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基本情况概述
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技术引进、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得到了普及,提高了企业设计和产品开发能力;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由起步迈向成熟,应用初具规模;精密成形与加工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汽车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中获广泛应用;热加工工艺模拟优化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使材料热加工逐步由“技艺”走向“科学”;激光加工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有实质性进展,产业应用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数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现场总线智能仪表研究开发获重要进展,应用已有一定基础;微型机械研究进展迅速,标志着先进制造技术正向微观领域扩展;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研究和应用取得突破,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新生产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特色,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
“九五”、“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地部署了一系列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组织人力、物力,对重大的、共性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形成了包括CAD、CAPP、CAM、PDM、ERP、数控系统等单元技术和管理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投入了8亿元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控制、企业集成化、制造网络系统、数字化装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七大类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产品产业化。多年来,国家863软件技术攻关课题,积累了大量攻关的成果。
我国在集成化设计、制造和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控以及工业现场控制等,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国产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业初具规模,我国的CAPP、PDM、ERP等软件在应用数量上已超过国外产品,并且对国家重大工程和行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数百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领域的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监理等方面的服务,不但为推动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十五”期间,按照“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示范、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训、营造氛围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采取了省、市连动,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市工作为主,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开展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根据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评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的信息化指数已经由2001年的100点上升到2002年的118.21点,增长幅度达18.21%。2003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较2002年增长了16%。截至2004年年底,地方各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及示范培育企业较上年增长超过60%,达到了4 848家,比以前的2 000多家企业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和互联网周刊发布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强”中有400家以上属于制造业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