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存在问题及思考

存在问题及思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主题班队活动应有的启智、明理、怡情、育德、导行的教育要求及其效果受到质疑。随着“新基础教育”和“二期课改”理念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萌生了改革主题班队活动活动模式,探究新课改条件下主题班队活动的结构要素和实施多元评价的愿望。适切性的主题来源于教育的问题;来源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要求全体学生就主题活动方案中预设的问题开展社会实践,进行网络搜索,整合教育资源。

农村初中开展“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实践研究

钱广生

一、研究背景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利用集体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能积极主体参与的教育载体,是学生获取道德经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

综观农村初中主题班会活动,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主题随意分散。主题的来源,不是从教育的问题出发,往往是班主任凭一时的灵感拍脑袋想出来的;即使是一堂主题班会的设计也不是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探究,而是凑节目、求热闹,缺乏应有的逻辑主线;二是人员预设、过程预演。特别是主题班会的评比课或展示课,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不遗余力,精心安排,反复操练,到时候,表面看似热热闹闹,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味如嚼蜡,甚至是浪费时间;三是缺乏体验和感悟。活动环节的设计往往是空对空,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实际,因此,不能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更不能引发心理的波澜。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解决初中主题班队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构“内容系列化,活动过程化,重自主探究学习,重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感悟”的主题班队活动新模式。

二、研究目标和思路

1.研究目标

(1)构建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需求的分层次、有递进、成系列的初中各年级主题班队活动的系列内容。

(2)研究“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结构要素、操作策略及一般模式。

(3)构建“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评价体系;获取对主题班队活动有效性的基本认识。

2.研究思路

一是对传统主题班队活动的反思。通过对校内外初中主题班队活动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的研究,反思传统主题班队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二是提出重构主题班队活动的假设。在研究和反思传统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提出“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教育目标、内容、基本特征和运行模式的假设;三是组织实践研究。要求严格按照运行模式进行教育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原来的假设;四是重构主题班队活动的实践体系。在市县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重构;五是实践经验的辐射。通过主题班队活动的公开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辐射有关研究成果,并研究其普适性。

三、研究的过程和内容

(一)对农村初中传统主题班队活动的反思和研究

1.传统主题班队活动的一般模式

所谓传统的主题班队活动指的是20多年前(1987年),我们学习无锡班集体建设的经验,提炼并逐步形成了崇明主题班队活动的一般模式:围绕一个主题,由学生干部分组安排,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如小品、相声、舞蹈、技艺、交流、唱歌等)予以表演。这种多节目的汇聚就是一堂主题班队活动。

2.传统主题班队活动的合理性和缺陷

传统主题班队活动能让学生获取集体活动的愉悦、放松紧张心情、展示自我特长,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主题班队活动应有的启智、明理、怡情、育德、导行的教育要求及其效果受到质疑。随着“新基础教育”和“二期课改”理念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萌生了改革主题班队活动活动模式,探究新课改条件下主题班队活动的结构要素和实施多元评价的愿望。

3.从五个维度对主题班队活动的解析研究

2005年,我们对校内外32堂主题班队活动进行深入解析。从主题的离散度、目标的适切度、资源的整合度、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活动的有效度五个维度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发现同一年级主题的离散度达50.7%,说明主题确定的随意性很大;目标不明确或大而空的占42.6%;有效利用学校、社区、家庭资源为深化主题服务的意识比较薄弱,特别是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来提高主题班队活动的体悟性就更少;在“你为主题班队活动作过什么贡献?”的调查中,60.5%学生认为没有贡献或贡献很少;在“说出对你有道德震撼力的主题班队活动的名称。”回答没有的占68%。解析所反映的情况坚定了我们改革主题班队活动的决心、明确了主题班队活动改革的方向,开展了“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实践研究,并试图从五个方面进行重构。

(二)重构“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体系的研究

1.重构主题班队活动结构要素

我们在分析研究传统主题班队活动的结构要素的基础上,重构“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结构要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和内容;自主探究的形式和资源运用;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的把握;“总、分、合、升”的运行模式;多元评价体系和评价形式等五要素组成,并归纳提升为“五个性”。

