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上海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及保育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于上海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及保育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的学前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上海教育闻达于国际社会的“名片”之一。为此,我们在市教委、市托幼协会、教科院、华师大、上师大、行健职业学院以及部分区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上海市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情况及保育人员队伍现状的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历史上,上海的学前教育新师资主要来自上海的三所幼儿师范院校。这支队伍中,72%的保育员和86%的营养员年龄已在40岁以上,22%的保育员和35%的营养员已超过退休年龄。

关于上海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及保育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调研的缘起

上海的学前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上海教育闻达于国际社会的“名片”之一。随着上海市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随着新一轮户籍人口出生高峰期的到来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的不断增长,上海市现有的学前教育能力、质量和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学前教育需求之间出现了比较尖锐的矛盾。自2006年起至2008年,上海市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保教质量等积极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的矛盾。然而上海学前教育要真正做到与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相呼应,与上海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学前教育需求相匹配,仍然面临巨大的、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师资队伍规模的扩展、高质量新师资的补充以及保育人员队伍的稳定与提高是诸多挑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此,我们在市教委、市托幼协会、教科院、华师大、上师大、行健职业学院以及部分区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上海市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情况及保育人员队伍现状的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二、上海学前新师资培养及保育人员队伍的现状

(一)上海学前新师资培养的现状

历史上,上海的学前教育新师资主要来自上海的三所幼儿师范院校。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幼儿师范院校相继被撤销建制,其中两所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目前,上海培养学前新师资的机构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此外上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等院校也有一定的培养能力。

img39

续 表

img40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成立于1997年,由原华东师大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心理系特殊教育专业、原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南林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目前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为80人/年,学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30—40人/届,学前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8—10人/届,主要培养托幼机构教师、幼儿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学科师资、学前教育行政工作者、新闻出版部门教育类编辑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儿童工作者等。儿童综合艺术教育专业方向本科40人/年,主要培养从事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2003年起学院开设学前教育高职培养,每届招生200—300人,以适应上海市学前师资紧缺的培养要求。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该校本没有学前教育专业,成立教育学院后在儿童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上逐步集聚学前教育的教师与课程,自2003年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每年30人,自2006年起每届招收60—70人。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幼儿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幼儿园教学与管理、卫生保健、社区幼儿教育和其他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保健人才。该专业设两个方向,幼儿教育方向和幼儿心理与卫生保健方向,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业后,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分别进入两个专业方向的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这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校,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天华教育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也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自2005年立校以来,每年招收约100名本科学生,目前尚无毕业生。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这是一所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政府主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制三年,开设有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幼儿保健)专业。自2002年起招收学前专业学生,至2008年已累计招收2 501名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接受郊区县的委托定向培养,毕业生也主要进入郊区县的各类幼儿园任教。

我们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的信息汇总了以上四校2006—2009年在上海的招生计划,列表如下:

(单位:人)

img41

四年中四校总计培养学前教师3 664人(平均每年916人)。其中本科层次的学前教师为944人,占总数的25.76%;幼儿保健专业100人,约占总数的2.73%。两所师范大学培养人数为1 506人,约占总数的41.1%;其中培养的本科层次学前教师仅为506人,仅占总数的13.8%。

此外,上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自2006年始,与上海市新陆职业学校联手,整建制接受委托开设了幼教管理专业的全日制两年制专科,至2008年累计招收了137人。自2009年起,根据教育部规定,继续教育学院不再招收全日制大专学生。

(二)上海学前保育人员队伍的现状

1987年3月9日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与1996年3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都规定:“幼儿园按照编制标准设园长、副园长、教师、保育员、医务人员、事务人员、炊事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十多年后的今天,根据上海市托幼协会2007年的一项调查,了解到的目前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中的保育员、营养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下:

1.目前上海市幼儿园保育员的配备量为平均每班0.84人,仅达到原劳动人事部、原国家教委(劳人编[1987]32号)“全日制幼儿园平均每班配0.8—1人保育员”规定的下限。

