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蒙娜丽莎步下楼梯》:流淌的名画盛宴

电影《蒙娜丽莎步下楼梯》:流淌的名画盛宴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纽约时报》的史蒂文·霍尔登将《蒙娜丽莎步下楼梯》称之为“短短七分钟,高度概括现代艺术史的绝佳力作”。内容介绍《蒙娜丽莎步下楼梯》并不拘泥于叙事,而是将绘画与电影紧密结合,片中将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三十几位大师的作品通过巧妙的动画手法用渐变的方式拼贴在一起,在短短7分钟内呈现出西方现代艺术100年的历史。

蒙娜丽莎步下楼梯》:流淌的名画盛宴

img154

英文名:Mona Lisa Descending a Staircase

中文名:蒙娜丽莎步下楼梯

导 演:琼·格雷兹(Joan C. Gratz)

音 乐:杰米·哈格蒂(Jamie Haggerty)

片 长:7分钟

年 份:1992年

国 家:美国

荣 誉:1993年第6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关于导演

导演琼·格雷兹拥有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美术学学位和俄勒冈州立大学建筑学学位,是黏土动画技术的发明者,是大师级导演、画家与动画师。

琼·格雷兹大概花了10年的时间进行《蒙娜丽莎步下楼梯》的创作,为了制作此片,琼·格雷兹还开发了一项新的绘画技巧,直接在摄影机下利用颜料进行创作,以彩色黏土进行绘画并逐格记录画面的变化,将绘画与电影紧密结合。她在介绍这部影片的技术时曾说到:

img155

这种技术就是直接在镜头前绘画,绘画完毕后拍摄一个画面,然后重新根据上一张进行绘画,再拍摄,使影像流实现自然的衔接。主要原料是用孩子们玩的黏土和上一种叫矿物油的东西,这种基本的粘土加热后混合到一块儿就可以产生更多的颜色。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手指一点一滴地进行一些添加、混合,或者是削减粘土,很乏力,但是可以发挥粘土的作用,比如说颜色深度等等。创作到最后你会发现只剩下一张画,这时整个过程已经被录制成完整的影片。

这种技术的缺点是你没有办法返回去做一些修改,直到整个影片被制作完整之后,才能看到整个过程。当你看到已经被制作完成的影片后,那一刻既感到不可思议,又有点儿失落;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制作,出来这么短的片子。刚才大家看到的这部短片《蒙娜丽莎步下楼梯》主要是通过一些肖像动画探究20世纪艺术发展的历程,这些肖像尽可能地被复原,我用这种影像的过渡来表现艺术的发展,还有情绪的一些变化……[1]

纽约时报》的史蒂文·霍尔登(Steven Holden)将《蒙娜丽莎步下楼梯》称之为“短短七分钟,高度概括现代艺术史的绝佳力作”。

琼·格雷兹的商业作品和其他个人影片也同样为她带来诸多荣誉,1992年,琼为彼得·加百利的影片《淘金》(Digging in the Dirt)制作动画部分,该片获得格莱美最佳音乐录影短片奖。在1996年洛杉矶动画电影庆典上,她独立制作的电影《贵妇的盛宴》(The Dowagers Feast)荣获最佳实验电影奖;1994年的可口可乐广告《心动地带》(Heartland),夺得美国克里奥(Clio)国际广告奖;她为Knorrs(克诺斯)公司制作的广告《食谱调料》(Recipe Sauces)荣获戛纳国际广告节铜狮奖。她经常受邀就其作品发表演讲,并在国际动画节上出任评委。

内容介绍

《蒙娜丽莎步下楼梯》并不拘泥于叙事,而是将绘画与电影紧密结合,片中将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三十几位大师的作品通过巧妙的动画手法用渐变的方式拼贴在一起,在短短7分钟内呈现出西方现代艺术100年的历史。影片中出现70多幅世界名画,被一一排列,呈现了艺术的发展过程。特别重要的作品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后期印象画派:梵高《星空》、《佩兴斯·埃斯克利耶肖像》(《普罗旺斯的牧羊人》);高更《自画像》

表现主义:爱德华·蒙克《青春期》、《呐喊》;基希纳《兵士》

野兽派:马蒂斯《马蒂斯夫人像》(《有绿条的肖像》)

立体主义:巴勃罗·毕加索《斯坦因画像》

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结合:巴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

立体主义分解:马克·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

达达主义:马塞尔·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超现实主义:巴勃罗·毕加索《坐在扶手椅里面的女人》;雷尼·马格里特《集体发明物》、《蹂躏》

