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党员干部“三观”教育

用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党员干部“三观”教育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党员干部“三观”教育郑磊[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翻船”,使“象牙塔”中的腐败大白于天下,教育公平受到挑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遭到质疑。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高校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用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党员干部“三观”教育

郑 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正心、重义轻利、仁者爱人、心忧天下、内圣外王等思想来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党员干部 “三观”教育

[作者简介]郑磊,1967年11月出生,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检验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高级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并强调: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一个重点方面是要看党员干部“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崇高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1]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高校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的根本,对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的党性修养和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目前高校党员干部道德素质的现状及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总的来讲是好的,他们教书育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努力钻研,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教职员工、民主党派人士投身高校改革开放和发展这项伟大事业的洪流之中,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但是,毋庸讳言,高校这个象牙塔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势必会渗透到校园中来,对高校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少数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意识淡化,素质下降,理想信念淡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见利忘义、学术剽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翻船”,使“象牙塔”中的腐败大白于天下,教育公平受到挑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遭到质疑。[2]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关系到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形势很不相适应。

新时期的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毛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3]所以,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高校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仅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高校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强高校党员干部“三观”教育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给予了很好的解释:“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4]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一)以“修身正心”为基础,加强党员干部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决定着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指导和支配着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操守与行为准则,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堕落为腐败分子,根本原因在于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和思想道德修养,背弃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5]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党员干部如能培养自律意识,时刻净化心灵,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那么就不会出现政治上的变质、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等因理想信念偏差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以“利义观”“仁爱”为基础,加强党员干部权力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就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决定着他们应确立的利益观、地位观。

孔子曾说过:“君子义以为上。”(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3)孟子曾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荀子也说:“保利弃义谓之至贼。”(6)“义与利者,人所两者有也。”(7)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讲究的是重义轻利,在义利关系发生冲突时先义而后利,见利思义,并非排除一切利。

在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高校中的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为追求个人利益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利益观,贪污受贿、拜金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所作所为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为我所用,让每一个党员干部真正形成重义轻利、义利统一、以义制利的社会主义利益观?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利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并指出了“爱人”的两种方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可见“仁”是一种真诚的、出自内心的“爱人”的情感。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民爱物”(10)10的思想,仁爱为怀不仅要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11,也要推己及物,是对人的普遍尊重,是对生命现象的普遍尊重。这是一种崇高而博大的道德精神。一个高校的党员干部如果能践行“仁爱”思想,把人放在首位,关爱人、体恤人、帮助人,爱惜民众,广施仁爱,就一定能赢得民心。一个党员干部应该懂得他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是广大人民赋予的,他们只是权力的执行者,而不是权力的所有者。领导干部的权力必须用来服务于人民,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公仆的位置,增强人民公仆意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即以人为本,以民为亲。正像胡锦涛同志阐述的那样“为民、务实、清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正是一个党员干部所拥有的正确的权力地位观。

(三)以“心忧天下”“内圣外王”为基础,加强党员干部事业观教育

正确的事业观,应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立足本职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而献身。当前,树立和坚持正确事业观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为党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儒家“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孟子云:“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12)这是对于个人道德践行的忧虑,这种忧患意识,成为儒家士人君子积极践行责任的原动力。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3)这是对天下礼治的忧虑,强调的是个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进亦忧,退亦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儒士忧患意识最真实的写照,强调的是一种道德的责任感,他们以家国民族兴衰为己任,诚惶诚恐,孜孜不倦,那种维护中华文明绵延永续的伟大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正是当代党员干部所孜孜以求的事业观。

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它的“本”是心性修养,内圣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士们往往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勇敢地担负起济世安民的王道使命。正是这种王道信念向内作用形成了儒家“内圣”人格品德,向外延伸发展出了“外王”政治实践,并由此培养出了儒家知识分子“死守善道”的牺牲精神,构成了儒士社会责任意识的核心价值理念。这和当今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切实当好人民公仆的事业观不谋而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不仅仅光辉灿烂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当代也受到日益众多的国家人民的重视,发挥着强大的精神作用。同样在优秀党员干部的崇高道德修养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明显而深刻的烙印,它对党员干部的“三观”教育夯实了文化和思想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N].人民日报,2010-09-02(1).

[2]赵淑燕,柴汝新,王宝生.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刻不容缓[J].科学大众,2008(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4]杜超,张桂芝.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注释】

(1)《论语·阳货》。

(2)《论语·里仁》。

(3)《论语·尧曰》。

(4)《孟子·梁惠王上》。

(5)《孟子·告子上》。

(6)《荀子·修身》。

(7)《荀子·大略》。

(8)《论语·雍也》。

(9)《论语·颜渊》。

(10)《孟子·尽心上》。

(11)《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离娄下》。

(13)《论语·述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