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

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升本以来,院党委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先后三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吸引高层次人才,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从2002年以来,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同时,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对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师资队伍的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

(一)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升本以来,院党委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先后三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吸引高层次人才,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从2002年以来,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到2008年底,我院现有专任教师525人。教授46名,副教授98人,讲师138人,助教170人,博士34名,硕士247名。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同时,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对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师资队伍的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们也要看到,我院目前的师资队伍状况与我院快速发展的态势还很不适应,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师资总量不足,学历职称偏低

全院现有专任教师525人,生师比为22.4∶1(评估要求为18∶1)。不同院系生师比相差很大,生命科学学院生师比为14.5∶1,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师比高达48.5∶1;全年实际在岗教师约470多人,数量不足,教师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2.青年教师比重大,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不合理

全院教师平均年龄36.5岁,讲师138人,助教170人,其中化工类专业30岁以下教师占70%。近3年新进教师中女教师偏多,占54.2%,在教师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青年教师婚育对教学安排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制约。

3.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不足

部分专业(主要是新上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如油气储运工程、给排水工程、石油工程、安全工程、会计学。师资队伍缺乏工程实践或其他专业技能锻炼,动手能力较差,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偏向于技术型的教师严重不足。此外还存在着局部性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问题。

4.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偏少,有些院系没有专业教授

博士、教授数量与学生的比例很低,艺术系具有高级职称的师资只有3名,占专任教师的6%,且无专业教授;体育系无教授;外语系无博士,双证硕士只有2名。

5.拔尖教师、教学名师、领军人物极度匮乏

在现有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中,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很少,在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也很少,不少新上专业甚至就没有学科带头人。

6.认真搞教学、搞科研的人偏少,学术意识不浓

部分新上专业教学主要靠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自己摸索;一些教师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不够,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科研看成本科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没有形成浓厚的科研意识,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则更无暇搞科研。

这些问题已经引发了一些后果,成为制约我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科学解决。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没有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本科教师队伍,大多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业务停留在专科阶段的水平。二是榆林原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我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发展中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三是升本后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加,连续6年招收青年教师,大部分没有经过必要的培养过程,一进院就上课,往往还要上几门课,有的还要带班。四是学院转型后,教师没有及时转型,赶不上专业调整的步伐,不少教师还没有从原来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五是学院的分配机制调整后,部分院系不愿新进教师。六是学院缺乏长期的科学的师资培养规划,在教师的进修、考研、做访问学者等方面的计划性不强,由于师资紧缺,师资外出培训受到很大限制。七是开放办学的程度还不够,没有充分吸纳更多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八是学院在吸收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没有针对特殊专业、特殊人才而出台新的特殊的政策。九是专业结构调整过快,师范和农牧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但由于就业困难导致规模收缩;能源化工人才为地方急需,相关学科发展前景好,但我们基础薄弱,没有师资储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制定人才工程计划,做好“双百工程”

计划在五年内使我院的教授、博士分别达到100名,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2.制定特殊政策,引进能源化工类学科高层次人才

根据我院整体转型的需要,在能源化工类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制定特殊政策,下大力气优化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专业布局。要拿出非凡的勇气,集合各方面的智慧,改进工作方法,用好待遇和感情两种资源,力争提出一个既有力度又有适度的方案,破解这个难题。

3.培养重点人才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紧缺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等领域的师资队伍,力争逐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4.采取灵活机制,引进一批双师型教师

当务之急的是人事处会同教务处和相关院系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下大力气聘请省内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来我院指导青年教师,并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聘请大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我院承担部分实践性课程教学工作。

5.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

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派教师到厂矿企业参加技术培训,大胆准确地使用青年教师。

6.研究并制定教师的转型工作

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应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一个分类指导方案,引导相关教师进入科研机构,进入其他相关专业,转入管理岗位,稳步推进生源萎缩专业的师资转型。

7.加强教师的日常教育和管理

各院系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履行教师规范,掌握教学规律,改善教学效果;要组织优秀教师定期进行示范教学,使青年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讲好课。科研处要增大院内科研项目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的比重,扶持科学研究的后起之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