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务信息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政务信息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件的爆炸式增长直接推动了政务信息管理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中叶是信息革命的起点,政务信息管理就是在信息革命发生并兴起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信息革命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信息论的提出为之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计算机的诞生为之提供了技术条件。信息论的提出被视为科学发展的一大突破,它对众多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3.1 政务信息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关于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自从有了国家,有了政务管理,也就有了政务信息管理。相应地,如何把握政务信息活动规律,充分有效地利用政务信息的政务信息管理研究也就同时诞生了。

3.1.1 政务信息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政务信息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

政务信息管理的产生虽然和政务管理是同步的,但是其独立的研究和大规模的开展则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代,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均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世界各国政府的职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扩大的势头,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政府职能,各国必然需要增设管理机构,致使政府各部门和其他机构的增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作为政府机关管理工具和活动记录的文件出现了急剧增长的势头。文件的爆炸式增长直接推动了政务信息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中叶是信息革命的起点,政务信息管理就是在信息革命发生并兴起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信息革命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信息论的提出为之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计算机的诞生为之提供了技术条件。1948年,申农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从技术的角度解决了信息的度量问题。几乎在同一时间,维纳提出了“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著名论断,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信息与物质、能量都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指出信息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论的提出被视为科学发展的一大突破,它对众多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信息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子工程学院的一群数学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集成计算机。计算机的诞生及随后的应用和普及谱写了信息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中叶之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开始摆脱从属于其他技术的地位,逐渐成为现代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引领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正是在信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开始聚焦政务信息管理领域。

除此之外,信息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中也广泛涉及信息管理的问题并对政务信息管理具有推动和借鉴作用。从最早的1959年马尔萨克发表的《信息经济评论》,到1961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施蒂格勒发表的、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到被誉为信息经济研究中最著名的成果、1962年马克卢普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和1977年波拉特出版的9卷本《信息经济》,还有1976年增田米二出版的《信息经济学》,都被尊为信息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或者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经济问题,或者是从中观的层次研究信息产业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国家管理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他们也是探讨了宏观和中观的政务信息管理问题。而且,他们所创造的测度方法,可以引用到政务信息管理领域成为衡量政务信息化工作效果的一种方法。

(2)政务信息管理的催生条件

●管理对象条件

如前所述,20世纪以来在政府部门出现了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各国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各种管理机构相应大量产生,直接导致了文件数量的急剧膨胀。人口的急速增长使政府职能的扩大成为必要,政府机构的增加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文件作为政府机构的管理工具和活动记录,必然随着管理机构和活动的增加而大量增长。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记录工具和复制手段大量应用于文件的制作领域,也使得文件的数量急剧增加。美国国家档案馆1934年成立时,保管联邦政府文件100万立方米,随后文件每年以6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末,文件的年增长量上升到16万立方米;到1943年文件的年增长量高达60万立方米。(1)

文件数量的高速增长,直接后果就是促使各国政府机构开始关注并重视文件及其管理问题。众所周知,政府职能的实现和各种管理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文件作为工具和手段,否则政府难以正常运转。也就是说,文件管理的质量是政府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文件数量的膨胀必然会使文件管理成为政府机构关注的焦点,也必然使文件管理成为政府机构重视的新领域。同时,文件数量的膨胀也使得政务信息管理的对象——政府文件管理问题逐渐得以凸显。虽然政务信息管理的范围很广,但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政府各种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文件不仅是政府运转的行政工具,也是政府活动的原始记录,这种功效和价值是政府其他信息无法比拟的。由此,政务信息管理首先从文件管理起步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技术应用条件

办公自动化,简称OA,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办公室的某些业务变为由有关的办公设备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质量和办公效率的过程。

办公自动化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60年代中期,集成电路技术日臻完善,在发展第三代大型计算机的同时,微型计算机也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打开了局面。微型计算机进入政府机关部门的办公室,办公自动化以此为开端,开始了政务信息管理的新篇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最初只是代替纸和笔,进行一些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工作,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这一时期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以单部办公设备完成单项工作。如用电话机、文字处理机、复印机、传真机来完成文字处理、文件制作、表格处理、文件资料传输等办公室工作。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成果的应用,把办公自动化推向了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阶段。这一阶段,广泛地应用局域网络、区域网络和远程网络技术,加强了办公信息的通信联系,使办公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同时由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使办公自动化从事务处理迈向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远程网络通信得到迅猛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将办公自动化技术推向了更新的阶段,向综合性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实现办公信息处理系统的一体化迈进,还出现了管理型办公系统和决策型办公系统。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随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效仿并规划通过网络构建“电子政府”。

