社会契约论》,促使人民觉醒奋起。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党人,自称是卢梭的信徒。《社会契约论》成了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纲领,其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被写进了“人权宣言”。卢梭的遗体,也在他逝世16年后被移进巴黎的伟人公墓。卢梭生前备尝艰辛,屡遭迫害,辗转流离,穷困潦倒,但死后却成了一代思想伟人。足见其思想启蒙作用对当时革命影响之深。

卢梭对人生的看法是自然哲学的观点。他认为,人生下来都是自由平等的。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人们无拘无束,无压迫,无罪恶,天赋人权,平等相待,自食其力,各得其乐。只是进入了文明社会之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出现了奴隶与奴隶主,出现了奴役与痛苦,出现了道德上的堕落。这样人也就失掉了自由的本性。为了恢复这种自由的本性,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其身心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不要进行人为的干涉。卢梭在半小说、半论文体的著作《爱弥儿》中,就描绘出这种“自然教育”的蓝图。他的培养目标是为资产阶级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这种“新人”是埋葬封建制度的掘墓人。因为他蔑视封建制度的一切法权观点和文明道德,使封建统治者的贵族和僧侣大为惊恐。当《爱弥儿》于1762年问世后,法国的大理院就下令在巴黎的一个广场上烧掉此书,并且威胁要烧死作者。巴黎的御用报纸骂他是“野兽”、“疯子”、“恶狼”,教会要把他开除出教。卢梭不得不逃亡到国外,在日内瓦、普鲁士属地莫蒂和圣彼得岛等地,辗转流亡。由此可以看出,《爱弥儿》的问世,如同向当时的法国封建专制社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img111

法国百科全书派群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