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电算化研究组”;财政部颁布《关于国营企业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中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我国继发布实施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之后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标志着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这在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的财务软件市场初步形成。

学习任务1-2 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一、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

1979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财政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支持下,进口了一台EC-1040计算机,进行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试点。

1981年,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在长春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议参照当时国际上通用名词EDPA(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Account),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正式命名为“会计电算化”。

1984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正式招收16名会计电算化方向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生教育。

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后来改称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财政部颁布《关于国营企业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中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

1988年,在吉林召开全国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提出“会计软件规范化、通用化、商品化和服务的社会化”的观点,要克服一家一户、自己开发、自己使用的专用会计软件的缺陷,促使会计软件走出重复低水平开发,加快普及会计电算化,保证会计电算化持续健康发展。

同年,“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成立,开启了中国财务软件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先河。

1989年,财政部颁布《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提出了对会计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建立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制度(1999年废止评审制度)。

1994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信息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同年,财政部还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

1995年,由用友、安易、万能三家财务软件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软件分会(1998年改称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

1996年,财政部发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成立我国会计电算化第一个博士点;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在北京召开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会议主要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会计核算软件、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发展我国管理型会计软件、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开展了讨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软件分会通过了我国软件行业第一个行约——《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软件分会行约》,规定会员单位享有平等的市场开拓、产品销售和公平竞争的权利。

1997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软件分会制定《服务公约》,明确了财务软件开发商及其指定的销售服务单位必须向客户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及服务监督管理办法。

1998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在北京举办记者招待会,宣布财务软件将全面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进军;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软件分会发起,在用友、安易、金蝶、国强等业界著名厂商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中国软件领域第一个由民间团体制定的标准——“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

2004年,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公布,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2008年,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九部委共同参与,旨在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和智力支持。

200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0年10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GB/T25500-2010),财政部同时发布《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2010)。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我国继发布实施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之后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标志着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这在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010年12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中石油等13家企业和立信等12家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自2011年1月1日起,首批实施通用分类标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财务软件已成为中国应用软件领域中除操作系统以外销售量和客户量最大的产品,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及管理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初步繁荣的国产会计软件市场,普及了会计信息化知识,造就了一批既懂计算机又熟悉会计的维护和开发人才,大部分企业告别了手工账,提高了经营和管理的效率。

二、中国财务软件市场的发展

中国财务软件应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起步的,纵观财务软件市场20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期

20世纪70年代末,微机开始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如何减轻会计人员的手工处理压力,保证财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当时国企改革的一个主题。很多单位利用配备的微机,组织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简单的财务应用软件,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潮。这些自主开发的财务软件周期长、成本高、质量低、格式不一、维护困难,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二)起步期

针对当时财务软件的应用状况,1989年财政部出台了针对财务软件的规定,催生了商品化财务软件的出现。同年诞生了中国第一款商品化的财务软件——先锋通用财务系统,紧接着用友又将财务软件从简单的账务处理推广到包括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在内的较为全面的核算体系。1988年成立的“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开启了中国财务软件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先河,随后出现了全国最早的一批财务软件公司,当时较为出名的有先锋软件、万能软件、金蜘蛛软件、安易软件、吉联软件等。用友软件通过建设完整的销售渠道,1991年占据了行业第一的位置。中国的财务软件市场初步形成。一些地区性和行业性的财务软件公司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三)竞争期

这个时期跨度比较长,以金蝶、用友上市为标志。在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几乎每次信息技术的变革都导致市场竞争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批成长性的公司发展起来了,更多的软件公司则沉沦下去,直至消失。

20世纪90年代初期,财务软件市场丰厚的利润吸引着大批的创业者,全国出现了很多或大或小的财务软件公司,包括成立于1992年的金算盘、1993年的金蝶软件、1993年的新中大、1995年的深软小蜜蜂。

1992年,金蜘蛛发布了第一个局域网络版财务软件,并且迅速发展起来,打破了当时的竞争格局,对其他竞争对手,尤其是已成为行业领跑者的用友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可惜的是,遭遇人事及资金困局的金蜘蛛并没有辉煌多久。1996年前的财务软件市场被用友、安易、万能占据了第一集团的位置。

Windows平台的应用成为中国财务软件厂商的又一个分水岭。金算盘、深软小蜜蜂推出了第一款基于Windows32平台的财务软件,并借此发力,成长为全国性的品牌。金算盘以代理用友软件起家,通过Windows平台财务软件,把产品推向了全国,时至今日,仍在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中有一席之地。深软凭借小蜜蜂软件,一度活得很滋润,在1998年还把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的IDG拒之门外(IDG后来向金蝶进行了风险投资),最后因为几十万元的欠款而陷入困局,令人惋惜。

金蝶开发的Windows平台财务软件虽然比金算盘和小蜜蜂晚,但赶在了用友、安易等几家公司的前面,通过成功的商业运作,成为财务软件市场的后起之秀,从此开始了长时间的用友、金蝶相争的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落后的用友没有选择16位的平台,而是直接选择了基于Win95的32位平台方案,弥补了它在平台转移中的劣势。中国的财务软件网络技术也由文件/服务器模式(F/S)向客户端/服务器结构(C/S)发展。众多技术落后、实力不济的软件厂商被淘汰出局,新中大和浪潮成为财务软件市场的新秀。中国财务软件市场调整、产业整合进一步加强。90年代后期,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信息应用和传播的高速度,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信息化技术开始导入中国,ERP、CRM等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在一些企业中进行应用,传统的基于部门级的核算型财务软件开始落伍。众多的财务软件厂商面临向ERP供应商转型的困局。用友、金蝶、新中大等厂商纷纷推出自己基于财务软件的ERP产品,并依托原有的渠道和客户群,在中低端ERP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