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广泛应用,促使政务信息管理内容的更加丰富和管理手段的更加先进。

●组织机构条件

美国不仅把文件管理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管理活动,而且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文件管理的实施和指导。这使得政务信息管理的专门组织机构得以显露。

1934年成立的美国国家档案馆由于文件剧增,几乎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这迫使美国档案界思考缓解档案馆压力的措施,由此萌发了文件管理的思想,要求对馆藏档案的源头——政府机构形式的现行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1941年,美国国家档案馆率先设立了“文件管理项目”,用以监督和指导各政府机构现行文件的立卷、归档和移交工作。与此同时,美国各政府机构也感受到了文件剧增对政府工作效率的负面影响,因而更加重视文件管理。1946年,联邦政府颁发行政命令,规定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实施文件管理项目。1947年,联邦政府成立了“第一届胡佛委员会”,负责对政府机构的文件管理提出建议。1949年,联邦政府在总务署下专门设立了国家档案和文件局,担负起监督和指导逐个政府文件管理的职责。1950年,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文件管理法使文件管理获得了法律保障。从此,文件管理提升为一种专门化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帮助政府机构提高文件处理的效率,降低文件管理的成本,最终实现政府运转的优质和高效。到1975年,美国成立了联邦文书工作委员会。上述这些文件管理机构,均为后来政务信息管理机构和职位的设立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法规制度条件

美国联邦政府十分注重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双管齐下来开展和推进文件管理活动。也正是在立法保障和制约文件管理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机构逐渐认识到了由文件管理延伸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从而带动了信息资源管理法规制度的建设,最终使政务信息管理的法律保障逐步得以确立。

美国政府文件管理从起步之初就十分注重法规在制度的建设。194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报告法是第一部涉及文件控制的联邦法规,它要求减少统计报告,清除报告中的重复文件。1943年联邦政府制定的文件处置法授权国家档案馆编制政府文件的处置计划。1950年颁布的联邦文件管理法可以说是政府文件管理活动全面获得法律保障的标志。到20世纪60年代,在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特征越发明显。1966年,美国颁布了《信息自由法》,规定公民充分享有利用信息的权利,文件、档案、图书、情报、文献和资料等均属于信息公开的范畴。在此基础上,1980年美国颁布了文书削减法,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规定文件管理的对象和内容需要扩展,政府还必须注重其所有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见,美国在文件管理立法的推进过程中,不仅逐步深化了对文件、档案、信息和信息资源的认识,而且逐步确立了政府文件管理乃至信息资源管理注重法制驱动的模式。以1980年文书削减法的颁布为起点,后来美国联邦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了联邦信息资源管理通报(又称“A-130号通报”)、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及其修订案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为政府信息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3.1.2 政务信息管理发展的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源自美国政府文件管理的政务信息管理从20世纪中叶起步,发展十分迅速。政务信息管理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萌生、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

(1)萌生阶段(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中期)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政务信息管理的萌生阶段。这一阶段历经30年,发生的代表性事件和活动主要包括:1947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政府行政分支机构重建委员会”(即“第一届胡佛委员会”),它在1948—1949年存在期间就政府文件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1950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文件管理法,确立了文件管理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了政府文件生成和保管的格式、程序和技术标准;1953年,第二届胡佛委员会成立,开展了针对政府文件管理实际状况的调查,据此制定了各级政府通用的文件管理计划;196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著名的《信息自由法》,规定公民有权利用包括文件、档案、图书、情报和资料在内的所有信息,并把信息利用视为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这一时期尚未明确提出“政务信息管理”的概念,也没有明确设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专门机构和具体职位,政务信息管理的思想和活动均包含在政府文件管理之中。这种包容性显示了政务信息管理萌发阶段的鲜明特点。