巴洛克绘画: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

现代主义:弗朗西斯·培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肖像》

波普艺术: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双联画》;罗森奎斯特《总统选举》等等。

img156

在整部7分钟左右的短片中,为大众所熟悉的“蒙娜丽莎”这一形象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在1503年时绘制的《蒙娜丽莎》,一次则是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杜尚用铅笔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复制品上加胡须,使达·芬奇笔下那征服了几个世纪人心的蒙娜丽莎的“永恒的微笑”消失殆尽,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这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将短片分为了两个部分,以一战后的达达主义的诞生作为分割点,蔑视传统、无视约束的品性,把反艺术推向了极致。在短片的后半部分,我们能够看到画面变得更加丰富,画家的创作变得更加大胆,出现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超级写实主义等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精彩场景分析:寓意深刻的并置

img157

在短片2分半钟时出现了毕加索的名画《坐在扶手椅里面的女人》,在这个“女人”眨眼之后,挂在墙上的画中出现了另外一幅毕加索在1937年时创作的名画《格尔尼卡》,但在这里只展现了名画的局部,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一匹老马,一名大声求救的儿童。前者是毕加索遇到情人玛丽·德瑞丝后,附有爱意的作品;后者是德国法西斯入侵后,毕加索反对侵略战争,充满憎恨的作品。在一幅画上将两幅出自同一画家不同心境的作品放置在一起,在反应画家杰出功绩的同时,也对绘画史和现代史的结合作了一定的反映和探讨。

转场分析

整部短片的转场相对单一,大量采用无技巧转场中的同景别转场和相似体转场,利用名画与名画之间特点的相似性完成转场,当变化完成,出现完整的名画时短暂停顿。

同景别转场

img158

这一技巧在短片的前半部分表现得非常突出,在短片开头用特写镜头,将《佩兴斯·埃斯克利耶肖像》(《普罗旺斯的牧羊人》),《梵高自画像》,高更的两幅《自画像》的变化衔接得相当自然;此种手法也被用于《马蒂斯夫人像》(《有绿条的肖像》)到马蒂斯的《自画像》这组肖像画(见右图);蒙克的表现主义名画《青春期》和《呐喊》都为中景;基希纳《兵士》后的五幅名画和毕加索的几幅《自画像》都是特写。

相似体转场

img159

这一手法在短片中主要分为两种,颜色的相似体转场和形态的相似体转场。如:梵高的《星空》(局部)主要的色调为黄色和蓝色,《佩兴斯·埃斯克利耶肖像》(《普罗旺斯的牧羊人》)的主要色调也是黄色和蓝色,两者的转场相当柔和。(见上图)

从雷尼·马格里特的名画《眼睛》中变化的形态,到另外两幅《集体发明物》、《蹂躏》,导演利用了名画的部分形态的相似性进行转场, 如:《眼睛》中眼睛里的形态呈扁平状,《集体发明物》中头是鱼,下身为人的总体形状也呈扁平状;同时鱼的鳍和《蹂躏》中的头发类似,而人的身体则和《蹂躏》中人脸的形态类似,此种精细的变化体现了导演的独具匠心。(见右图)

img160

弗朗西斯·培根1953年创作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和委拉斯贵支成名作、1650年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虽然是不同世纪的作品,转场时则同样抓住了画面内容中形态的相似性,《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是借用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并加以变形的作品(见左图)。培根就这幅名画画了多幅变体性创作,故意让教皇英诺森十世显得滑稽可笑,并且色彩方面也不相同,培根去除了鲜艳的色彩,画作充满了歇斯底里的攻击性,属于同一人物的“变体”,转场更加自然。

img161

淡入淡出的技巧转场

第一次《呐喊》后镜头推进,由呐喊的头像变成名画《马蒂斯夫人像》(《有绿条的肖像》),到马蒂斯的《自画像》四幅头像画后淡出,淡入后的画重新回到半身像。第二次在《毕加索蓝色自画像》之前,第三次在《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之前。

特写转场

将名画的局部突出,稍作变形后形成了另外一幅名画。如:将《带胡子的蒙娜丽莎》这幅画放大至整幅画面只剩眼睛,组成了名画《眼睛》。

文化分析:后现代语境下的名画盛宴

《蒙娜丽莎步下楼梯》向观众展现了西方艺术发展100年的过程,导演通过边绘制边拍摄的方式完成整部短片,表现方式随心所欲,从一幅画到另一幅画的变化并没有规则可寻,这与美国后现代艺术的流行有密切联系。

img162

后现代艺术源于对现代艺术的反叛,美国越战失败后,人们反战情绪增长,工业带给人们的副作用,科学技术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的同时,人们意识到物质生活无法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渴望解除干预和束缚;“多元”变成后现代艺术的核心观念,不再用统一的标准判断优劣。与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艺术关注形式而形式,赋予形式以独立价值和功能不同,后现代艺术体现了极大的包容,可以接受任何形式、任何文化的艺术。短片中对名画的重新解构、重组、分析,有时只是显示局部,有时又对名画进行恶搞,单纯的形式美毫无意义,关键是要传达信息。

