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课余生活成为专业成长资源刍议

教师课余生活成为专业成长资源刍议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将之纳入教师管理的范畴,不仅是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专业成长的环境和背景、条件和前提论之甚少,更忽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外和校外的广阔时空和自治性,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源泉,生活的积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来说是太重要了。

教师课余生活成为专业成长资源刍议

林斯坦[1]

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将之纳入教师管理的范畴,不仅是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课程教学方面,对更重要的,如何建立一种适应新形势的学校文化或教师文化,以文化育人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围绕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专业化的内容、基本形式和操作方法,其成长场域的论述基本上仅局限于课堂上和学校中。对专业成长的环境和背景、条件和前提论之甚少,更忽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外和校外的广阔时空和自治性,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重建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角度上讲,教师的职业生活与业余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呈现出模糊化的趋势。在教师管理中关注教师的课余生活,已经不仅仅是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其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关注学校教育的未来。本文力图在这些方面展开一些讨论,以填补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中的空白。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有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活

教师的专业素质并非仅仅指的是所学或所教的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专业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具有的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它既包括学科专业性,更包括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换言之,它不仅包括“教什么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教人”的问题,或者更全面一点的话,是解决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育人”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了解、评价和激励学生的能力,课堂管理中的应变和调控能力,协调师生等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保持开放的、主动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随时学习的意识,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使自己的专业素质有效地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很难“被动”地发展的,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当然可以提供较多的在职进修机会,也可以在工作时间内组织开展一些专题的学习和讨论,但所有这些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效率和效益上,都是有限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仅仅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而且必须由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或学校来指定领域或内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建立在专业自治的基础上。即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内容、方法方式与发展方向有实质决定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一个充满着自我更新和自主发展的自治过程。

在学校的教师管理中,对教师的发展长期以来并未实施有效的专业自治,作为教师就更谈不上享有专业自治的义务和权利。在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中,对“教师专业”这个职业概念的认识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和误区。许多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就是本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教师的专业工作就是运用所学专业的知识来执行或实施他人所设计的教学和课程。这种对教师专业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新课程向教育和教学展示的问题和提出的挑战考验着每一个教师的真正专业化水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性品行的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人格修养的熏陶?如何正确解读并在教学中切实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整合、重构、二度开发?如:语文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工具性还要有人文性。有一位教师曾经谈到:教学一篇《田忌赛马》,除了语文知识,还将涉及历史、体育比赛规则、美术作画甚至电视直播数学新课程要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教师既要睁眼寻找课堂之外的数学现象,还必须对学生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许多课程甚至需要不同学科“唱同一首歌”。[2]这些教学事例就足以使我们领悟到教师专业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果教师一直习惯于在封闭的课堂内进行教学,执行封闭的教材,他们的人文素养就会萎缩,创造性就会泯灭,专业成长的资源就会逐渐枯竭。同样,如果教师的工作负担太重,时间排得太满,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专业素质也就没有生长的土壤;缺乏教师专业自治,其专业发展纯粹由学校行政指定安排,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没有了自主需求和自我满足感的内在驱动力。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给他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位教师要真正把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做好,做上层次,其实功夫也在诗外。学科知识内的功夫是基础。一个教师,当然要尽量掌握有关具体的教学的知识、技能或法则和理论,但这毕竟是属于形而下的术,在日常和业余生活中对人生社会宇宙大道的深入体验和高度感悟,才是形而上的道。缺乏道的升华,术再高明,也不过是术士和教书匠而已。曾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个议论,说现在的教授没“文化”。这当然是十分偏颇之语,但也说明一个现象,现在许多中青年教师,除了学科的专业知识,已很少有老一辈教师那样的丰富生活积累、渊博的人文素养和全面的素质了。生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源泉,生活的积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来说是太重要了。课堂教学、工作、学习和培训的有限空间和场所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涌动生命的气息,还必须通过丰富的业余生活拓展教师的生活场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人群,增加他们课堂教学工作之外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的丰富性。所以,在学校的教师管理中,努力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内容和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教师不仅使自己的日常工作,也使自己的业余生活(包括工作之外的阅读鉴赏、游览考察、上网交流、娱乐锻炼等)与专业成长融为一体,他们的专业素质才能得到真正而又有效的提升。

教师常常被社会大众认为是知识权威的符号和人文楷模的图腾,被赋予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化身份,教师的人文涵养历来都被看作是其专业素质的根源和基础。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的大量社会行为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观察或模仿学习而习得的。这种学习是人类获得大量社会行为反应的主要形式,也是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榜样的特征引起学习者的有意或无意注意,进而将榜样特征、内容保持在记忆中并不断再现榜样的表象,最终学习者将榜样的特征纳入自己的行为之中并赋予自身人格的特征。[3]由此可见,教师要完成“育人”的职责,仅靠学校里或课堂上的学生思想工作、表扬批评、作报告训话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的要靠言传身教式自然而然的感染辐射、靠教师个人文化修养和人品德性的潜移默化。当前,对学校、对教师的社会期待与学校教师整体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修养之间,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理念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自身内在的观念和育人的模式之间,似乎还存在巨大的张力。教师专业能力中人文素养的不足或不适应,是当前学校的教师管理中的普遍困惑。应该说,学校教育,特别是育人方面,教师自身的文化涵养和人品德性对学生的感染力、辐射力不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甚微,这也与我们在教师管理中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人文素质养成有关。

