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在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也存在缺失,国家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都是从如何评定“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出发来进行界定的。没有权威部门给予“双师型”教师明确的定义,对其任职资格缺乏具体、严密、细致的规定,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而从师资来源上阻滞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师来源缺乏专业而规范的准入标准

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组建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非专业模式,无论是中等职业院校的师资还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在培养和引进职业院校时,比较注重的是学历达标,对于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则没有明确而具体的任职标准。而一些从企事业等单位引进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学科教学能力欠缺,难以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因此,出现了从学校到学校的老师缺乏专业实践,从企业到学校的老师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尴尬局面。而且在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也存在缺失,国家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都是从如何评定“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出发来进行界定的。如2000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3号)中第一次使用了“双师型”教师与“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作出了解释: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的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程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或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改善项目,有两篇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其他科类参照此条件。没有权威部门给予“双师型”教师明确的定义,对其任职资格缺乏具体、严密、细致的规定,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而从师资来源上阻滞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在职教师缺乏合理的培训与实践机制

首先,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联系不紧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机制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形成,产教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院校不能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也没有条件定期将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与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进行轮换,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其次,培训内容与需求脱节。职后培训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理论、专业技术和企业实践三个方面。培训机构一般是安排教育学方面的专家老师向职业院校老师讲授教育理论,安排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来进行专业技术的提升,再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参观实践。但是讲授教育理论的培训者往往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不了解,只是笼统地施教,其教授的内容往往是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史、教育改革理念、教育技术理论等。各个培训单位的教育理论内容类似,接受过多次培训的受训教师对这些已有涉猎,其提升效果自然不佳。而且这些理论泛泛而谈,也没有照顾到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难以应用在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实际教学中,更别谈起到良好的作用。专业技术很少涉及,即使涉及也偏向理论上的发展趋势,很难深入职业院校的专业知识结构上。企业实践基本停留在走走看看上,没有深入学习。这种职后培训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在职老师的“双师”素质。

3.新教师的培养没有凸现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我国没有哪种类型的高校能真正培养“双师型”师资,职业教育新教师的培养过程存在诸多不足:职业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所接受的仍然是普通院校教师的培养模式,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他们在学校里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的时间较少,特别是刚毕业的新教师缺少在实践工作场所中的锻炼。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在职业院校师资的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大多向学术型靠拢,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精深,忽视了应用性、实践性知识,导致很多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陷入了理论知识用不上、实践知识又缺乏的尴尬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