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既包括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毛泽东彪炳青史的伟大功绩不仅体现在他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而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使世代受剥削、受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且还体现在他努力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他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一)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胎而来的,在这样—个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敌视我们,经济上封锁我们,军事上威胁我们,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而社会主义苏联则对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们感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友谊。而且,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苏联模式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唯一效仿的典范。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多样性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诸如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质疑。由此开启了毛泽东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从1956年到1976年,在20年艰难曲折的探索中,有成功与挫折、正确与失误,但都为以后的继续探索和前进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长征中迈出的可贵第一步。

(二)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成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及其经验,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1]。同年8月在会见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负责同志时的座谈会中进一步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2]。这是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体现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立足于本国,学习外国,中外结合,走自己的路的明确态度。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路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第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3]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党的政策作用大小的标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学会管理城市,在城市工作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56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随后在党的八大决议中又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7年2月,还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4]。以上这些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这也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围绕这个方针,提出要处理好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要实行这个方针。”[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把国内和国外的、党内和党外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的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6]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基本思想的依据就是紧紧抓住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为完成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四,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一是明确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这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重、轻、农的颠倒,而是突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既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实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重要步骤,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二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指出,工业化道路,可以和苏联有些不同,同时坚持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举,农、轻、重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三是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四是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在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问题上,毛泽东在1955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也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雏形。1964年1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一是针对斯大林在一个长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错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这实质上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二是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体制,地方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的统—领导的前提下,扩大点地方自主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他们办更多的事情。只有中央一个积极性不行,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且强调要特别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多给企业点自主权。三是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问题,提出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四是提出了可以搞国营经济,也可以搞私营经济,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针对党的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增加,既繁荣了市场,又满足了人民生活,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利益和便利,但有些夫妻店、私营工厂出于政治上的压力,不敢公开经营的情况,毛泽东明确表示要让他们到地上来,合法化,而且可以雇工,开私营大厂,华侨可以投资,一百年都不要没收。五是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陈云总结出: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他一些独创性的探索。

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他主张商品经济要搞得长久一点好。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在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是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五是初步提出了对外开放和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六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以上等等是毛泽东为寻求一条有别于苏联、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这种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积累的实践成果,为后来形成比较系统和比较成熟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十分丰富的,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但是,他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形态,有的还没有形成全党的共识,有的即使写进了党的文件,也没有最终贯彻到底,后来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现实意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非常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种探索所体现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源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不仅他们的领导人和理论界看成是唯一的,而且赞成社会主义的人几乎都持相同的看法,甚至反对社会主义的人对此也不加怀疑。南斯拉夫就因为怀疑和背离苏联模式而被开除出“社会主义大家庭”,从而遭到谴责和批判,被斥之为修正主义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毛泽东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后,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的不同声音。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掀起了调查研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热潮。这反映出了毛泽东不拘泥于已有的经验和框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坚持和倡导的。另一方面,毛泽东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才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正确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毛泽东在探索中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正是在毛泽东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小康社会建设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起步的。在这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我们还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人才,科学技术队伍迅速壮大。我国原子弹、氢弹试爆成功,人造卫星邀游太空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都得益于这一时期培养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贡献。在这一探索中,我们积累的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也为今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借鉴和理论依据。

再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成功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观点,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尚处于萌芽阶段,因而没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但是,他们在探索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真知灼见和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