(2)成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

1975年美国联邦文书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政务信息管理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发生的代表性事件和活动主要包括:1975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文书工作委员会”,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政府机构中信息过量与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之间的矛盾。该委员会在两年工作期间向国会提交了37份报告,提出了近800项改进文件管理的建议,并特别强调应加强政府文件信息内容的管理和利用,提高信息处理效率。1980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著名的文书削减法案。该法首次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规定将文件管理的对象从文件自身扩展为文件中包含的所有信息。1985年,联邦政府管理与预算局发布了“A-130号通报”,即“联邦信息资源管理通报”。该报首次从政府的角度将信息资源管理定义为“与政府信息相关的规划、预算、组织、指挥、培训和控制”,并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扩展到信息本身以及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等众多方面。(2)

这一时期,不仅由政府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明确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地位,并开始设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职位,而且在学术界,信息管理的理论开始被提出,政务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逐步得以奠定。这些也可以概括为政务信息管理成长的四个标志。一是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二是确立了政务信息管理的法律地位;三是开始设立政务信息管理的专门职位,构成了现代政府CIO的起源;四是开始形成政务信息管理理论,其代表性论著包括美国学者唐娜·胡塞因和K.M.胡塞因合著的《信息资源管理》(1984)、美国学者里克斯和高合著的《信息资源管理》(1984)、美国学者霍顿独立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1985)、美国学者史密斯和梅德利合著的《信息资源管理》(1987)等。这些论著尽管并非专门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但阐述的信息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这一时期,政府信息管理从文件管理中独立出来并演变成为有明确管理对象、有法律保障的管理地位、有职位界定的管理范围、有理论基础的专门管理活动。换言之,政务信息管理获得了专业的独立性。

(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务信息管理便迎来了稳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政府信息管理不再是美国的“专利”,它已扩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推行的一项管理活动。确切地说,政府信息管理实施的地域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展,显示出了全球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除了地域上的广泛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政府信息管理不仅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和发展,而且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和成熟。首先在实践方面,政府信息管理呈现出阶段式递进发展的特点。第一步是美国用法制建设驱动政府信息管理的模式,使政府信息管理的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进展。1995年,美国颁布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针对政府部门因信息技术管理不善或信息设施配备不当而造成巨大浪费的现实,授权政府机构设立负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专门官员,并提议各联邦政府机构设立CIO,负责提供信息政策建议、发展信息资源规划以及测评信息技术采办计划等。1996年,美国又通过了该法的修正案,明确规定联邦机构设立CIO职位,并规定了CIO作为政府高层官员的地位。第二步是政府信息管理由美国推广到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接受了政府信息管理的理念并开展了实践活动。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延伸和扩展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和应用的办公自动化,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与政府组织、管理、运行和服务方面变革的有机结合——政府信息化。具体说来就是,政府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各种信息服务设施,向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及其他公共服务,最终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府。第三步是以美国为龙头,政府信息管理开始向“电子政府”迈进。20世纪90年代推广应用的互联网技术深化了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少数发达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化,进一步提出了重塑政府职能,构建一个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政府。电子政府成为20世纪末全球政府信息管理发展的新走向。

其次在理论研究方面,政府信息管理也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阐述了政府信息管理的起源、内涵、特点、技术和方法。其代表性的论著有:美国学者克罗宁和达文波特合著的《信息管理的要素》(1991)、英国学者迈克尔·库克的专著《信息管理与档案数据》(1993),我国学者卢泰宏的专著《国家信息政策》(1993)、胡昌平的专著《信息管理科学导论》(1995)、司有和主编的《行政信息管理学》(2003)、马费成主编的《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2004)、周晓英主编的《政务信息管理》(2004)以及冯惠玲主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2006)等。

尽管成熟阶段的政府信息管理的实践和理论都在丰富和发展,但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发展的总体特点却存在差异。政府信息管理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从小变大”的发展,它走出了美国的国门,超越了政府文件管理的“领地”,拓展了办公自动化的空间,满怀信心地追求“全新构建电子政府”的高远目标。政府信息管理的理论研究则是一种“从广变专”的发展,中外学者在信息管理研究的宽广领域不断思考政府信息管理的独有特点和专门类型,力图找出政府信息管理的适当方式和有效方法,这使得政府信息管理研究逐步演变为信息管理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的发展特点表面看似矛盾,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政府信息管理实践对理论研究的有力促进。可以说,政府信息管理理论的独立性和研究的专门性均有赖于实践的有力推动。

