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学科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英语学科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曾经的英语学科德育探索,老师们曾有过困惑和争论:现在的英语课到底怎么上?我们认为,英语学科德育必须具有英语学科的特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中固有的德育思想自然、无痕地加以演绎,学生则通过情感体验,形成价值认同。学科德育的最终追求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英语学科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朱静娣

一、对英语学科德育的思考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为教育界人士所重视。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学的是外来语言,接触的是外来文化,在英语学科中如何凸显学科德育,在英语课堂中如何传递德育内涵,是长期以来一直摆在我校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反思曾经的英语学科德育探索,老师们曾有过困惑和争论:现在的英语课到底怎么上?应该将重点放在坚持英语语言训练,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认为,英语学科德育必须具有英语学科的特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中固有的德育思想自然、无痕地加以演绎,学生则通过情感体验,形成价值认同。

每一节英语课都是师生对“教”与“学”的过程的演绎,而每一节课背后都离不开英语学科课程理念的支撑。只有立足于课程,将学科德育融入课程并付诸实施,才能最终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对《上海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学科教学绝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存在,但学科德育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学科教学。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合理地融合到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对英语学科德育的实践

我们聚焦课堂,从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学科德育的实践研究,尝试英语学科德育教学实施的四条途径:

1.在目标撰写中,凸显德育基点——目标的具体准确和有序递进

(1) 有序递进,体现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增长点

以“人与环境”这个小学英语教学的大主题为例,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这个主题,但不同年级的三维目标都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增长点,从而体现目标的有序递进。

img22

从上图 “人与环境”主题中一到三年级目标撰写的列表可以看到:三年中,学生表述有关季节的物体名称,不同季节人的穿着、行为,其间,语言知识、技能的递进发展显而易见;对事物从主观到客观,从具体到抽象,体现了认知的发展;情感态度的体验目标也有所不同,从一年级的好奇、尝试,到二年级的欣赏、分享,再发展为三年级的感受、积极。

(2) 具体准确,体现课时教学的独特性以及与前后课时的连续性

确定好年级之间纵向的技能、语用、德育增长点之后,就要确定本年段横向大主题和单元教学规划,比如,就“人与环境”这个小学英语教学的大主题来说,以选择二年级的教学课案为例,我们首先根据年级的要求进行分解,写出一个大主题下每个单元的三维目标。

img23

接着,再以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把第一单元共分成三课时教学,我们又根据单元目标确定了每一个课时的课时目标。

img24

(续表)

img25

目标分解的操作依据既要体现每个课时的独特性,又要反映单元之间、课时之间的连续性。 如果“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这样的表述在不同年级、同一个主题下的每个单元、每个课时均可以适用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目标撰写不够具体准确。我们认为,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具体准确的表述,可以从学科德育所覆盖的心理、品格、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思考,根据教学主题、要求、学情等进行表述。目标具体准确了,教学就不容易发生偏差。

2.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涵——根据文本内涵进行有机整合

随着牛津教材、校本教材的调整与改写,词语量显著增加,而学校英语课时数基本不变。因此,教师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主题,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德育内涵的发掘,以及内容的统整,把教材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本和学生的学习内容,体现学科教育教学中智育和德育的“有机整合”,以实现教学中的“减负增效”。

2011年10月,我校一位英语教师参加上海市民办学校教师教学评比决赛,组织方指定进入决赛的六位教师采用同一个关于“游泳”的语篇,借班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角逐一个一等奖。

教研组研讨中,我们首先从学科德育认识的“宽度”进行思考,认为仅仅以“游泳”为本课的学习话题,不会游泳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就不愿意积极参与,甚至可能拒绝参与。再次研究教学内容发现,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另一个大主题“场所与行为”,把教材规定的核心语言知识、游泳故事和学生的语言操练、语言应用、语境联系起来,把相对狭隘的“游泳”话题升华为“水上运动”。这样,全体学生就可以根据各自体验过的、和水有关的经历,人人有话说,人人愿意说。

最后我们再从学科德育认识的“高度”进行第三次研究,提炼出了运动的德育内涵:for fun, for health, for safety, for glory (为兴趣、为健康、为安全、为荣誉)。结合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学习方式的练习,学生积累了语言知识。提升了语用能力,还从游泳带来的愉悦体验开始,逐渐认识到规律的运动形成健康体魄,随后根据故事发展体会到游泳是一门生存技能。教学结束之前,学生又观看不同人群进行水上活动的图片,了解到水上运动不仅是为了快乐、健康与生存,还能表达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以及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与责任,从而再一次升华主题,触动感悟,激发情感。

img26

教学呈现让这位职初教师获得教学评比的一等奖。其中,从学科德育认识的角度,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这是我们对教学实践的共识。没有对学科德育的实践研究,教师们对教学的把握就不可能有如此认识;没有数年来从学科德育角度持续进行教学的实践研究,也不可能厚积薄发,在一堂课上集中体现教师们学科德育实践和研究的“功力”。

3.在过程实施中,体验德育认同——教师“有意”,学生“无痕”

在理解课程的基础上,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我们逐渐认识到对学科德育的教学处理要“适度”,不能“过度”。学科德育的最终追求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规律:Tell me, I willforget; show me ,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三年级的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知事物的两面性,可能吗?可行吗?

