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电影的现存问题与发展思考

儿童电影的现存问题与发展思考

时间:2022-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儿童电影的现实困境和发展瓶颈,关键是创作上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中国儿童电影有产量无产出、有产品无市场。中国儿童电影长久以来缺乏对儿童观众的真正尊重,永远强调儿童学习考试至上、忽视孩子天性与童真。因此当下要推动中国儿童电影的未来发展和良性转型,儿童电影创作者与运作者必须真正着眼于“儿童思维”,同时在电影实践中善于创新突破、融汇前沿视野和现代理念。

“内容为王”,内容的优良品质是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儿童电影的现实困境和发展瓶颈,关键是创作上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儿童电影生产非市场化运作。在政府逐年加大对儿童电影的政策扶植与资助奖励力度、华表奖也专设优秀少儿影片奖的背景下,儿童电影生产俨然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窗口之一,很多制片机构奔着政府资助与奖励、电影频道收购等目的去低成本生产儿童电影,显然不是产业环境下的电影产品运作模式。从而导致中国儿童电影有产量无产出、有产品无市场。第二,观念陈旧、成人化叙事、影片品质低下。中国儿童电影长久以来缺乏对儿童观众的真正尊重,永远强调儿童学习考试至上、忽视孩子天性与童真。中国社会语境中,成人喜欢高屋建瓴式的教育儿童,不与儿童平等对话,浸淫其中导致许多电影叙事方式沿袭这种语态。因为这些成人化的叙事观念,所以会发生芬兰国际儿童电影节开幕式拒绝放映中国儿童电影《宝葫芦的秘密》此类事件。第三,想象力严重匮乏。即使中国儿童电影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画》等少数具一定科幻、魔幻和神话色彩的作品,但主体上太拘泥于现实、受制于说教,题材选择、故事创意普遍缺乏想象力。第四,稍有票房的影片过度依赖明星演出或配音,比如动画片《宝莲灯》中姜文、徐帆等明星配音和李玟等歌手演唱,《寻找成龙》中出现成龙与大批明星、《愤怒的小孩》中监制黄建新请来众多明星,但这没有普遍推广性,因为如果没有巨额资金保障或主创团队特殊影圈资源,那么明星云集的特色资源不可能拥有,而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仅有几十万、几百万投资的低成本儿童电影的创作软肋。以上诸种因素导致儿童电影难出佳作,从而导致在影院不受待见,正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江平所说:“电影市场很残酷。因为城市院线里面看电影的大多是年轻人……只要是听说儿童电影,很多人就不会感兴趣。从院线的角度来看,如果放映儿童电影却没有人来看、票房没有,自然也就没有积极性。”[4]

《寻找成龙》剧照

有学者说得好,“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相互契合,既是儿童电影不同于其他题材(或类型)电影的本质规定性,也是具体评价儿童影片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之一”[5],其实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儿童电影创作发展成功与否的核心关键。因此当下要推动中国儿童电影的未来发展和良性转型,儿童电影创作者与运作者必须真正着眼于“儿童思维”,同时在电影实践中善于创新突破、融汇前沿视野和现代理念。

“儿童思维”的关键在于“儿童电影应该尊重每一个儿童个体……最终艺术指向应该是关注作为‘个体人’的儿童自身”[6],成人必须以平等视野和身心处境去感受、理解儿童的真实所感、所想、所喜、所悲,真正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世界、表达自我。这要求创作者必须坚决摒除自觉或不自觉的说教姿态,放低身段跟儿童平等对话,真正建立“儿童为本”的创作理念,然后再用儿童思维和叙事视角来结构孩子们有兴趣、有好奇、特别喜欢的各种故事。

(一)尊重儿童的喜好,挖掘他们喜欢看的题材与故事

在美国等成熟的儿童电影消费市场中,儿童的观影选择往往最大程度上影响并实质决定了父母的消费选择,合家观影的动力更多来源于儿童的喜好。儿童的喜好、生活、思想、情感,只有儿童最了解。电影只有真正尊重儿童、讲述儿童喜欢看的故事和表达他们的心理情感,才能获得儿童观众群体的支持和青睐。

这在美国有一套完整的创作和产业机制,适合儿童观看和为儿童拍摄的合家欢电影往往从策划之初的故事概念、剧本完成、演员选择再到影片剪辑完成、试映预映,制片机构和运作团队会多次采集、征询儿童群体的观感、意见。中国电影业界对此大多还处于不觉醒状态,但诸如《寻找成龙》《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儿童电影已开始有意识探询。《寻找成龙》开拍之前,江平导演主动接近儿童调研他们喜欢看的电影,期间收到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儿童们最喜欢影片排行榜:最爱的是动画片,调查近期看过《闪电狗》《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气冲天》等;其次喜欢喜剧电影,调查近期看过《家有儿女》;再次是科幻动作电影,调查近期看过《长江7号》《蜘蛛侠》等。于是《寻找成龙》以儿童喜欢的喜剧幽默、动作等类型元素,再搭配悬疑故事、青春励志角色等,找到了内容、形式、主题兼顾的创作方向,最后实现了投资与产出比较理想的效果。

