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研究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研究方法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调查根据整群抽样法,选取了位于长沙市的3所院校,涉及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商学院的一至四年级在校本科学生1000人。为紧跟时事政治热点,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研究人员在2013年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考量指标进行了扩充及补充调查,并随机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商学院的一至四年级在校本科学生1000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0份,所取样本真实,可信度较高,结果适用。

根据研究需要,本书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法:研究人员于2013年3—6月分别对3所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按照随机抽样原则,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根据整群抽样法,选取了位于长沙市的3所院校,涉及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商学院的一至四年级在校本科学生100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5份。为紧跟时事政治热点,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研究人员在2013年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考量指标进行了扩充及补充调查,并随机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商学院的一至四年级在校本科学生1000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0份,所取样本真实,可信度较高,结果适用。并对两次调查结果用SPSS19.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了数据处理,得出了直观和深刻的统计结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研究法: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等相关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充分吸收、借鉴和分析已有的科研成果。

(三)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进行充分分析整理,运用比较分析法把国内外相关的理论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四)系统研究法:本研究基于系统论的视角,把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特征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放在一个系统内进行分析研究,并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角度提出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和建议。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5.

[3]李俊,任中平.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源流及其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6(4):19-23.

[4]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M].潘世强,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50.

[5]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7):28-31.

[6]Greenstein.Political Socialization.In David L.Sill,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 Sciences, N.Y.Macmilian,1968,14:551.

[7]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1.

[8]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7):30-31.

[9]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7.

[10]王恩江,丁兆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价值[J].人民论坛,2012(7):162-163.

[11]段志坚.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思考[J].人民论坛,2010(5):264-265.

[12]秦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136-140.

[13]李艳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137.

[14]郑家娜.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133-134.

[15]师建康.简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意义和内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8):70-74.

[16]王恩江,丁兆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价值[J].人民论坛,2012(7):162-163.

[17]刘小川.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77-79.

[18]傅洪健,曹兴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3-34.

[19]秦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136-140.

[20]周光礼,吕催芳.中国大学与政治社会化: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8):68-78.

[21]张菁燕.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71-74.

[22]段志坚.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思考[J].人民论坛,2010(5):264-265.

[23]秦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136-140.

[24]周光礼,吕催芳.中国大学与政治社会化: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8):68-78.

[25]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35-38.

[26]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0-65.

[27]林伯海,周至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要素构成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0-14.

[28]张轩.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41-43.

[29]曾萍,郑永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其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13-16.

[30]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30-33.

[31]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4-18.

[32]金鑫,张耀灿.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7-20.

[33]张国启,王忠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路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8-11.

[34]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结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30-32.

[35]徐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25-28.

[36]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121-125.

[37]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130-137.

[38]宇文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与特点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8):18-21.

[39]何祥林,孙丽芳.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7(5):61-63.

[40]刘洪涛,李广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J].兰州学刊,2010(1):146-148.

[41]向发意,张晓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115-117.

[42]杨正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9):126-127.

[43]赵国利.政治社会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4-8.

[44]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2006(1):67-72.

[45]杨亚非.政治社会化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1(3):91-94.

[46]杨正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9):126-127.

[47]刘小川.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77-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