至此,中国的财务软件市场形成了以用友、金蝶为首,包括新中大、浪潮、金算盘等有限几家全国性知名厂商竞争的格局,并且开始向企业管理软件厂商转型。

(四)整合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本土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通过与国外管理软件巨头的竞争和学习,吸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其应用软件,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产品线,都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了与Oracle、SAP等国际管理软件巨头一争高下的实力。

2001年初,金蝶登陆香港创业板,募集9000万元港币。2001年5月,用友在上交所上市,募集9亿元资金。借助资本力量,金蝶收购开思,用友收购华表、安易,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形成了用友、金蝶两大管理软件巨头。

三、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程度、组织管理和会计软件开发等因素综合分析,划分为起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普及提高阶段和标准化应用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2年以前

这一阶段属于起步阶段,只有个别企业摸索应用。1979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1981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上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起步,并逐步跨入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业务处理内容单一,主要是进行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工作,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工资核算业务的电算化;应用范围小,只有极少数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计算机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业务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设备缺乏,硬件设备主要是中小型计算机,价格昂贵,设备庞大,使用不便;软件方面,由于缺乏中文操作系统,对中文的处理能力相当弱,程序设计语言主要以COBOL、ALGOL等高级语言为主。

(二)第二阶段:1983—1988年

该阶段属于推广应用阶段,少数企业开始自我开发应用。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掀起了全国范围的计算机应用热潮。

1984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正式招收了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共16名,开创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生教育。

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后来改称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始取得成效。

这一阶段,社会对会计电算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的单位愈来愈多,但由于各单位经验不足,加之缺乏统一的领导,造成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推进非常缓慢。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软件开发方面,各单位各自为政,自行组织开发,会计软件的低水平和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在软件使用方面,国家对会计应用软件没有制订严格的评审制度,各单位开发的会计软件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应配套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其他控制措施;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内容已经从工资核算扩展到账务处理、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等大部分会计核算业务,一些企业逐步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系统内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硬件、软件发展迅速,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上微型计算机价格不断下降,克服了中小型计算机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缺点。同时,中文操作系统的研制成功和不断完善,使中文处理能力大大加强,这些都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三)第三阶段:1987—1997年

此阶段属于普及提高阶段,国家大力推动商品化会计软件发展,会计软件产业开始发展壮大。

从1987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中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各业务主管部门遵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的领导和管理,以财政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体系正在形成。

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专用设备开发研制的单位,如当时的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等,全国的会计软件市场也初步形成,会计软件的开发向着规范化、通用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在此阶段,财政部对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财政部在制定应用发展规划、会计软件功能规范、会计软件评审规则、会计软件市场管理、会计人员培训、电算化持证上岗、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1997年以后

商品化软件进入快速发展提高阶段,会计软件开发与应用开始进入标准化阶段。

1998年8月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实现会计软件通用化的若干措施,并将市场机制引进我国会计软件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2004年9月20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国家标准于2004年11月4日公布。

我国在“十五”期间,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及其他政务信息化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库结构,当时国内财务软件众多且自成体系,对不同财务软件之间以及财务软件与业务系统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形成障碍,同时也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财务信息使用者无法获取企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数据。这项国家标准旨在克服会计数据交换障碍,提高会计数据综合利用率,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终于走上了标准化的进程,原先的会计电算化早已今非昔比,国产会计信息化软件也逐步进入国际竞争的大循环。

此阶段的特点是:会计软件产品丰富,核算型软件趋于成熟,管理型软件发展进入激烈竞争阶段,逐渐从单纯的会计核算转变为企业一体化管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过渡到“会计信息化”。

此外,按照软件功能划分为核算型、管理型、决策型三个阶段:

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第一阶段(1978—1987年)。

会计管理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第二阶段(1988—1995年)。

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

四、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展望——今后的目标与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使得企业财会信息处理更加迅速和规范,也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琐的抄写计算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为加强财会管理和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会计基础工作涉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只有实现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才能为企事业单位全面信息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会计准则有效实施信息化,通过将相关会计准则与信息系统实现有机结合,自动生成财务报告,进一步贯彻执行相关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信息等相关资料更加真实、完整;三是内部控制流程信息化,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更加有效,形成自我评价报告;四是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标准化,各企事业单位在贯彻实施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并与全面信息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考虑XBRL分类标准等要求,以此为基础生成标准化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加强计算机审计系统的研发与完善,实现审计程序和方法等与信息系统的结合,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和审计水平;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全面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水平和执业能力。

(三)推进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创新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对全社会会计人员的动态管理;二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无纸化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推进信息系统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完善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切实防范考试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四是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系统,建立行业数据库,对注册会计师注册、人员转所、事务所审批、业务报备等实行网络化管理;五是推动会计监管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水平。

(四)推进会计教育与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会计专业教育系统,实时反映和评价会计专业学历教育情况,掌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状况以及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促进会计专业毕业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建立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和宣传会计研究最新动态,定期统计、推介和评估有价值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指导和规范会计理论研究,为会计改革与实践服务。

(五)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一是完善会计审计和相关人员能力框架,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中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与技能,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从事会计审计和有关监管工作的能力;二是加强会计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熟悉会计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和会计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六)推进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建设

为了实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标,应当构建以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会计相关信息为基础,便于投资者、社会公众、监管部门及中介机构等有关方面高效分析利用的统一会计相关信息平台。该平台应当涵盖数据收集、传输、验证、存储、查询、分析等模块,具备会计等相关信息查询、分析、检查与评价等多种功能,为会计监管等有关方面预留接口,提供数据支持。在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过程中,应当关注信息安全。

◎思考与练习

1.请列举3~5项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

2.中国会计化信息发展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3.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