(1)主题选择的适切性。适切性的主题来源于教育的问题;来源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所以初中主题班队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该关注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在道德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和社会化进程中的诸多困惑。这样的主题才能保证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悟可获。

(2)活动资源的探究性。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要求全体学生就主题活动方案中预设的问题开展社会实践,进行网络搜索,整合教育资源。这种以主体探究活动为基础的主题班队活动可以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思索;变消极地注入为积极地探索;变厌烦地说教为精神的享受。把主题教育从概念演绎为心灵的感受。

(3)预设和生成性问题的把握性。这里所说的预设性问题是指主题班队活动活动环节中预先设计,并告知学生的问题。主要针对一些知识性强、内容比较宽泛、能够引起思辨,需要学生深入探究、预先准备的一些议题。

生成性问题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新产生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或问题,是一种鲜活的、新的教育资源。

预设性问题的提出和生成性问题的把握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知识和道德视野,深化主题,活化氛围的作用,使讨论更深刻,认识更全面。

(4)活动过程的体悟性。一是研究了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基本策略。

①主体参与策略。只有亲身历练的教育活动才能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要求全体学生全员主动地参与主题班队活动的全过程,从中获取对班集体的依恋感和满足感,唤起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②以情激情策略。以情激情策略要求教师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各个阶段以真诚的情感、无微的关怀、爱的情怀来感染、打动学生,使之怦然心动,激情四射,内心受到震撼,甚至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

③欣赏鼓励策略。欣赏和鼓励是一种教育。学会赏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和闪光点予以鼓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及时为孩子的优秀表现喝彩加油,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赞誉。

二是要求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各个阶段,要尽可能多地围绕主题设计或提供学生实践、体验的活动环节。

①总体策划阶段:通过方案的制订过程,激发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对集体的依恋感和出谋划策的成就感;在预设性问题的选择以及活动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考。

②分头准备阶段: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根据主题和预设性的问题要求全员参与探究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收集教育的资源和资料;二是运用多媒体、摄像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三是精心准备集中展示的节目,但不搞集中彩排和预演,以增强活动环节和节目展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③综合展示阶段:强调预设性问题的深化,生成性问题的把握对深化主题、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即时性评价所产生的以情激情、情景交融、体验成功的效果,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情感的全面提升。达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明理中导行的目的。

④全面提升阶段:以评价为核心,通过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和师生共同进行的反思性评价,梳理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和获取的道德体验,澄清主题班队活动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弥补主题班队活动的某些不足或自我感受的某些遗憾,为后续活动创设更为良好的人文环境。

(5)多元评价的激励性。评价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教育手段。我们在对评价体系的重构研究中发现,评价不仅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评价具有思辨性、选择性和激励性的特点,多元评价的过程就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2.重构主题班队活动目标和内容体系

(1)“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我们把养成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分别定为各年级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

②“三贴近”原则。在制订主题教育目标、内容、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基本原则。

从学校生活的实际出发确定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确定主题,让学生有情能抒。

从有利于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确定主题,让学生有感而发。

③递进性原则。主题教育活动应该从青少年学生原有的道德经历和经验出发,制订递进性的教育目标,提出适合青少年学生活动主题,选择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形式,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相互促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2)农村初中主题班队活动递进性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建构。

①构建同一年级主题教育的重点目标和内容系列(见表1)。

表1

②构建同一教育主题不同年级的递进性教育的系列内容(见表2)。

表2

3.重构主题班队活动运行模式

(1)“总、分、合、升”四步循环的运行模式框图,见图1。

图1

(2)框图的说明。“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运行模式由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组成。

①内循环系统(红色回路)反映了主题班队活动各阶段之间的运行程序。由“总体策划—分头准备—综合展示—全面提升”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由四个重要的环节组成,形成内在的小循环系统。如总体策划阶段有“制订活动方案”、“活动达成目标”、“预设探究问题”、“设计活动环节”四个重要环节组成。三是环节与环节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有独特内涵和操作要求。