以上调研清晰传达了当前儿童观众有兴趣看、喜欢看、爱看的电影重要信息,实际上也明显反映出长久以来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主流取向与儿童群体目标受众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诸如《少年彭德怀》《孙文少年行》《童年在瑞金》等伟人/革命/战争影片和《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阳光留守》等表现教育/支教扶贫/西部建设等电影,都不是核心观众儿童所爱看的、能理解的,另外诸如《女生日记》《棒球少年》《网络少年》等现代儿童电影,往往最后也无法避免教育探讨、成人说教的模式。因为特殊年龄和非经济独立,儿童群体注定了是无法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儿童电影不应该过多涉及社会问题,而应该更多挖掘儿童真正喜欢看的题材与故事、类型元素与表现形式,这样才能真正给予儿童娱乐轻松、实现尊重儿童的电影创作目标。

(二)尊重儿童的“游戏”精神,大胆开发想象力,推动电影游戏化

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说:“顽者非劣,而正是儿童精神和少年状态的重要表现特征,这种‘玩’和‘顽’的深层机制中,便是由生命冲动带来心理能量(包括身体行为)的释放形式,也是由生长目的带来心理能量(符号)的投射形式——游戏”[7],即“游戏”是儿童最典型的精神表现,游戏既是儿童认识世界、自我成长与表达的日常现实生活内容,也是他们不断发掘创意探索世界、创造突破成人规条和日常模式的重要方式。

儿童电影要特别尊重儿童的游戏精神,并巧妙转化为游戏化的电影手段,落实于创作实践中。借鉴美国电影经验,儿童电影的游戏化创作,可以从多个维度寻求突破:1.题材选择与创作对象的突破,尽可能摒弃过于常规且严肃保守的校园、家庭教育故事,开发日常空间中喜剧化、夸张化、情感化故事,比如《天生一对》《独自在家》《淘气阿丹》等,也要将创作对象从儿童群体扩展至成人或非地球人,比如《外星人》《超人总动员》等影片。2.空间拓展,可以突破家庭、学校等常见现实空间,而大胆开发太空、大海、丛林、地心、赛场等奇观化空间,诸如《星球大战》《海底总动员》《地心历险记》《怪物史莱克》等,或者大胆改造家庭、学校等常规空间为幽灵世界、魔法学校等新概念空间,比如《鬼马小精灵》《哈利·波特》等。3.类型发展,突破原有主流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极大地发挥创意想象,开发多元丰富的娱乐类型,比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科幻片,《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魔幻儿童片,《勇敢者游戏》《飞屋环游记》等探险片,《101斑点狗》《海底总动员》等拟人化动物片等等。4.技术升级,当世界电影迈入数字化、3D、IMAX等技术时代,儿童电影也应该更多地将技术升级与内容生产相互融合,让儿童在大胆想象却又无比逼真的游戏娱乐空间中经历不一样的银幕人生。

当《寻找成龙》《功夫梦》等类型突破与《兔侠传奇》《潜艇总动员》等3D电影出现,当《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紧抓时代脉搏、游刃有余于市场运作的时候,中国儿童电影已出现更多可喜的游戏化发展。当创作者们不再用说教方式、而自觉改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游戏化方式时,儿童电影才可能真正拥有独特生命和观众市场。

想象力是儿童电影的生命,也是充分尊重和释放儿童的“游戏精神”的重要表现。《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冰河世纪》等系列电影之所以能全球畅销,不仅仅是好莱坞的大制作、大投入、明星配音,更重要的是其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以及想象力在银幕影像空间中的完美表达。目前尽管《喜羊羊与灰太狼》《乌龟也上网》《熊猫总动员》等影片已在题材选择、故事设计和技术表现等方面解放思想,但整体上想象力尚不够海阔天空,远达不到吸引儿童观众并锁定儿童观众的境界。

(三)尊重儿童群体娱乐倾向的变化,以“乐中有益”的理念,创造更多新题材、新类型

儿童群体的电影娱乐倾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成人惯常以为的低幼童趣、校园成长,已发展到更多涉及叛逆、爱情、科幻等成人化倾向。2013年美国第26届“孩子的选择”电影评选活动中,杂糅科幻、暴力、丛林探险等类型元素的青春片《饥饿游戏》被儿童群体观众评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电影”,《超凡蜘蛛侠》《复仇者联盟》也获得该项提名。影片《寻找成龙》的调研,也佐证了儿童除了喜欢动画片,还喜欢喜剧、科幻动作等电影。

