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发童谣发展儿童语感的思考与实践

开发童谣发展儿童语感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研究与实践中体会到“童谣”不失为是发展儿童这三种层次语感的有效路径。童谣的开发,需要关注诵读童谣发展语感的品质,同样需要关注诵读童谣形式的活泼与方法的多元化。实践证明,开展诵读童谣容易,而真正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感则难,由此教师必须研究在形式和方法上落实童谣的实效。教师重在“源于教材,创作童谣”,自创童谣是儿童文学创作能力的最初体现。仿编、创编童谣积累语感。

开发童谣发展儿童语感的思考与实践

杭州市西兴实验小学 全董锡

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感理应具备三个层次,一是语言流畅度,即读课文和文章要求读通读准,不读破句;二是理解表义性,即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大概意思;三是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和味道。笔者在研究与实践中体会到“童谣”不失为是发展儿童这三种层次语感的有效路径。

一、对小学低段发展儿童语感的理性认识

(一)理论上讲:小学低段是儿童语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二年级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和语感进入实质性发展的阶段。

其一,从认知发展角度看,低段儿童处于语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低年级学生言语生成与理解往往总有误差,一个词序颠倒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不当,但是很难解释其中错误的道理,这种解释错误的能力因为语感的准确灵敏而趋向准确深入。

其二,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低段是培育儿童语感的最佳阶段。语感的实质性教育应把握小学低段这个关键时期,此时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言语交际和言语调节能力等均处于“蓄装待发”的阶段,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就能得到迅速提高。

(二)策略上看:童谣在儿童语感发展初期有着重要作用

最佳途径:吟诵品读美文。

常见途径:古诗中训练语感。

寻求新途径:以童谣发展语感。对于低段学生而言,童谣是他们感兴趣的作品,而且是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从生理学角度看,锻炼自我,寓教于乐、寓乐于歌是学习的最好方式,童谣正是儿童熟练运用语言时的游戏。从心理学看,背诵童谣既是外显学习,可按一定的方法熟记;同时也是内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熟记的童谣的语言规律。

(三)事实存在:低段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童谣素材

本研究对童谣的理解:童谣是适合低段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文学载体,它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思想程度和兴趣,以发展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为目标,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忆,形式活泼。

低段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充分注意到了儿童成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现有的人教版低段教材将图片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形成学习情境,是一个庞大的童谣取材库。

二、寻求童谣元素,探索操作路径

(一)低段语文教材中童谣元素存在及其编写的特点

特点之一:情境图中,童谣导学。汉语拼音教学每课都编排情境图,教师可以从儿童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从这些图上寻找编写童谣的元素。学生能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去发现拼音,复述拼音,进入主动学习拼音的学习状态,比传统的拼音练习更能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

特点之二:课文情境,童谣描绘。依据课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实现认字和学词相结合,学词和理解文章意思,感悟人文情怀相结合。从童谣中可以看到孩子对世界的观察细致入微,并能以童心捕捉着外物较有典型的特征,这种敏感的观察力对于丰富儿童的词汇量有高度正相关。

我们选择了识字、感悟、情趣、学理这四个角度创编童谣,即字、词、句当中捕捉元素以童谣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并进而获得一些规律的发现。

基于如上的定位,我们在创编童谣时把握了四条规律。

规律之一:学生能在变换的语言环境中再认生字,既有趣又有实效。

规律之二:学生能在诵读的过程中再次体验感悟,更进一步体验和想象。

规律之三:学生能有情趣地去诵读,引发学生探究、交流、表演的欲望。

规律之四:学生能在诵读中有所思考,体会人文,能用韵语来表达道理。

特点之三:认知冲突,童谣捕捉。低段学生至少要掌握1600个字的音、形、义,至少要能够正确写800个字。认知冲突主要反映在混淆拼音、字词的音、形、义上。教师应从前人的经验中挖掘,同时预测同类情况予以适当拓展编写童谣:

拥有相同读音。同音字出现频率高,写的过程中就容易调出认知当中这个读音的字。

拥有相近读音。拥有相近读音,往往易混难记。

拥有相同部件偏旁。教材反向的集中识字,没有语言环境,要认识生字分清字义,枯燥且困难。

拥有类似部件。有些字在外貌上非常相似,出现的顺序会导致认读和书写错误。

当然,突破学生认知在教材当中适合于创编童谣的元素不仅仅是这些,我们仅仅是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几个角度去分析与归纳。

特点之四:文字游戏,童谣玩乐。文字游戏的童谣着眼于学生语感中比较薄弱的词语积累方面,使学生下意识地感知词语的内容、区分词语的色彩、理解词语的用法,最终达到掌握积累词语的目的。

特点之五:学习方法,童谣渗透。语音的正确程度与语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汉语拼音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南方人不易掌握的。教师可用童谣来帮助孩子掌握语音。

(二)低段教材中童谣编写的规律。

童谣自创主要有两种:一为改编,包括加字、删字、改字等;二为创作,包括仿写、创新等。我们尚未有能力去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自身的理解及所创编出的童谣,认为低段语文教材当中,童谣的编写有以下一些规律。

规律之一:关注学生兴趣所在。

童谣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牢牢吸引住孩子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诵读童谣的隐性动机。内容适合学生认知特点,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往往容易激发学生去诵读的内部动机,“接受性”和“质量”强烈地影响到发展语感的成效。