3.1.3 政务信息管理的现实进展

(1)国外政务信息管理取得的进展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政务信息管理工作,把它当做一项基本国策来抓,但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国家采取不同的推进策略。国外在政务信息管理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

①政府高度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国政府均非常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美国认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国家安全和国民福利正是由于政府的信息活动才得以存在并富于活力。他们从改善政府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政府信息活动成本,密切公众联系的目的出发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欧盟的《电子欧洲计划》中还列有“电子内容计划”。

②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通常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各国政府均把推动电子政务作为重要的目标。如美国于1993年制定并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1994年又提出了《政府资讯科技服务远景》,从而确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的目标。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纲领》,对未来的政府信息化做了周密的安排。英国在1996年颁布《直接政府绿皮书》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做出了系统规划,并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加拿大在1994年由工业部长提出了一份有关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框架,其中有关政府信息资源的问题被作为主要内容。

③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健全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及效果,各国政府通常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能,而且把机构设置及职能责任制度化,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协调的领导。如英政府专门任命了两位负责信息化的高级官员,一位是具体负责信息化的实施、制定信息化的政策等的政府电子专员(e-Envoy);另一位是协调政府各部门,并有权直接向首相汇报有关信息化事务的电子大臣(e-Minister)。此外,按照《政府现代化》“白皮书”要求,政府于1999年成立了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帮助电子专员制定和实施政策,指导、支持各部门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帮助各部门实施政府信息化等。另外,各国在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中通常还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如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专事协调发展工作。这一机构隶属于新加坡交通与资讯科技部,是“Info com21”计划的具体实施部门,也是促进电子政府系统、电子商务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部门。新加坡政府专门组织成立了由各大委、局等机构共同参与的、跨部门的委员会——“国家电子政务行动委员会”,统一负责协调和推动实现电子经济、电子政府和电子社会的目标。这一机构的设立,对克服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各自为政的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新加坡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更加协调一致。

④政府重视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对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重视从公众需求角度进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和重组,以方便公众获得所需的服务。如新加坡的电子政务从1999年开始出现整合趋势,服务内容不再按部门设置,而是按流程做“打包”处理,实现了“一站式”网上办公。目前,所有这些“打包”服务都可通过新加坡的政府中心站点实现。其政府网站的功能非常强大,包含内容广泛。如“电子公民中心”主要是向公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政府电子商务中心”实际上就是新加坡政府的采购系统,它把新加坡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财务系统和采购软件整合到一起进行工作。

⑤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较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各国为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配套体系。如美国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着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早在1967年美国就已实施《信息自由法》,以促进联邦政府信息公开化。在1985年12月,美国颁布了《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政策》;1987年8月,美国又发表了《电子信息收集的政策指南》;1990年,美国全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发表了《公共信息准则》;1998年,美国通过了《文书削减法》等,这些都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电子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于2002年12月17日生效的《2002电子政府法案》,通过建立联邦首席信息官及通过建立广泛的框架措施加强和促进电子政务服务,保障民众接入政府信息及获得服务的权利。

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各国政府通常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列入预算,以保证信息资源建设所需资金。如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政府信息建设,为积极探索网络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政府在2001—2003年每年投入15亿新元作为政府部门引进信息技术和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经费。

⑦政府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各国政府通常将政府各部门及公共部门采集的金融和商业信息等内容统称为公共信息,并倡导公共信息的商业化开发。如欧盟认为,公共信息是主要的信息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它是开发各种增值应用和服务产品的重要原材料。提高公共部门信息的利用率可使这种信息资源转化为欧洲公众和企业的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资产,从而使公众和企业受益,所以开放公共信息是进一步发展信息市场的关键因素。加大对公共信息的商业化开发也是欧盟《电子内容计划》和发展信息市场的核心内容。

⑧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采用外包模式。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依赖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难以完全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因而在信息的采集、加工过程中采用外包模式以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及效率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如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的采集,除有一定的联邦政府机构人员从事统计调查外,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工作委托信息服务机构进行。

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各国政府重视信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除本国人员外,还重视吸引外国有关科研人员。如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通过普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强化信息资源管理,设立首席信息主管(CIO)等专门职位,培养精通业务的信息经济人才和信息管理者队伍。