以下是我校一位英语教师参加四年一度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获一等奖的课例。

教学分为导入、学习、语用三个环节进行。

导入环节,通过声音,图像,动态画面和想象让学生如临其境,复习关于喜悦、悲伤、愤怒、疲劳、无聊等单词并感受不同情绪。

学习环节,根据新授语言“When I feel scared, I ...”的学习、故事文本的分段和阅读技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处理分为四段:

a. 故事第一段, 导入新授语言,在模仿朗读时培养良好语音语调并巩固语言;理解语意,知道小熊感到害怕时,会躲进被子、扑进妈妈怀里、大声哭泣等,唤起学生对此类消极情绪的共鸣。

b. 故事第二段,操练新授语言,首先学生使用新授句型,说说自己害怕时怎么做,以语言替换式练习回顾自己的真实情感经历;然后老师采用自己准备、小组交流、班级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进行辅助,说说自己感到愤怒、疲劳、无聊、悲伤时,会做什么,扩大语言意义性操练的量和密度;教师采用认可、鼓励等指导、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正常的释放,学会接纳。

c. 故事第三段,学生独立阅读,通过问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了解害怕能带来安全感,“因为害怕,我会远离危险”,感知消极情绪带来的积极作用。

d. 故事第四段,集体阅读,寻找造成小熊害怕的原因,感受其实事物并不可怕,体验的是“为了不再害怕,要发现造成害怕的原因”。

语用环节,学生用即时贴写下自己处于不同情绪时的表现,并按不同情绪分类贴出,然后阅读他人表述,并记录自己欣赏的三种行为表现。

这个案例反映了教师教学处理的“有意”,学生学习体验的“无痕”。“有意”指的是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识和德育隐性因素的提炼是有意识的;教师同样有意识希望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无痕”的德育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语用为导向,知识、学法、内涵和情感态度为一体的整体教学,使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实现学科德育的“有意无痕”。

4.在学习评价中,关注德育影响——采用多元评价进行有效检验

学科德育的评价不同于学科知识的评价,它虽无形但影响巨大。通过课堂、学校、社会实践以及观察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和行为表现,可以检验学科德育的有效性。生生互评,体验关爱、激励、互助、欣赏;家长评价,关注学生情绪、学业和生活体验,传递道德影响和情感关怀;社会评价,丰富经历和经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我们将学科德育的评价纳入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将无形化为有形,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多元评价,包括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

三、实践研究成果

1.改变对学科德育的认识——贯穿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条主线

学科德育和课程价值共同关注“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所以,学科德育是学科教育中如何发现、呈现本身固有的、隐性或显性的德育功能,并在自然、整体、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体验的过程。

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我们明白:学科德育不是“一个点”,零敲碎打、心血来潮地为了某一次教学展评而去凸显、提炼学科德育的内涵,并不能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学科德育应该成为贯穿学科课程实施的一条主线,必须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整体实施中得以体现。

2.厘清英语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的关系——“育智”、“育德”并进,实现“育人”

英语课程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语言素养,符合多元化社会的长远发展需求。学科育人价值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不能“去学科学习特征”。因此,英语学科德育必然呈现英语学科的特征,是 “育智”和“育德”的共同推进,以学科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实现“育人”。

3.明确学科德育的目标定位——遵循规律,分级发展,培养自信和行为习惯

英语课程既有各学科共有的德育因素,也蕴含学科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次英语学科德育实践研究,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关键词进行了整理、分析和提炼,确定了我校英语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在学科学习中培养自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我校英语人才培养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求。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目标和功能意念列表,同时借鉴我校PYP项目的观念,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特点,我们就三类英语课程教材的各年级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出一至五年级每年级两个,共计十个学科德育的递进发展关注点。

img27

四、实践研究的功效

本次实践研究,我们不但得出了实践研究的成果,也在课程认识、学生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获益良多。

1.深化课程认识——系统化、整体性实施

学科德育关注英语课程内涵的深化和挖掘,其功能是在英语课程整体、系统化的实施中体现出来。当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够从上下年级、前后课时之间关联的角度对每一堂课进行三维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学科的育人价值就能从每一堂课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并贯穿于小学阶段的整体课程实施过程中。

2. 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体验、长期发展

学习英语旨在提高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思维方式、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六大学科素养。我校的办学目标是: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有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实践研究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体验,满足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

3.提升师资素养——激活内驱、突破瓶颈

我校境内部英语教师情况如下:

img28

学科教研中,需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激活教师的成长内驱力。学科德育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发现了教学认识、教学实施的提升空间,通过改变观念逐渐调整了教学行为,使教师自身以及教研团队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学素养和研究素养都得到明显提高。

我们对学科德育的实践研究,是顺应课程改革和学科德育发展的大潮而涌现出的一朵浪花。随着学科德育的推进和深化,作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将通过“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谋求在传承中突破和在行动中发展,在英语学科德育探索、实践与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攀登、前行。

(作者单位: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