2.在这支队伍中,约有18%的保育员、25%的营养员具有幼儿园的正式编制,高达49%的保育员和39%的营养员来自失业协保人员,24%的保育员和30%的营养员属于退休聘用人员,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这支队伍中,72%的保育员和86%的营养员年龄已在40岁以上,22%的保育员和35%的营养员已超过退休年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现有的保育员和营养员队伍绝大部分没有按照国家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来配置,而且队伍严重老化。

3.这支队伍所拥有的职业技术等级情况也很不理想,其中拥有高级(三级)技术等级的保育员只占4%,营养员只占8%;拥有初级(五级)技术等级的保育员有55%,营养员有34%;而没有技术等级的保育员、营养员分别占到了18%和28%。他们中间分别有78%和68%接受了市和区有关部门的正规职前培训。

4.在保育员、营养员的工资待遇中,有无编制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在编人员的税后工资可以达到2 500元左右/月;而无编制的下岗、协保和其他社会人员,每月工资在1 000元以下的要占65%(保育员)和53%(营养员),每月工资在1 000—1 200元的占25%(保育员)和26%(营养员),而每月工资在1 200元以上的仅占3%;而且分别有25%(保育员)和29%(营养员)的人,幼儿园没有为他们缴纳任何社会保险基金。

img42

三、问题与矛盾

(一)学前新师资培养的五大矛盾

1.数量矛盾

根据市教委发展规划处的资料表明,上海市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目前已开始进入新一轮人口出生小高峰期(“80后”独生子女正值婚育年龄,育龄妇女数量形成一个小高峰)。同时,近些年非沪籍人口的大量导入,也带来非沪籍出生幼儿人数的上升。两股出生人口高峰的交汇,对本市学前教育的服务能力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数据也表明: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人数为12.39万人,2007年已达到16.66万人,而且将继续增长,至2009年将达到17.60万人。四年间出生人口将增长42.05%,平均每年增加10.5%的新生人口。根据上述出生人口预测,以及目前本市非沪籍儿童入园情况(60%入园)进行推算,到2009年本市幼儿园将出现在园幼儿的高峰,并将维持数年,2012年本市在园幼儿数将达到45万左右。

如果按照幼儿园15∶1的生师比要求预测,上海2010年起需年新增专任教师2 500人左右(尚未考虑自然减员因素)。与上海现有的学前新师资培养规模(944人/年)之间将形成巨大的落差。

2008—2012年本市幼儿园专任教师需求预测    (单位:人)

img43

事实上,近几年学前师资的供需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各区县在招不到学前专业新师资的情况下,只能面向社会招聘非师范、非学前专业的大学生,补充到学前教师队伍之中。如奉贤区在2005—2009年的五年中,除委托上海行健学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27人以外,还补充了419名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以缓解学前教育保教人员的紧缺。但这种专业倒挂的状况如继续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学前师资队伍的质量。

2.学历层次矛盾

从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渴求及上海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定位要求来看,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的高学历教师尤为短缺。从各区县报送的规划需求统计,70%以上的新增幼儿教师要求达到本科学历。其中,要求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占需求总量的53%,师范类学生中要求为幼儿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占34%。这与上海现有的学前新师资培养层次(本科学历毕业生占总数的25.76%,其中两所师大培养的本科学历人数仅占总数的13.8%)之间也有着巨大的落差。

那么在本科培养不足的情况下,专科培养是否可以呢?虽然专科学历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合格学历,但我们认为仅看学历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生源的质量因素。根据历史和国际的经验,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文化层次应在同龄人群中处于中等偏上为宜,即应该基本在“二本”录取段内选取生源。由于上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目前进入专科学历层次就读的生源处于同龄人群的中下层次,与过去的幼专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从四所院校实际招收的生源情况看:华东师大是全国重点院校,学前教育培养能力很强,但能够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多。上师大是上海市的师范院校,属二本录取院校,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较多,有比较理想的招生生源,但培养能力有限,招生量很小。而天华学院和行健学院都是民办独立学院或高职院校,能招到的生源都是较低层次的。以行健学院2008年招收的学生为例,“3+X”文科最高330分,最低280分;理科最高324分,最低279分。作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来说,文化层次显然太低。