二、教师的生活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或成功,同时也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业余时间投入的精力,可以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的业余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审美修养和生活品位,并会对其专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层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积极、健康、尚美的业余生活,会让教师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人的心灵变得充实、高尚和美好,这也将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美,从而促进教师的工作也美起来。具体说来,教师的业余生活对其专业成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1.强化职业的认同感——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要想让教师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首先应让其对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他们每天都处在紧张的工作之中,思想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特别是中年教师,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就业、上学、住房等问题的重担压在肩上。相当部分的教师表现出高焦虑的人格特征,患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比比皆是,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教师一旦在心理上或身体上出现健康问题,影响的不仅是自身的生活质量和自己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正常的教学秩序。适当健康的业余爱好,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不仅可丰富原本较为单调的生活,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放松紧张情绪,提高工作效率。但许多学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片面地理解为理论学习和撰写论文,将教师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善于拓宽教师的业余生活面,使教师一日的生活内容只能是“备课—上课—改作业”,活动范围也仅仅是“学校—家里—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好动、活跃,在这样的小圈圈里,感到很压抑,沉闷,会使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降低,缺乏职业乐趣感和认同感,自然也就没有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将教师的业余生活纳入教师管理的范畴,不仅事关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事关学校的发展和下一代人才培养的质量。

2.丰富教育教学的积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随着课程的急剧变革,今天的教材日益成为一种动态的和完整文化载体,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教”的课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应该成为学生“学”的课程。面对信息来源广、知识面宽、求知欲旺盛、个性鲜明的学生,要让自己的所教学科保持新奇与鲜活,在教学中有创新精神,有渴望,使自己的教育达到培养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资源。因此,不仅在在校的工作时间内,而且在课外、校外的时间里,教师都要有一种无时不在的汲取的、充满愉悦的准备状态:通过博览群书与哲人进行思想对话、成就自己的才情;通过影视媒体和网络去感受飞速发展的世界、领略学科前沿的风光;通过观光游览观察自然万物、体味社会与人间百态;通过娱乐鉴赏陶冶健康情操、培植人文情怀;通过栽培养殖和体育锻炼健全身心、发展个性特长;在琐碎、平凡的交谈中与家人亲友共享生活之欢乐、共品人生之智慧。总之,自然而然的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成为专业成长的土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注入勃勃生机!

3.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因学科性质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及分班教学的组织形式,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基本是个人进行的。因此,学校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传统的管理过于强调引入竞争机制及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给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无论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都需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在掌握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之间更需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团结合作、相互促进。研究表明,教师之间良好情感基础上的广泛交流是理解理论、渗透应用、提高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而在工作时间内对事物和问题的观点看法的交流,实际上对人际的积极情感难以产生建设性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感作为基础,有时交流甚至会不欢而散。因此,重视教师在业余生活中的群体交往,如开展校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欢,及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融洽多边的人际关系,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学校的凝聚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了和谐的情感环境和氛围。

在当今的绝大多数学校里,教师管理和评价导向的压力迫使教师成为了讲课机器,他们终日在为完成一个又一个工作量的指标而忙碌着,他们的业余爱好和生活质量被视为与教学无关、与专业成长无关的事情而无人问津。着眼未来,我们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认识应该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事务主义中解放出来。从人文关怀的基点出发,增强整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给教师更多的自我设计与自主发展的时空。我们还要更多地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多数教师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都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部分教师的家庭或许正面临着子女上学就业、爱人下岗失业以及父母年老体弱需要照顾等实际困难,如果能关心这些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他们感激万分,并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去。[4]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有了源泉和动力。

总之,无论是现代社会的新理念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都要求生活在某一共同体中的人的发展过程必须是高度人性化的。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的。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的成长,都需要宽松,需要愉悦,需要被认同,需要成就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满自信、激情并能乐于钻研、勇于探索,他们的专业成长才会终身不断地可持续发展。但这一切,需要相应的环境、气氛、制度来实现。一个可以让教师找到归属感,能够给教师创造发展空间,令教师身在其中心暖融融的校园,便是他们所渴望、所呼唤、所向往的学习之所、心灵家园。只有当我们让教师的职业生活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温馨、创造性的愉悦和成就感的满足的时候,当我们使工作和研究既成为教师的专业内涵又成为教师的业余爱好时,教育就会被教师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去看待。生活的乐趣一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工作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将不再会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运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注释】

[1]林斯坦,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陈克:《新课程:一次后现代的检视——兼与课改中两种“灰色”思想对话》,《江苏教育》,2004年第1期。

[3]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缪小春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274页。

[4]章立早:《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教书育人》200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