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废除哲学”的多重维度

马克思“废除哲学”的多重维度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废除哲学”的多重维度张立强摘要: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缘起其实很简单,是受科尔施在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枠一书中表达了“废除哲学”观点影响的结果。本人认为马克思“废除哲学”的思想,不仅仅有批判以往旧哲学——思辨的德国传统哲学的维度,同时还有一个理想的维度。同时对于“废除哲学”的实际操作做了实质性的方向性的阐明。

马克思“废除哲学”的多重维度

张立强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摘 要: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缘起其实很简单,是受科尔施在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枠一书中表达了“废除哲学”观点影响的结果。本人认为马克思“废除哲学”的思想,不仅仅有批判以往旧哲学——思辨的德国传统哲学的维度,同时还有一个理想的维度。那么何谓理想呢?就是对于哲学的废除不仅停留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进行阶段,也蕴含在共产主义实现时期的一种理想维度的表达以及哲学同人类解放过程息息相关的命运样态之中。对于此题的论述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尔施关于马克思“废除哲学”的观点;马克思本人对哲学使命以及消灭哲学的论述;关于“废除哲学”的自我理解。

关键词:废除哲学 科尔施 马克思 多向性

1 科尔施如何看待“废除哲学”

科尔施的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枠的核心在于澄清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主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同时还是一种改变现存制度具有极强实践性、革命性的现实原则之学。他对这一主旨的展开是对第二国际理论家、资产阶级学者、研究哲学的社会主义者的批判开始的。科尔施批驳资产阶级学者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做“黑格尔主义的余波”而不予以考虑,完全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自身陷入纯粹思辨的泥潭而没看到科学实证具有实践意义一面。对于黑格尔的分析只关注于其概念的分析、组合、推理、澄明,而忘记了绝对精神的生衍、运动、发展、复归,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历史主义的辩证法。资产阶级学者仅仅把握了德国传统而没有超越意识,即走出去看外面世界的勇气和魄力。与此同时他们本身的阶级局限也起了巨大遮蔽作用,而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容。

而对于第二国际理论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一批判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否定他们仅把它当做一个僵化的线性的实证过程,这方面的例证可以从早期马克思的著作中的自我意识、异化、实践、人本质的论述之中获知。虽然在经济决定论的问题上马克思似乎给我们一种字面意义的误会,但马克思本人从来不会脱离人去谈整个的革命构想的,在他看来其社会发展模式的总目标也不就在于人的最终解放吗?因此,科尔施认为要想革命必须抛弃这种第二国际理论的构想,这种倾向对于无产阶级解放没有任何好处。

在对待“研究哲学的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上,认为他们用来自文化哲学的观点或康德、狄兹根、马赫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变相的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关系的本质否定。实质而言也主张马克思主义本身缺乏哲学内容。科尔施抓住了最重要的三点内容:历史与逻辑的分裂;黑格尔的漠视;辩证法的忘记。否认马克思主义一种历史哲学同时又是一种历史中的哲学继承,否认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的扬弃者;否认辩证法的最初原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歪曲和哲学内容的排除。由此观之,科尔施眼中马克思关于“废除哲学”是有对象性、选择性、批判性的废除,哲学不是一味地废除,不是把哲学从人类理智、文化传统之中抹去继而变成一种“无”,而是关键要看这种哲学符不符合历史的要求、革命的要求。那些思辨的决定论的实证的没有革命精神批判维度的以往或现实中的哲学(主要指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与历史脱节的哲学,虽然具有独立性和思辨性,但德国的革命只是在思想和头脑中进行的法国大革命)均予以废除。因此,废除哲学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讲,其根本着眼点在于什么是真正的时代性和超越性哲学。

如果上面是科尔施关注于废除什么样的哲学的探究的话,那么下面则是关于他对“废除”的看法。在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枠一书中“宣布废除哲学国家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目标。同样,他们恰恰不是反对特殊的哲学体系——他们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克服和取代哲学。”[1]“但是,哲学自身没有由于只是废除它的名称而废除,这一点容易理解。”[2]科尔施的表达不外乎两点:其一,哲学最终是要被科学社会主义取代的一天,明确地指出哲学将来的命运以及哲学不在场时的替代物;其二,“废除哲学”不能停留于形式和名称上的磨灭,要深入实际的哲学内容。因此科尔施“废除哲学”就有了目标的指引和方向性启发,他对哲学的预期和这种目标意识清晰可见。同时对于“废除哲学”的实际操作做了实质性的方向性的阐明。但不足之处是他没有把这种理想目标状况的描述和论证建立在深入分析革命历程和对共产主义理论论证的基础之上,这些工作在马克思本人那里做得较为完善。