3.培养质量矛盾

在被走访的三所学校中,我们感受到学校共同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教学,通过建设课程、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增加实习环节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培养质量。但是学校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华东师大无疑是最具培养能力、教育质量最好的学校,但可惜的是培养规模相对过小(上海招生平均55人/年)、培养层次相对过低(大量培养的是专科层次),而区县宁可选用非专业的本科生也不愿选用专业的专科生,所以毕业生面临难就业的窘境。行健职业学院主观非常努力,进步很快,但毕竟是新建高职院校、新建专业,没有学术积累,生源层次过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400—500人的培养规模真是难为他们,再提教育质量实在是苛求了。虽然行健学院因定向委托培养而保证了较好的就业率,但也已经面临部分区县拒绝接受专科毕业生为新师资的挑战,就业前景并非一片光明。如果用一幅对联来总结,那就是:有能力的少作为,能力小的大手笔,横批“错位发展”。

4.峰谷矛盾

上海的基础教育历来会面对这样的困境:生源高峰期,入园入学都会成为难题,提供充足的学位要求带来了各类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的紧缺,而一旦进入生源低谷期,如何消化过剩资源又会成为难题。生源高峰期,为解燃眉之急,各级政府都会想方设法,包括大量吸收非专业的人员经短期培训进入教师队伍。据调查,2005—2007年三年间进入学前教育的新师资中,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已占52.43%,超过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数。而这些高峰期经短期培训后进入的非专业教师会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巨大包袱,对他们的职后基础培训不仅侵占了大量的教育投入,也使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与效益难以提高。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也并非“好事”,如果把职前正规培养比作“主食”,职后培训比作“辅食、补充点心”的话,那么,我们就应知道不吃主食,仅靠点心是不能健康成长的。

上述困境我们已经过了多轮,现在是到了正视问题,系统规划、努力解决的时候了,首先应该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融通培养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5.城乡均衡发展矛盾

如果我们从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角度看,就可以发现,在新师资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极大的城乡不均衡。据调查,2005—2007年三年间进入学前教育的新师资中,郊区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新教师比例远高于市中心区域,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金山区(87%),其次为宝山区(73%)。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新师资从毕业学校分析可见,毕业于华东师大的新教师比例较高的是市中心城区静安区(46%),而崇明县比例为零(0%)。相反,行健学院毕业的新教师则较多地去向远郊,如崇明县达到了57%,而中心城区最高的徐汇区是8%,平均为3.2%。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由于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未来上海学前教育水平的城乡均衡发展必然会遭遇困难。

(二)保育员、营养员队伍建设的突出困难

虽然学前教师队伍矛盾不小,而学前保育员、营养员和保健员“三大员”队伍的建设更是上海学前教育的软肋,难以落实国家规定的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尽管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保育员的培训工作,全市目前有32家职业培训机构(绝大多数为民办机构)对保育员进行培训,近三年(2006—2008年),共有13 000人接受了培训,但由于政策与体制问题,当前学前保育员、营养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突出困难:

1.数量不足、年龄老化

根据前述的数据,如果上海幼儿园保育员的配置标准达到每班一保,保育员缺口为16%,约1/6。按说,保育员的入门门槛并不高,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经过短期培训取得职业技术等级资格即可应聘保育员,但不少幼儿园没有足额聘用保育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费问题。由于上海市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不再把后勤人员列入事业编制,因此各区县并不承认幼儿园保育人员、营养员属专业技术岗位,而把他们纳入后勤人员,在核拨幼儿园经费时也不把保育员、营养员的聘任费用纳入人员编制经费,而是归入学生公用经费的计算,本市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从20世纪80年代的60元/年至今未作改变,与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相差甚远,从而出现了一部分幼儿园由于经费不足而少聘或低聘保育员、营养员的现象,造成了学前保育员、营养员队伍普遍数量不足、年龄老化。