②外循环(黑线形成的回路)反映的是主题班队活动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操作内容,并与内循环系统的相应环节形成有机衔接,形成操作回路。如总体策划阶段的“预设问题”与分头准备阶段的“探究学习”有机衔接;综合展示阶段的“即时评价”与全面提升阶段的“总结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评价系列。在多元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后续探究”形成新的主题,从而,形成了外循环系统的操作回路。

③“总、分、合、升”四步循环的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探究和体悟”的丰富内涵;凸显了评价在主题班队活动活动中的地位和教育激励作用。

4.重构主题班队活动评价体系

形成了以即时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反思性评价为内容的全程评价体系;制订了围绕“总、分、合、升”运行模式的多元评价量表。

四、研究的成效

1.构建了农村初中“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目标系列和内容系列

在主题班队活动中,重构了主题班队活动的运行模式;形成了主题班队活动多元评价体系。目前正在编辑以反思为特征的《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方案集》。

三年来,我校共组织市县级主题班队活动展示课12节,其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受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充分肯定,多次在县班主任中心组的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拓宽了《两纲》教育的渠道,在课内和课外体系之间搭建了展示、体验的平台

在构建《两纲》教育课内和课外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把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作为初一和初二年级系列化主题班队活动的教育重点,制订了相关的教育目标系列和内容系列,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两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两纲》教育的渠道,搭建了学生展示《两纲》教育成果、强化教育体验的平台,沟通了《两纲》教育的课内和课外体系,实现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我校先后被确定为县“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和县民族精神教育试点学校。

3.提高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水平,在理念和操作层面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

课题研究的过程促进了班主任的思想解放、理念更新。学校通过“六个一”活动和班主任例会强化学习“新基础教育”和“二期课改”的理念,从理论层面提高教师的认识;课题组的老师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组织一堂堂的研究课供全校教师观摩评课,逐渐赢得了教师的认可。现在我校有70%的班主任能够按照“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的运行模式,组织像模像样的主题班队活动。我校班主任在说课和评课的过程中侃侃而谈,经常受到市县专家的高度评价。

4.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在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形成了内化和外显通道

系列化的教育主题和运行模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许多学生不再是主题班队活动的观众或陪衬,而是主题班队活动的主人。在探究性的活动中,学生扩大了道德视野,丰富了自身的道德经历,积累了自己的道德经验,加快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变。明礼诚信、尊师守纪、团结友爱、勤奋自强、成为校园的主流倾向。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新一轮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全国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几年来教学教育质量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全县学子向往的一所实验学校。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存在问题

(1)缺乏对主题班队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许多班主任还没有把班主任工作看作是“育人的主业”。对以智辅德,以德促智,全面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用不少参加我校主题班队活动展示活动的德育主任和班主任的话说:“好是好,但难度大,上一堂研究课还可以,要全面推广实在费时费力,没意思。”“组织这样一堂主题班队活动,要耗费许多时间,影响学习怎么办?”

(2)缺乏专业的学习、培训和引领。“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对班主任的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但班主任培训面广量大,依靠县德育研究室的微薄力量难以完成普适性的教育,寄希望于校本培训,事实是绝大多数学校难以独立担纲。

2.几点思考

(1)通过行政渠道,把“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运行模式的培训列入“十一五”班主任通式培训的计划之中。从而保证培训的广度、确保培训的时间、提高培训的质量。

(2)整合“三个层面”力量,解决班主任力所难及的问题。一是学校层面,二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层面,三是学生层面要通力合作,各负其责。

(3)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相融通。让教师参与主题班队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条件。

(4)建立主题教育活动资料库。根据“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重点教育目标和内容系列,建立资料库,为主题班队活动提供创设情景的现成丰富的教育资料,为班主任减轻工作负担。分类内容可以有影视资料、社会实践资料、学生道德教育资料、安全教育资料、法律法规教育资料、民族精神教育资料、生命教育资料等。

上面的思考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创新主题班队活动的运行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作出我们新的贡献。

(作者系崇明县实验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