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出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其家庭教育和监护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监护过程中诸多不足,从而引发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品行不良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力度不够,个别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顾忌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有伤害学生自尊心或体罚学生的行为,使这类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现辍学现象。

第一节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出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其家庭教育和监护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在监护过程中,他们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种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的缺少,使得留守儿童在遵守学校纪律和学习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多不及其他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奋斗目标,对祖国、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导致无所事事,消极悲观,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逃学、辍学现象十分普遍;二是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监护职责浅层化,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三是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大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四是临时监护人管理的力度不够。留守儿童也有一部分是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同样是“养”有过,而“教”不从心。

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监护过程中诸多不足,从而引发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心理问题。

第一,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辈,思想僵化,观念保守,思维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几个“留守儿童”,往往是顾此失彼,力不从心。此外,由于难以沟通,留守儿童在有心事时得不到倾诉,将使他们在情感上长期得不到宣泄,形成心理障碍。

第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和留守子女缺乏交流,对子女没有足够的关爱和指导。留守子女长期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和长期关怀,往往亲情意识淡化,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儿童时代是情感培养,性格形成的转型时期,其身边的环境将直接影响他们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爱的培养,使他们极易形成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的性格。另一方面,监护人由于某些因素或心理负担不敢管,不会管,有的孩子又不服管而管不了。对留守子女放纵溺爱,使其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专横,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父爱、母爱的缺失,家庭功能的弱化,很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再由心理问题转变为生理问题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孩子在不良的情绪、情感和环境下成长,再缺乏父母的管理,在学习上没有人员指导,学习成绩可想而知,长时间学习成绩不好,又会造成孩子破罐破摔,最终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直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其次,打工父母对子女的“负疚感”,以及他们心目中滋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使得他们对子女没有明确要求,认为能读书就读书,读不好就去打工,一切顺其自然。挣到钱的家长便会在金钱上对子女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养成了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的陋习。而一些没有挣到什么钱的家长,则整天怨人尤天,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甚至使孩子的生活都没有依靠。自卑、要面子会使这类留守儿童变得行为不端,无视纪律,甚至于违法犯罪

第三、缺少父母关爱带来的心理问题。长期留守的儿童,有的一年与父母都难见到一面,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他们在情感体验上的负面情绪比较深刻,有的形成了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长期留守与老人生活,父母与孩子难于建立亲子关系,致使这些儿童表现出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容易激动、与伙伴难于相处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有事闷在心里,不轻易向人表露,有时容易冲动。其二是抑郁。长期的压抑,会使留守儿童性格过于内向,孤独离群,与伙伴合作能力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这些都会使其情绪低落,没有开心的感觉,爱发脾气,经常的内疚和自责。会使其行为表现为退缩,逃学、打架、不听话等。而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原本就很脆弱的他们就会由胆怯的小兔,变为好斗的狮子,向对方发起攻击行为。其三是自卑。家庭生活的不健全,爱抚的缺少以及由此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美满、不得志,命运不好,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缺少知心的朋友,对学习没有兴趣,生活也不快乐。其四是孤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儿童会感到寂寞和孤独,首先是语言减少,而且说话没有感情色彩。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技巧,情感淡漠,长久下去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儿童的智力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不利于儿童长期发展的后果。

二、学校教育面窄,层次得不到深化

目前,在我国农村较大区域内,人们仍是以单一的“分数”评定学校的好差,素质教育得不到有效推进。在实质上,农村学校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上,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堂教育;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只重视“成才”教育,而缺乏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世界观、良好品行的养成教育;只知眼前有教材,而不探究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渐进性,缺乏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品行不良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力度不够,个别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顾忌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有伤害学生自尊心或体罚学生的行为,使这类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现辍学现象。此外,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缺乏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有些乡村学校教育质量较差,加之受当地环境影响,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认为上学不如打工,很多孩子便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在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加之留守孩子在家庭监管上缺乏有力及时的督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更加棘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做到及时交流沟通,因而不能形成家庭、学校的有力合作,教育力度就显得很苍白,教育功能也就大打折扣。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该相互配合,互相协调,才能更有效地将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清除彻底。

三、社会教育密度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面是一片空白,在主观上,当地的一些领导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因此致使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没有,作用也不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在客观上,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