2.素质不高、骨干缺乏

前述调查已表明,本市的保育员、营养员队伍中没有技术等级的分别占到了18%、28%,拥有初级技术等级的分别在55%、34%,拥有三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者仅分别为4%、8%,且大多为年老体弱、失业协保人员。早在1996年,上海托幼工作的“九五”规划就把提高保育队伍素质的要求列入其中,要求到2000年所有保育员、营养员必须具有初级以上技术等级,其中30%达到中级,10%达到高级,然而到2009年的今天,由于保障机制缺失,队伍的现状与上海托幼工作“九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仍然有着不小的距离。

3.待遇低下、职责难符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员的主要职责如下:(1)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2)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3)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4)妥善保管幼儿衣物和本班的设备、用具。可是前述调查告诉我们,这支队伍的待遇实在不高,而且没有保障,因此造成了大部分区县保教队伍难稳定,保教人员素质难保证的困境。统计资料告诉我们,保育员和营养员中工龄在五年以下的要分别占64%和53%,这说明有半数以上的幼儿园保育员和营养员处于“职初”状态,与其应承担的职责要求很不相称。

4.属性不清,政策不明

2007年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幼儿园设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学科实验、图书资料、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具有教学辅助工作职责的专业技术岗位;幼儿园教师岗位占幼儿园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8%。同时,教育部对88%教师岗位的解释为,保育员作为专业技术岗位的组成部分,今后发展方向为助理教师,88%的教师岗位就是包含了保育员转化为助理教师这一因素。据此,上海教育部门也提出了希望幼儿园每班配置2教(教师)1保(保育员)的要求,但始终没有成为正式发布的政策。

四、讨论与我们的建议

由于学前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关注和重视,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与潮流。上海学前教育作为中国的教育名片之一,作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之一,作为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必须要实现优质发展,而实现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必须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保教队伍。为此,根据上述情况调查与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的讨论意见与建议:

(一)学前教育教师培养院校要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形成适当的培养规模与结构

根据上海市教委的预测,到2012年上海需要学前教育教师总量约为30 147人(不包含自然减员因素,非沪籍适龄儿童按照60%入园测算)。如果假设所需要教师量已到位,按每名教师工作年限30年计算,那么根据自然减员的稳定补充,每年约需新增教师1 000名。即不考虑高峰因素,正常的上海学前教育教师培养规模至少在每年1 000名,才能满足需求。

根据上海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学前教育师资中本科以上学历者要达到35%,那么新增本科学历教师则需要达到70%。根据这一要求,上海现有的四所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院校必须调整培养规模的比例:

img44

上表的两种比例状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比例,但关键是两所师范大学必须承担60%左右的本科学历新师资培养任务。为此我们建议:

1.把现有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作为二级独立学院,扩大学前教育的培养规模和层次

对于华东师大来说,培养能力并不成问题,关键是本科生指标的问题、生源的问题,以及财政保障的问题。因此是否可以把现有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作为二级独立学院,接受华东师大(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双重领导,即在完成教育部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任务外,根据上海市学前教育的需求培养师资,这部分财政投入由上海市政府承担。在学前教育开设一本专业(培养学前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者及少量幼托机构教师)的同时开设学前教育的二本专业(培养幼托机构教师为主)以扩大生源面,同时停止大专层次的培养。

2.明确上海师大加强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任务,保证上海学前新师资的培养

对于上师大来说,作为上海市的地方师范院校,有责任承担上海新教师培养的任务,在不远的将来形成每年300人以上的培养规模,但是由于上师大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不厚,要承担一定规模的培养任务,必须要有特殊的措施,首先是市相关职能部门和校领导的充分重视与必要的政策支持,例如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地位,整合配置资源,调配培养力量,积极建构课程,加快建设实践基地……同时给予必要的财政投入和生源指标,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形成每年300—400人的培养规模是完全可能的。