1980年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后现代艺术风起云涌,成为世界性的艺术潮流。特点表现在“不求纯粹,善待传统,非个人化,多种标准”,只要能传达特定信息,就无所不用。

首先是本片注重形式,表达过程。后现代致力于形式的利用,回到“架上艺术”,回到绘画和雕塑的原有范畴中来。所以全片的立足点在于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对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续,利用过去以更新自我,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旧符号产生了新的意义。整部短片大致按照艺术发展的脉络,错落而并非随意地罗列了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系列作品,探索了20世纪艺术发展的历程。导演用一系列艺术作品的连续变化作为衔接,硬生生地为作品与作品之间架起桥梁,抛却艺术家之间的分别,就艺术作品本身的演化进行了全新的解构和表现。

img163

后现代艺术的创作取向及方法多是运用形式的重复和拼接,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强化或弱化,然后把过程的呈现与经历在艺术创作中凸显出来。这部动画正是后现代主义这一大特征的典型写照。琼在艺术作品之间不断地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绘画过程加入变化,使一幅幅的静态艺术作品仿佛具有了生命。画布上的色彩和线条不断地进行着排列和组合,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被一步步地记录了下来,通过动画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在了大众面前。撇开动画中呈现的艺术作品不谈,动画导演不遗余力地呈现着一幅幅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其本身就是后现代艺术最好的写照。

img164

其次是多样融合,重释经典。法国当代画家雷蒙·饶可让在1979年写道:“我确信,从印象派发轫的艺术革命的时代现在真的结束了。持续不断的破坏和怀疑,沸沸扬扬的运动,一言以蔽之,日日常新的艺术景观完结了。在我看来,在所有这些连续不断的动荡之后,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我认为,今天,创作应该互相融合、朝着一切可能的融合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片几乎未经开发的广阔领域。独创性寓于变化之中,也同样寓于融合之中,每一种独特的个性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融合来。”

正如饶可让所说的,后现代艺术的融合性和多元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琼将绘画与电影紧密结合,创作出流畅、具有启发性的影像流;为了这部短片,琼还开发了黏土技术,将世界名画中的肖像赋予表情;充分表现了后现代艺术中“不求纯粹”的艺术特点,表现形式不再单一,多种表现形式相互融合,绘画超越平面限制,展现方式不单单是绘画,动画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已经与其他门类艺术难分难解。整部动画并非像现代艺术那样“追求原创”,短片中的名画都是20世纪大师的杰作,而非导演自己的创作,但是这并不妨碍琼对于大师作品的重新认识和再创作。琼对于这些大师作品的再现并非是希望还原这些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恰恰相反的是,这些作品对于琼的动画来说仅仅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更多地是体现着一种符号的价值。这也恰好反映了后现代艺术的另一大特征,突出概念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正在得到追捧,重要的不是创造,而是发现。

最后,本片可视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女性艺术的杰作。虽然后现代艺术是以现代主义的反叛者的面目出现的,但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产儿,在它体内仍然保留了现代主义的部分基因。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现代艺术粗暴的偏激,就没有后现代艺术温和的折中。没有现代艺术的日新月异、千变万化,就没有后现代艺术的异彩纷呈、多元共存。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后现代主义所遵循的发展路线也就是现代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img165

所以,整部动画片对于作品的选择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作者站在后现代艺术的立场上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继承。动画中大量现代主义时期的画作在琼的笔下显得并非不可捉摸和扭曲乖张,反而变成了绘画演进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画作中无论是线条的灵动还是色彩的渐变,都为一幅幅深奥晦涩的作品添上了亲和的力量,可爱的动画表演加上轻松欢快的音乐效果,绘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另一个方面得到了相当的提升。

在后现代艺术“多元化”的影响下,艺术地球村概念也渐渐成为了主流,艺术体系不再被制度化,不再是父权社会的所为。人们不但承认着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艺术的价值,而且对于女性艺术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并逐渐受到了认可和欢迎。自从1969年女性议题被提出后,女性艺术作品便开始浮出水面。在此,琼·格雷兹作为成功的实验动画短片女导演,起了很好的先锋作用。2007年的奥斯卡同时有两位女导演的作品被提名最佳动画短片——《丹麦诗人》的导演特里尔·柯弗(Torill Kove)与《彼得与狼》的导演苏西·泰普里顿(Suzie Templeton)——更是为此作了有力的注脚。

导演用蒙娜丽莎的微笑开头,又用蒙娜丽莎的微笑结尾,在首尾呼应的情境下走完了人类艺术史的100年。琼借用《下楼梯的裸女》的名字着力点明了动画的主题:静态绘画的演变过程,又借用蒙娜丽莎的古典微笑向人们阐释了艺术本身的魅力和后现代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甘圆圆)

【注释】

[1]摘自山西省第三届动漫艺术节动漫创意产业高层论坛(实录)论坛(三)中琼·格雷兹的演讲词。http://www.sxwh.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34&Classid=142(经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