规律之二:抓住教学重点难点。

童谣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场”,经过创编的童谣应该给学生的是①具有具体、直观、形象的思维;②适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思想程度和兴趣的浅显的内容;③精炼、简洁、口语化,适合儿童朗诵的语言是这三者的结合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其内心视像,以典型语言最先输入给学生,通过典型语言的同化辐射形成格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规律之三:无痕改变认知冲突。

低段学生思考只基于“生活横断面”,面临铺天盖地的拼音、生字、词语,他们尚未适应引发认知冲突的过程。教师要将可能暴露和呈现的认知冲突在出现之前,在认知水平上得到正确的引导并向前发展。即语感品质向敏捷性发展:能从语言中迅速领悟信息,能快捷地感受或捕捉到语像、语情、语意,尤其是语言的隐含意;能迅速地区分相近语素的细微差别;能敏锐地预测到还未说出或未说全的话语;能在感觉层面上敏捷地生成语言。

规律之四:符合童谣韵律。

童谣形式复杂多样,修辞方式也多样。低段语文教材童谣编写篇幅简短,结构比传统童谣变化多。三字句是仿效三字经的句式而来;四字句大多来自四字词语和成语,教材本身部分课文就是用四字的词语串联成;五言句和七言句根据古诗衍生而来,对编童谣的老师而言是较易上手的形式;长短句即杂言形式对字数的要求比较自由,不受限制,对教材中的童谣元素而言,更易于编排。

(三)童谣多元开发的形式与方法

童谣的开发,需要关注诵读童谣发展语感的品质,同样需要关注诵读童谣形式的活泼与方法的多元化。追求“源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目标,“基本思路”概括如下图:

img64

其一:基本思路。由上图可知,教材、童谣、语感存在着良性循环,其中“发展语感”是我们的初级目标,而通过语感的发展促进语文的学习,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也是新的循环上升。此中,读的环节是发展语感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开展诵读童谣容易,而真正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感则难,由此教师必须研究在形式和方法上落实童谣的实效。

其二:寻找元素。语感的产生是以感性为主体的,现行教材中的形象并非视觉形象,情景图大部分是以分散的学习点、没有联系的图片呈现,这些空白点都是童谣的元素。

其三:创编童谣。教师重在“源于教材,创作童谣”,自创童谣是儿童文学创作能力的最初体现。加以正确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

其四:诵读童谣。从学生的直觉感知(想象、联想、共鸣及语言的音律、节奏等感受)引起审美心理反应,一边表演一边诵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使童谣的记忆长度保持。

仿编、创编童谣积累语感。不知不觉中量的积累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此类童谣形式的图式。积累的过程成为消化吸收的过程,有了“工具”就能表达出观察到的现象和内心的感受,丰富童谣的内涵,超越童谣的意境,才是更有意义的。

三、童谣对儿童语感促进的一般规律

1.直觉学习,无意记忆

通过多元形式的童谣诵读,促进了语感直觉层面上正误感的敏锐性。童谣赋予孩子自动生成正确的言语,同时有了写童谣的“工具”。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途径之一。

2.童谣韵语,可防遗忘

自行编写的童谣,“组织”精,有“情”有“义”。实践结果证明,童谣越是具有“组织性”,节奏性越强,越容易记忆越难遗忘。

3.意义联想,渗透人文

经过创编的童谣成为一个多层面、立体式的多维体验,诵读必然要引发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4.表现学习,美育熏陶

“表现学习”就是用节奏、音乐、动作和角色的形式读出唱出童谣独特的美感和趣味,给学生的表现学习提供平台,让每个孩子都有精彩的表现。

四、借助童谣发展语感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在低段教学中开展“童谣发展语感”的策略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其一,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童谣发展语感研究十分重视童谣所包含元素的质量以及童谣和语文教学的联系,尤其肯定从教材中选取内容作为童谣成分的重要意义。童谣的顾本性,即童谣是选取教材当中或教辅材料当中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当中直接采集的内容,不是从别的地方拿来的童谣。

而且,立足教材创造童谣,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非是搞“拿来主义”。对儿童语感的“启蒙教本”应进行谨慎的选择,它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科学性;二是合适性。我们知道诵读童谣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好处更关键的是能有效发展孩子的语感。拿现成童谣大量去读的引入者虽用心良苦,但收效微薄。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知道儿童的发展规律才可以从教材当中寻找童谣元素创编童谣,是侧重于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是基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的基础,进行宏观调控、区别对待,即对教材进行重组,并非是拿来就用。因而,童谣的创编贵在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

其二,“适合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童谣中有收获。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展,因而要用童谣帮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感得到发展,发掘除了课文学习之外的学习潜能,促进自己的学习,起到一种“心灵相通”的效果,使大量重复、争分夺秒的学习焕发童年的趣味和快乐的本质。

其三,“寻求规律”,授之以渔。

并不是教材中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创编成童谣,能够创编成童谣的元素也是不相同的。编成童谣的教材存在以下规律:一是元素(字、词)在音、形、义方面有关联,能通过组织形成有趣活泼的童谣;二是元素(包括字、词、句子)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能通过组织形成贴近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场景的童谣;三是元素是难以理解或记忆的,能通过浅显的语言表述成通俗易懂又方便记忆的童谣,让学生喜欢读爱读。

读的方式方法对童谣学习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配上动作表演、打节奏、伴随音乐读时,对童谣学习具有推动的作用。概而言之,引入童谣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语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