3.继续支持天华学院和行健学院办好有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

天华学院是一所民办的二级学院,具有更大的市场灵活性,可以通过给它们一定的新师资培养份额,支持它们搞好搞活学前教育专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办出它们自己的特色来。至于行健学院可以继续支持它们办好有关的学前教育专业,但必须压缩招生规模,一方面可以保证培养质量,一方面也有利于它们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应对行健学院为全市培养人才的财政需求给予补偿,以积极鼓励行健学院开设更多的有关保健、保育、营养、育婴等学前领域的职技专业,以支持上海保育员、营养员、育婴员队伍的建设。

以上的布局与定位可以使上海的学前教育师资水准呈现一定的梯次分布,有利于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组成,同时也保证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高水平。

(二)市有关部门要做好人口预测和师资需求预测,科学安排师资培养的提前量,避免“临时抱佛脚”式的师资供应格局,彻底改变当前的师资培养被动局面

1.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做好人口变化预测,提供教育行政部门据此做好师资需求预测。上述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的布局设想是正常情况下的规划,但人口变化往往是动态的,尤其是非户籍的常住人口变化更大,因此市发改委、市人口计生委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人口变化预测,并加强信息沟通。由于师资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教育行政部门应据此作出有五年提前量的师资需求预测。

2.这些预测要及时与培养单位沟通信息,帮助院校把握招生规模与就业需求,以利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使高等院校培养的新师资更贴近一线学校的实际需求。

3.积极探索多途径学前新师资的培养模式,以应对当前入园高峰带来的短期师资供应不足的矛盾。由于当前应对入园高峰的新师资短期缺口较大,因此近期还必须多途径来解决新师资的培养问题,建议市教委应努力取得教育部的支持,积极探索非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中期转校、转专业的途径,实行“2+2”或“3+1”培养,以加快学前教育新师资的培养速度。同时根据需要继续做好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入职培训项目,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新师资补充的短期缺口。

(三)创新学前教育师资原有培养定位与模式,以0—8岁儿童为目标,加大加强培养对象的适应面和适应能力,逐步走上一条“低幼融通”、“医教结合”的师资培养之路,并为义务教育向下延伸做准备

在我国传统师范教育的模式下,专业设置及其名称都具有明显的职业取向,如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分别培养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并根据他们今后在小学或幼儿园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这样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突出了师范生的职业需求,可称之为以未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虽然定位明确,但也阻断了教师对儿童成长不同阶段的整体把握,阻断了不同学段间教师的流动。尤其是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段,很容易造成儿童的学习适应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影响儿童当前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如果可以尝试以8岁以下儿童为目标,把早期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来构建,那么既能解决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教育阶段性之间的矛盾,又能有效解决当生源峰谷起伏很大时所带来的学前段和小学低年段师资的余缺矛盾。

事实上,把0—8岁儿童的教育纳入早期教育系统已经是国际上的基本共识,虽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做法,但都很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本世纪以来在日本兴起的“儿童学”专业(英文译为Child Science)即是一门旨在将医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综合地探究和解决当今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学科。它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角度,从整体观察和研究现实社会中的儿童,使教育深化对儿童的理解,重新回归儿童。儿童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大多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涵盖了保育士、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认定心理士、社会福利主事、儿童指导员等任职资格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有关课程,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毕业后除了可以到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任教之外,也可以到与儿童生活、教育有关的社会福利机构、企事业部门任职。

为此我们建议:

1.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0—8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专业发展之路

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人民群众对低龄儿童得到优质教养的需求,以及上海的义务教育向下延伸的可能,上海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0—8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专业,为儿童的更好成长创设条件。

2.指定上海师大为主牵头探索,目标是逐步走出“医教结合”、“低幼融通”、适应性强的师资培养之路

这项探索任务可以交给上海师范大学来做,因为上师大的教育学院同时兼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而且上师大的小学教育专业有长期的积累,是教育部认定的特色专业,因此是最有条件探索儿童早期教育创新模式的学校,目标是逐步走出“医教结合”、“低幼融通”、适应性强的师资培养之路,也便于应对峰谷矛盾带来的教师资源紧缺。