据此,儿童电影创作可以而且必须更加多元化,要以儿童能接受的审美娱乐价值为尺度,在电影中适当融入更新的成人化表现元素,但必须适当有度地控制其中的暴力、性等不适宜元素,推进更多新题材、新类型、新风格电影的创作,大力发展以儿童为观影主体但可带动全家观影的合家欢电影。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历来强调的“寓教于乐”理念需要调整,不能强调“教”为先,教育命题不应成为儿童电影承受之重及唯一,应强调“乐”为先,努力往健康娱乐第一、“乐中有益”的方向去创作。当然在为儿童娱乐服务的前提下,巧妙适当融入思想引导、文化表达,比如面向儿童观众的是非善恶等基本人文价值,比如融入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历史文化内容等。就这点而言,美国卖座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体现得很典型,影片将博物馆这一儿童观众熟悉的地方结构为无限想象力的空间,将美国中小学生课本上学习过的恐龙化石、埃及法老、土著族群、历届总统、芝加哥黑帮等熟悉的文化教育元素进行超日常性、鲜活有趣的想象,激发儿童观众的好奇心和成人观众的童心回归,以“乐中有益”斩获强劲票房。正如有影人所言:“调动儿童的生活、学习经验,对于创作出真正的儿童电影,可能会是一种启发、捷径。”[8]

(四)重视跨媒介形式改编,自觉品牌化创作与运作

电影跟其他商品不同,它是独特的项目个案生产,每一部电影都涉及一套不同的创作情况、市场境遇、运作环境、受众群体等,因此电影在构思来源、项目策划、市场运作等各产业环节都要尽可能放大电影的多样化效应,这既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儿童电影亟须良性转型和更好发展的方向。

表4 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影片前30名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http://www.boxofficemojo.com,笔者整理制表,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表4所列美国电影史上全球最卖座电影前30名,均属于儿童可以观看的儿童电影范畴,其故事题材的来源渠道有多种,既有畅销文学改编,也有畅销漫画、绘本以及电视动画片改编等,这些跨媒介的创作数量达到了20部,占三分之二,而原创构思且卖座影片的数量仅有10部。可见儿童畅销小说、受到追捧的漫画、热播的电视剧和电视动画片等跨媒介形式作品,已越来越多地被美国电影制片机构适时发现和开发,并且以高成本、大制作、名导明星云集、简单明晰却娱乐张力强劲的故事讲述、前沿有效的市场营销等手段开发出来,成功地吸引最大层面的全球观众进入影院,这种跨媒介改编创作方式已成为当前众多电影票房收益的重要保障。

对中国儿童电影来说,尽管目前已有多部影片开始跨媒介创作尝试,比如有据电视动画片改编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有畅销儿童小说改编的《女生日记》《男生贾里新传》,有漫画改编的《风云决》等,有网络游戏改编的《赛尔号》和《摩尔庄园》等,也有根据经典影片重拍的《宝葫芦的秘密》《大闹天宫》等,但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比较成功和持续卖座之外,其他票房产出和整体收益都太低。这种状况必须被重视、反思,要有效地在儿童电影创作中良性调整、加强发展,并自觉树立精品意识和提升创作品质。

另外,美国电影史上全球最卖座影片前30名中,接续拍摄的系列电影占到了25部,这是好莱坞主流电影成功营销的一个重要理念,即品牌化的创作与运作。中国儿童电影应从当下开始,在《喜羊羊与灰太狼》《麦兜故事》等部分影片已有意识品牌化发展的摸索基础上,进一步建构起从项目策划和内容生产自觉推进的品牌意识,以同一题材多样化连续拓展、主要明星延续其他演员新颖搭配等方式不断刺激观众的观影欲求,辅以贯穿至市场营销中的制造视听卖点,在多媒体语境下推进以推动观众消费为目的的吸引眼球战役,创造最大可能的品牌效应,从而更好地提升和实现产出效能。

以美国电影为鉴,当前尚处困境的中国儿童电影应该从切实尊重儿童观众群体出发,真正为儿童拍摄他们所喜欢的健康娱乐的电影,日积月累良性转型,定会迎来创作与产业的辉煌前景!

【注释】

[1]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8页。

[3]数据来源:http://www.boxofficemojo.com。

[4]翁燕然:《儿童电影需要成人思考》,载《电影》2009年第6期,第32页。

[5]李道新:《艰难地贴近儿童的内心》,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9日。

[6]张震钦:《当前世界儿童电影创作的基本格局与呈现态势》,载《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第114页。

[7]班马:《前艺术思想》,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第522页。

[8]方刚亮:《保护电影的未来——关于中国儿童电影的思考》,载《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第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