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色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色和价值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雏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的初步明晰。第三层次是法律体系,2011年吴邦国同志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味着中国的进步发展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色和价值

应金萍

[作者简介]应金萍,女,1970年出生,浙江宁波人,硕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种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入手,阐述了其内涵与实质。文章还着重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对世界发展有着哲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政治价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理论体系 制度

早在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在2009年新中国60华诞时,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了这样一个词:“中国道路”。新华时评指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这是一条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追赶时代发展潮流的奋进之路;这是一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012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党的十八大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四个特色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四个特色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如何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种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理论形态,即时间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间形态(1982—2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是中国自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把握。道路说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历程:1982年十二大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邓小平在十二大会议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雏形。1998年的改革开放20年十一条经验,“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2年总结的十条基本经验,深化了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2004年关于六条执政的经验和2006年关于先进性的五条经验,就是中国道路在不同阶段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明确地提出是在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中国道路界定了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具体环境——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出了走中国道路的关键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形态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别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等九个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系统的论述,并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的初步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2007年十七大提出的。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1999年写入宪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提出在2000年2月,正式提出在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大确定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2004年写入宪法。科学发展观最早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2007年十七大正式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形态的中国道路的探索中,我们逐步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并逐步形成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高举旗帜,坚持道路,坚持理论体系,到七一讲话指出,高举旗帜,坚持和拓展道路,坚持和丰富体系,坚持并完善制度。制度建设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根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从十四大开始有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层次是各项具体制度,有的成熟,有的还在探索。如社会制度,我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格局。第三层次是法律体系,2011年吴邦国同志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味着中国的进步发展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求真务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的新的哲学体系。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对象化活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实践有能动性作用。

1.实践特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发展的现实

正是由于中国在道路问题上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起来,才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中国如期实现了前两步,正处在第三步。在经济方面,实现了经济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安全方面,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正是这些成绩才有“北京共识”,才有“中国模式”说。他们只是描述一种现象,表示中国是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政策,同时实现了高度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现实,这也正是中国道路发展的现实情况。

2.实践特色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开放性特点,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人类实践的深化,作为认识成果的理论或经验也必然面临补充、完善甚至被打破的问题,因而必须克服僵化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和方法考虑和解决问题。实践唯物主义把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其逻辑起点和逻辑特征,把世界的改造和人的主观发展的统一视为“改造世界”的“革命的实践”,实践原则和人的主体性原则构成这一理论的核心。

3.实践特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认识

是中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作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向外宾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时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

是对中国现状的清醒认识。中国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上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以俄为师到以俄为鉴,从追求纯而又纯的所谓社会主义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到达到共同富裕,从摸着石子过河到产生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中国不仅是自己在不断清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让其他国家对社会主义有了深入认识的实践基础。目前中国在快速发展的欣喜中也面对日益尖锐的、无法回避的、头绪纷繁的矛盾与挑战。选择中国道路说既是过去中国所走道路的总结,也为今后道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把握。是中国共产党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尚需深化,社会政治机制尚未调整到位,社会转型期矛盾尚待解决,发展还面临着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中国的外部环境也异常复杂,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充分认识发展道路的长期性、艰巨性,我们觉得中国模式还不适宜提,放弃模式的本身框架,更有助于把握未来。

是对中国特色的深刻阐述。中国道路体现了特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在经济一体化中要学习西方的优势,但更显示了自身的独立自主、不懈努力。坚持中共领导,是中国特色的根本所在。振兴中华民族,是中国特色的目标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实事求是

1.理论特色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大实践要出大道理。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新民主主义理论,走了新民主主义道路。理论特色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互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卓越理论成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2.理论特色的构成:一以贯之

从理论体系构成来看,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丰富发展,改革创新。

3.理论特色的作用:凝聚

当今社会在探索未来道路上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形态的斗争中,中国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这样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从而更好地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往前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兼容并包

民族特色是我们的基本立场。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性特点,人类社会有文明成果,资本主义有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些都可以大胆吸收和借鉴。但普遍性与特殊性必须统一起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我们不能照搬,不能丢掉自己民族的特色和形成的制度的优越性。民族特色是独立与开放的统一,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这样既保存了民族的特色又不狭隘,既走了自己的路又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内涵就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当今世界的环境资源问题,当今世界的人才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这些都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考虑和把握的内容,也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头三十年我们走的路和未来三十年走的路肯定有所不同,这个不同不是道路选择的不同,而是在中国道路中不同时期的时代烙印和特点。所以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蕴涵有丰富的价值目标,即经济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经济大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主体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文化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文化大繁荣;社会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理论发展的借鉴价值:开放并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路径;党际关系的启迪价值——协商民主。本文意图从哲学、政治和思想价值上作简要的论述。

(一)哲学价值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以探寻人的价值和意义为目的的哲学。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也提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现在中国哲学界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之后,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这一点,对于哲学来说最为重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变革的实践。要像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概括为“实事求是”被全国人民所接受一样,“中国道路”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在不断地完善,中国的民主建设、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国的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都是中国特色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深化。杨雪锋提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作艰辛的探索。温家宝同志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是发展;各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能否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将是历史的考验。

(二)思想价值

实际上,30多年以来中国的顺利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道路”愈发彰显出其深远的国际影响和思想价值。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思想价值上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江泽民曾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任何一种文明都在保持自身特色和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实现发展、创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种图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中国的快速发展带给世界很多惊讶与震撼,世界都在寻找原因。西方一些国家往往想从经济的角度或文化的角度来寻找中国发展的原因,总是刻意回避中国的政治优势。但中国道路却是中国发展中突破了两极对立思维模式,如“民主—专制”“西方—非西方”等,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沿着协调的发展轨道,秉承包容的价值理念,丰富了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解放的启动价值。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很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正如恩格斯说的,历史要做的还很多,中国发展改变着世界,中国发展丰富着世界。中国政治发展显示出强劲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发展潜力,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旨归和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中国道路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当然中国道路还需在新情况和人民的新期待中不断探索。

(三)政治价值

1.政治发展模式不能离开国情。多数西方学者用“政治价值”指人们对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的道德、伦理的评价和判断,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的信仰、规范等观念。政治发展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能离开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即一个国家对政治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特定的国情和阶段。赵吉虎在政治发展模式探因中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是自身的政治价值体系演变而成的,即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是一致的,政治制度和实际政治过程也是一致的,而韩国是从本国的传统政治价值与从发达国家移植而来的政治价值形成二元结构。因此各国转型的模式可以是多样的。即不同的国情对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不同的,因此中国道路也揭示了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将是基于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复杂情况,传统的政治价值与民主政治价值的二元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存在,在市场经济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之下,趋向一元化的过程是长期和缓慢的。

2.对普适价值提出了质疑和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基本国情和时代条件作为现实基础的。如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个后发的正在进行深刻转型的国家,具有东方文化底蕴,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机构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健全法制,扩大民主范围,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等等。中国道路和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与前面的这些国家政治情况和国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为当前流行的普适价值提出了质疑和论证,为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选择符合国情的政治发展目标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左宪民.“北京共识”与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解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2]辛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EB/OL].(2012-07-24)[2012-10-11]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24_48124.html.

[3]邱少平.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

[4]张维为.谈中国模式后的理念及对解决世界问题的影响[EB/OL].(2012-07-02)[2012-10-10]http://tv.people.com.cn_GB_14644_9659004.html.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张树华.当今世界与中俄社会科学家的使命[J].国外社会科学,200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