(2)我国政务信息管理取得的进展

经过十几年信息化的建设,我国对政务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与其业务流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如金字系列工程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二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对社会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从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面向资源阶段。以纸质政府出版物收藏为重心。第二,面向交流过程阶段。以改善信息资源交流、传递的条件,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电子型与纸质型的复合)利用率为重心。第三,面向用户阶段。以通过电子资源为用户主动、适时提供所需政府信息为重心。在政务信息管理领域,我国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

①政府部门数据库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中央国家机关进行调查的数据,有关部门共建成了与主流业务相关的主题数据库400多个,数据库总量已近约30TB,记录总数约为200亿条。除数据库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外,数据库内容的覆盖领域也不断扩大,部分单位的数据库建设已涵盖其业务领域的各个层面,为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数据更新日趋及时。由于数据库类型不同,各部门数据更新频率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各部门数据库的更新日趋及时。据2003年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显示,政府新闻和统计数据/资料查询的更新频率最高,每月(含每月)以内更新的政府网站比例分别为76%和52.1%。调查表明,有31%的数据库实现了每日更新;15%的数据库实现了每周更新; 17%的数据库实现了每月更新;实现实时更新的数据库也已达4%。

③信息共享程度有了一定提高。调查显示,各部门对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开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已经实现部门内部共享的数据库占57%;实现部门间共享的数据库占18%;实现部分或全部对公众开放的数据库89个,占24%。另外,对各级部门拟升级、改扩建数据库的调查显示,拟实现部门间共享及部分或全部开放的数据库比例占63%。

④四大基础数据库工程开始起步。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确定的国家信息化建设四大战略性、基础性的信息库:人口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及宏观经济数据库工程已进入起步阶段。四大基础数据库工程的起步将有利于探索我国跨部门信息资源的采集、交换、加工、共享及管理的新路子,打破部门壁垒,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有所加强,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部门建立专门化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或成立相应的信息化机构,对本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管理。许多部门还制定了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管理制度及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指导本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⑤地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已普遍起步。尽管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政府信息化水平存在差异,但各省区市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已基本起步。一些地区还制定了政府部门间信息交换制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条例或办法等。

⑥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库建设取得一定进展。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大力推进政府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已建成一批机关内部或政府公共服务数据库。一些地方在金融、税务、海关、工商、技术监督、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人口管理、人事、统计、工业、农业、商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开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数据库体系。

⑦政府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实施及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进,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公共网站,发布了包括政策法规、政府公告、办事指南、审批程序及政府招标等大量信息,为政府与企业、公众更好地沟通交流提供了新途径。此外,许多政府部门还建立了与其业务相关的网站,专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⑧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省区市政府基本建立了政府网站,初步实现了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等信息的发布。有些地区的政府部门网站还实现了与企业、公众的互动交流,如网上征集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对促进政策决策的民主化,提高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4政务信息管理的未来走向

由于政务信息管理是一种集成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内容丰富且复杂。因此,对政务信息管理的未来走向需要全面考察和整体把握。以政务信息管理、利用和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现实发展为基础,政务信息管理的未来走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政务信息管理将进一步趋向整合、集成。政务信息管理的内涵是为了实现政务信息的有效利用,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在尊重政务信息生成机制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对政务信息进行组织、规划、协调、整合、配置和控制的集成性、综合性管理活动。由此不难看出,政务信息管理具有明显的集成性和综合性特点,是一个包含内容、技术与设施,以及人员管理的有机系统。未来的政务信息管理将会以建设电子政府为龙头,注重系统各部分的整合和集成建设,力争取得信息管理良好的整体效益。

第二,政务信息的利用将进一步趋向公开、共享。政务信息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政务信息的有效利用,这样才能体现政务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当前,各国在推行政务公开的进程中,把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放到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未来的政务信息利用将会进一步倡导公开、共享的理念,突出为政府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使政务信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政务信息管理的保障体系将进一步趋向配套、完整。如前所述,政务信息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保障体系涉及宏观体制、法规政策、技术条件、人员队伍等诸多方面。当前,各国正致力于推动上述保障体系的配套和完备,如建设灵活、有效的政务信息资源宏观调控体制,制定层次齐全、相互配套的政务信息法规政策,优化政务信息管理的技术装备和条件,提高政务信息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