2 马克思本人对“废除哲学”的看法

马克思关于“废除哲学”内容的探讨集中于枟博士论文枠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枠导言、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枠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枠枟共产党宣言枠等文献中,这些文本或以直接的或以间接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废除哲学””的基本看法,即哲学是一种批判的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的早期论文就有了自我意识的思想,并主张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了主体意识、强化了哲学的功能。枟导言枠中“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3]后来描述哲学的特点讲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德国的国家哲学和黑格尔法哲学)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重要的、最普遍的升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4]言到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时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5]因此说哲学在马克思眼中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任务的承担者,它天然地与无产阶级相连,同时他厌恶德国以往的无历史或与历史不同步的思维形式。于是又主张“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6]于是“废除哲学”或“消灭哲学”的争论就此而来。

马克思在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枠中强调了从哲学的感性活动、实践方面去理解的重要性,哲学本身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同样也是改造这个世界的活动自身。哲学改造功能的突出,人本质的感性、自由自觉地活动使“实践的人”得以升华。在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枠中直接谈及哲学的地方很少,重要的是关于异化劳动、经济领域(需要、生产、分工、货币)的分析,其中说道:“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7]人的类本质有物质欲求的一面,也有精神追求的一面,可以说马克思反对异化的人,主张人不是单面的人,而是一个全面的有精神、有价值追求维度的人。哲学当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至少一部分如此),因而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形而上的贵族感,抑或哲学自我的狂妄。对哲学有所区别地对待,发挥哲学功能是在人主体之内并为人的本性、自由全面获得而发挥。因此,哲学在马克思那里不失批判的维度,同时不缺人的影子,二者紧密相连,不容分割。

而关于“废除哲学”的观点除在枟导言枠中有论及外,在枟共产党宣言枠中也有涉及。马克思回应了这样一种责难:“诚然,——有人会说,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命,所以共产主义是同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相矛盾。”[8]马克思认为这不是一个有意义的责难,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消失的时候它才会完全消失。应该说马克思不是正面的解答问题,而是用一种条件的设定间接地回应问题,兴许马克思本人也不知道阶级对立在何时消失,怎样消失(尽管可能马克思本人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废除哲学”(真理)不像废除以往旧的思辨哲学那么明确而又肯定,关于共产主义时代的哲学(如果存在的话),马克思也只是在条件预设的情况下去言说和估计的。一方面表现了马克思的哲学智慧,另一方面则表现了他对哲学未来的惶恐,当然这不是在哲学的探求的意义上说的。在对待阶级问题时,在枟共产党宣言枠中说道:“如果说它通过革命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他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9]应该说从逻辑矛盾律的角度上分析不难理解这段话,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存在矛盾的双方——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在革命结束之时消灭了作为剥削的阶级——资产阶级,一个原有的矛盾统一体破灭,随之对立面——无产阶级也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进而随之灭亡。那么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哲学也随之消灭了吗?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哲学吗?如果存在那么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哲学,还是批判地人本主义的实践哲学吗?如果不存在,那为何又不存在?作为一个阶级被废除了,而作为精神性的存在长期根植于革命者灵魂深处的思想继而也被废除了吗?越作这样的深问,就越发觉得头痛,越觉得自己难以深入未来的历史境遇中设想这个问题。但问题的困境,不会停止对理论的理性思考。

3 关于““废除哲学””的自我理解

首先,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他们应用这一武器批判一切现有的制度,进行革命来实现人类解放,这不值得怀疑。进而说作为矛盾体的一方的无产阶级消失(自我消失)也是正确的。同样作为哲学的依附体消失了,无产阶级自身也没有必要坚持原有的哲学,逻辑推演上讲哲学在“消灭自己”之时也随之消灭是说得通的,同时也是符合我们的逻辑推演的。

其次,共产主义不是一个目标模式或既定的存在样态,而是一个过程。这样一来,逻辑的推演就不符合解释哲学为什么最终被废除,因为共产主义始终在追求的过程中,作为哲学来讲理应在途中。

再次,马克思描述共产主义的场景:共有制、生产力无比发达、各取所需、劳动即休闲、早作晚息的生活方式。应该说有主体性的人存在,就一直不能停止思考,而思考有两种可能方式:哲学的、非哲学的。当然我们未确定之前只能说是“哲学思想”而非哲学,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怎么去界定呢?本人认为这依赖于哲学观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种共产主义之时的无忧无虑的闲暇之思可以看做是哲学。因为只要人类存在,只要关注宇宙、人生,它就可能成为哲学;因为自我意识没有终结,思考永远不会止息。而这恰恰是哲学最为根本的出发点。

因此,对共产主义之时的哲学的设想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逻辑上的、时间上的、样态上的。如果从忠于马克思的文本考究而言,哲学不是废除与不废除的两难抉择,而是如同共产主义一样的一种理想表达和隐含于求索过程中的命运观照。若就思维本性而言,哲学根本不可能被废除,思考本身就意味着哲学。即便是马克思所描述的人在全面自由的样态下,人类对自身和宇宙的认识还没有穷尽,这样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不是缩小更不是停止,恰恰相反,是不断地拓展和增长。因此哲学固有的使命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1]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6,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枠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7.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1,273.

【注释】

[1]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6.

[2]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7.

[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7.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1.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