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惊无险“软着陆”

有惊无险“软着陆”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软着陆”成为世界各国处理类似问题的典范。既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使整个经济进入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这就是“软着陆”。市场经济在中国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中国,则显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强大力量。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官员“以谨慎的乐观的态度相信,最糟的情况已经过去了”。
有惊无险“软着陆”_世纪末中国“探戈”:问题与对策

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宣布,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为0.8%,形成“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中国人捏了一把汗的国民经济“软着陆”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

曾经当过克林顿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施蒂格利茨说:“我看你们中国领导人才应当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软着陆”成为世界各国处理类似问题的典范。

飞机在高空降落时,要逐渐降低高度,并继续飞行一段后,才平稳地降落到陆地上。如果降得过快过急,则有可能使飞机一头撞向地面,机毁人亡。经济也是如此。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后,要逐渐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这就是“软着陆”。

按国际通行标准,物价上涨指数在3%左右,属可容忍的通货膨胀,4%—10%,属中度通货膨胀,超过10%则属于严重通货膨胀。而中国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怎样的状况呢?1993年是13%, 1994年是21.7%。

关键时刻,有铁腕人物之称的朱镕基受命出马,主持这次既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宏观调控,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面我们介绍过几次经济过热后的紧缩与整顿,虽然抑制过热的目的达到了,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经济的停滞。难道我们刚刚起步的市场经济建设,也要牺牲在这次人们的头脑发热与经济的扩张过热里?5年过去了,手持宏观调控板斧的朱镕基没有让我们失望,宏观调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首先,房地产投资膨胀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1993年,全国房地产投资比上一年增加了61%,宏观调控开始后,便迅速而又有节奏地下降:1994年是30%,1995年是17%,1996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是12%。

货币发行的闸门则慢慢关小。1992年货币发行总量为1158亿元,1993年为1530亿元,1994年为1424亿元,1995年为590亿元,1996年本想控制在800亿元,因为农业大丰收,需要增加收购资金,最后增加到917亿元。

全国人民最为关注的物价则是稳步下降。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1995年降到10%,1996年降到6.1%,1997年降到0.8%, 1998年则为-2.6%,成为1988年以来的最低点。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物价下降的同时,经济却没有急剧下降。这是与以往历次紧缩不同的地方。1992年是14.2%,1993年是13.4%,1994年是11.8%,1995年是11%,1996年是9.7%,1997年是8%,1998年是7.8%。

既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使整个经济进入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这就是“软着陆”。它不同于那种大起大落的“硬着陆”,通货膨胀抑制了,经济也停滞了。经济过热会导致资源的极度紧张、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结构的扭曲、经济效益的低下、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人民生活的不安定。经济停滞同样也会引起市场疲软、消费滑坡、企业破产、人民收入水平下降。在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训。但这次宏观调控,却使我们成功地避开了这个困扰中国许多年的怪圈。

中国人松了一口气!

市场经济在中国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中国,则显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强大力量。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官员“以谨慎的乐观的态度相信,最糟的情况已经过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