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紧紧围绕队伍建设目标,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传承陈鹤琴教育思想,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教师”为主题,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加强课题研究,探索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题研究结束时,课题组向全区小学公开展示了主题为“践行活教育思想、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研讨活动。“教师教教师”是陈鹤琴先生提倡的。

四、法华镇路第三小学: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1928年,陈鹤琴在无锡中学实验小学的《一个理想的小学校》演讲中就提到了对教师的要求。一个学校的发展壮大,靠的不仅是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所以,一个学校的发展应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法华镇路第三小学以区级重点课题《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探索与研究》为载体,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机制,对校内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给予不同的支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加强师德建设,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紧紧围绕队伍建设目标,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传承陈鹤琴教育思想,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教师”为主题,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阅读《“活教育”与新课程》一书,理解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精髓,并以此审视教育教学行为;以“金爱心教师”评选活动为契机,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弘扬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使之成为学校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开展《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课程培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通过“志愿者服务”、“蓝天下的挚爱”、“大手牵小手”等主题实践活动,促进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三项优化制度”、“四步培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img130

陈研会专家到校培训教师

学校借助市陈研会学习交流平台,结合校情,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中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指导,建立“三项优化制度”、“四步培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项优化制度”——

第一,优化学习制度和学习开放的过程:基于教学的专题阅读、基于研究的专题研读、基于网络的阅读与交流、基于主题阅读的园丁讲坛。

第二,优化观课制度和课堂开放的过程: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第三,优化研讨制度和研讨开放的过程:同一学科联动的专题研讨、不同学科相同专题的跨组研讨、课题组主导的课题研讨、骨干教师引领的项目研讨、定时定点开放的公开研讨、依托主题模块的网络研讨、主题研讨的园丁论坛。

建立本校教师梯队动态培养团队,针对不同层面教师,因人而异设立“四步培养方式”——

第一梯队教师的突破培养:通过“研究式”、“沙龙式”、“反思式”、“课题研究式”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动态培养。

第二梯队教师的后备培养:实施以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技能、课堂评价等为内容的培训。

第三梯队教师的普及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加强校本教研。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

加强课题研究,探索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结合课题研究,学校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30位老师认真学习了理论专著和相关文献资料。为提高教师的学习探究能力,学校采取主讲制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对理论学习的深化,而且使教师提高了学习探究的能力。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学校逐步调整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努力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聘请市、区教研专家进行学科的专业引领,构建“专群合作”的教学研究机制;二是形成“学习——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构建“教、学、研”相长的专业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构建“教、学、研”相长的教学研究机制,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四是分学科确立教学研究专题,构建专题反思研究的机制。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以及自身专业发展需求,制定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发展的重点。课题研究结束时,课题组向全区小学公开展示了主题为“践行活教育思想、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研讨活动。

img131

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结题暨成果鉴定会

(四)开设教师论坛,搭建教师共享平台

金毅老师论坛发言选登——“教师教教师”

“教师教教师”是陈鹤琴先生提倡的。在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力求专题化、科学化,它不仅促进我组教师个体的进步成长,更带动了大组团队的共同发展。

我记得,从上学期开始,我组开始关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课题。过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尝试这样做,但从未系统地、科学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在教研中,各备课组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客观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大家形成了共识:传统的“读什么写什么”的“读写观”是偏颇的。为什么?因为训练设计未从学生理解的障碍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生的生活。这就是说,语言训练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教师教教师”的教研方式更新了我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研活动的内容更鲜活了。这样的教研最后的受益者是谁?是学生。

黄霞老师论坛发言选登——“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

我觉得同伴互助必须有一个基础,那就是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这种人际关系,那么同伴互助将是有名无实的。我们数学教研组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人际关系。不论是哪个老师有困难,有问题,其他老师都会非常主动地来帮助她(他)。我作为一个骨干教师当然要在教研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自身也在不断地学习成长。例如,我从蔡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低年级的教学方法,从刚执教两年的潘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制作课件的技巧和方法,我自身得到了发展。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的机制才能落到实处,真正促进了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在这种氛围中,老师敢于说,乐于说,没有任何的顾忌和隐瞒,不再是不痛不痒的点评,而是一针见血地提出意见。就拿我上的《周长的认识》一课来说,从确立教学目标到每一次试教,大家都会各抒己见,对我的教学进行评价。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更多地提出了教学中的不足,有时甚至会有争论,在这种争论中,大家的思维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大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启示。

除了同伴互助以外,我觉得专家引领也是“教师教教师”这一原则的升华。学校一直在搭建平台,请了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区教研员来进行指导。他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把他们对二期课改的新思想、新观念传授给我们,使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

不论是同伴互助也好、专家引领也好,都使我原有的思维模式受到冲击,让我感受到要从多侧面的角度去看问题,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思考怎样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让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渗透到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