(四)研究、出台必要的政策,支持、保障保育员、营养员、保健员队伍建设与稳定

1.重新认识保育内涵,专门研究对保育员、营养员队伍的属性与配置政策

随着对学前教育基本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对“幼儿生活即课程”的课程思想确立,对保育内涵的认识也在深化,即保育员、营养员不仅是关心、照顾幼儿生活的人,也是重要的教育者,属专业技术岗位,可称之为“生活老师”。因为在幼儿在园期间他们会与幼儿有频繁的交往,幼儿随时会向他们提出许多问题,他们的言行不仅决定着幼儿的健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在他们和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潜课程,这些潜课程是幼儿获得经验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他们不具备一定的教育素质,就无法承担这些任务,而使幼儿错过了许多重要的学习机会。这正是学前阶段从业人员不能等同于一般社会清洁工的基本原因。对这一问题必须取得共识。为此我们建议,有关决策部门必须专门了解学前的基本教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专题研究幼儿园从业人员的属性与配置政策问题。我们建议以1∶7.5的比例配备幼儿园教职员工,以有利于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2.把握时机,促进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结构的改善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带来了近期经济与就业的困难,这一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为教育带来了契机。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的学生愿意参加到学前的“三大员”(是对幼儿园保健员、保育员、营养员的简称,前面所提到的保育人员涵盖这三类人员)队伍之中。特别在郊区,由于近几年劳动力较为富裕,区教育系统后勤托管中心招聘到的保育员中已有年轻的大专毕业生。这是一个改善“三大员”组成结构的良机,应该把握机遇,有所作为。建议市人事部门进一步了解学前的情况和规律,以及城乡均衡发展的矛盾,鼓励城市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学前教育,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保障上海市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上海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均衡发展。

3.加强学前保健队伍建设,提高学前公共卫生品质

在“三大员”中,保健员对学前教育来说具有更特殊的要求。由于这支队伍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建设必须从来源抓起,即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保健专业,同时人事部门应建立公共卫生的职称系列或纳入教师系列,以鼓励青年人参与到学校的保健行列中去,从而提高学校(幼儿园)的公共卫生品质。

4.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有利学前教育发展

人事部门给予学前必要的保育人员编制,在培养骨干力量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建议各区县加大有关劳动人事中介机构的培育力度,鼓励他们加强保育人员及后备力量的培训与管理,增强劳动人事的代理、服务功能,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5.提高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加强学前从业人员的薪酬指导

相关部门要对学前教育的从业人员加强薪酬指导力度,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特殊价值与作用,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并把薪酬与专业职称、专业能力挂钩,逐步改善从业人员的结构与素质。

6.总结与推广部分区县的探索经验,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鉴于幼儿园保育人员队伍的现状,为了稳定保育人员队伍,部分区县已开始了有益的探索,黄浦区、静安区和奉贤区在区人事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下,开展了保育人员进编的尝试,即通过一定的程序,吸收一部分“三大员”中的优秀人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编制,使他们在“三大员”中发挥骨干作用。但是这种做法还未得到市人事政策的支持,处于“地下状态”,应该引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的保障。

对于保育员、营养员的聘用与管理,一些区县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如黄浦区、奉贤区、闵行区、徐汇区、卢湾区、南汇区、崇明县等,通过区劳动部门或区教育系统后勤托管中心面向社会统一招聘、统一培训、持证上岗,及劳动派遣方式,采用对幼儿园进行考核、管理中心依据考核结果统一支付聘用费用等方式,对保育员的用工制度开展了积极并富有成效的探索。在待遇方面也根据区县教育财政情况,使招聘人员的待遇有了改善。对幼儿园来说既减少了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也便于对这支队伍的管理,队伍逐步得以稳定。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应该得到总结与推广,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市政府参事:夏秀蓉、张鳌、刘光龙、叶澜、葛剑雄、彭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