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拓教师“自专业”成长空间

开拓教师“自专业”成长空间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找不到自己职业生命蜕变的突破口,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这当然有教师自身素质、内在发展动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但并不能全怪教师本人。目前,不少学校自发成立了一些教师“自组织”,这些教师一起读书,一起讨论教学改革,这些“自组织”其实就是学校里的学习型组织。这些“共同体”成员的成长故事陆续在教育报刊上发表出来。

从教多年的优秀教师,都会具有一些极具个性特色的实践知识和教育教学思想,如果教师再有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自觉地去梳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他们便能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但是,大多数教师缺乏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即使有较好的经验和思想,也只是留存于他们的脑海之中,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形成一些系统的成果,因此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在基础教育领域,这种现象很普遍。教师找不到自己职业生命蜕变的突破口,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这当然有教师自身素质、内在发展动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但并不能全怪教师本人。

一所学校,其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或土壤,教师在什么样的学校里生活,他最终就会变成什么样。学校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教师就拼命追求分数;学校注重读书,教师就会喜欢上学习。一般的学校,精力往往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上,却忽略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这就不难解释一所学校几年内没有年轻的新教师加入,大家就会感觉学校缺乏活力,甚至感觉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越来越落伍。原因就是没有挑战,多数教师的职业生命出现了“停电”现象,没有走上读书、学习和研究的专业发展道路。

因此,学校必须为教师的职业生命负责,营造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研究的文化氛围,创造引领教师学习、研究的机制,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一提起研究,多数教师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刚开始时跃跃欲试,时间久了,便不了了之。如此,学校的研究就与教学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两张皮”,教师就不再对研究感兴趣了。学校行政力量推动下的教研活动,很容易引发教师的反感,从而使活动流于形式。大而空的课题研究,给教师设置了“跳一跳也摘不到桃子”的情境,教师面对远离自己教学生活的研究内容,不知从何下手,便丧失了自信心。

目前,不少学校自发成立了一些教师“自组织”,这些教师一起读书,一起讨论教学改革,这些“自组织”其实就是学校里的学习型组织。比如我原先工作过的学校里的一种“自组织”——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它的诞生改变了学校的文化系统,学校的校本教研体系得以重构,学校的发展潜质突显出来。该组织采取“自主申报—组织备案—项目管理—定期交流—成果共享”的活动策略,教师的专业学习得以持续,教育实践不断创新。这些专业兴趣相近的教师因此都有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学校的发展内涵也不断丰富。

比如,该校刘红芳老师,称自己为“狼族一班”的班主任;刘勇老师,信奉“用坚守为梦想插上翅膀”;李德刚老师,提出“谁有思想谁就是学校的领袖”;等等。这些“共同体”成员的成长故事陆续在教育报刊上发表出来。能有这样的成果,源于该组织有一个经典的传统活动——讲述自己职业生涯的故事。

教师展现自己鲜活的故事的过程,是教师回忆、梳理和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研究的过程。教师讲述的故事肯定涉及生活中对自己触动比较大的关键事件、人物与问题。教师对这些事件、人物与问题的描述、诠释、反思以及后续的行为调整,是教师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教师经历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其专业发展的一次机遇。在澄清、修正、总结行动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逐渐积累,就会自然形成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和教育主张。教师再对自己已经形成的经验和主张进行梳理、提炼,就可再一次反观自我,进一步在专业发展上实现自我提升。这就是研究型教师的修炼之道。

当然,我之所以在学校构建“自组织”与“故事”文化,是想引领、鼓励教师朝着这个目标奋进,而且想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尽力为教师的职业生命负责。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具有了终身学习的意识、研究的习惯和能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创新,学校才能真正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曾经一位从教近十年的年轻教师通过微信发给我一段话,引发了我的共鸣与思考。她说:“当下老师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字——忙。忙上课教学,忙管理学生。忙得来不及备课就去上课了,忙得没有想好如何与学生交流,学生就犯错了。还要忙学校布置的各项检查任务,每周必有理论学习,必有教研活动,必有值班评比。忙,不是职业倦怠的本因,忙而无效、忙而不实才是真。忙让时间白白浪费,但始终感觉不到成长的意味。很多人呼吁我们的一线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要追求自我改变,启发引导教师要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但是他们却很难找到突破的路径与办法,仍然在倦怠中、忙乱中、失望中生活着。”

读完这段真实的倾诉,过往的情景历历在目。为了教育与教学改革,我曾不断地“驱赶”着教师做着各种所谓的课程改革与创新,老师们为了满足众多学生各不相同的需求和应对学校名目繁多的活动,不得不策划每个活动的详细步骤与流程,预设每次教学和项目任务的需求,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老师们忙得不可开交,被挤压得不堪重负。很多老师都觉得自己像人造卫星一样,环绕着一个庞大的能量球机械地运动,永不停息,不能给自己保留思考的时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凭什么要按人家的期望而活,凭什么被迫跟着别人的节奏走?!”这或许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心声。“按自己的节奏走”,以这种生活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潜能,才能好好地利用自己的天赋,做自己擅长并且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我的最纯粹的思考与呼吁。

“按自己的节奏走”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转变,意味着要抛弃过去我们教师生活的被动、工作方式的陈旧和目标追求的偏颇。教师真实的生活应该是自己的研究兴趣得到解放,且能帮助学生找到这个世界中正确的位置。教师的倦怠忙乱,会使自己的生活远离教师生活的本质,也让学生陷入悲苦乏味的生活。教师因缺乏空间便采取僵化的思想和低级简单的方法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自然陷入“题海”之中,心灵受到伤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便再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

“按自己的节奏走”,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解放自己的职业兴趣,去大胆地爱上某个事物,专心致志地努力追求,对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去了解、发展和享受;二是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机会和环境来促进学习,增强学生的能力,帮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成长。而这两条腿,又可以做到相互协调,步调一致。

如果一位老师对他喜爱的一些活动或课程表现出兴趣与热情,决心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标,我们就会发现,他在学生们身上总能找到无穷无尽的点子和疑问,供自己研究和探索。当教师达到了这种境界,在学生身上寻找研究的问题与解决的策略,并把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自己与学生成长的一次次重要机遇与资源,我们的教育就接近本质了,就能按照规律来运行,教育就会静悄悄地自然成长。

当面对比自己翻书还快、读书还多的学生,当面对比自己信息技术还熟练、接受信息还丰富的学生,当面对周游世界的学生、有兴趣特长的学生、有自主学习需求的学生、有超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们无法预料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自己应当怎样应对。

我认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要符合专业标准,更在于教师能够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读书、教育、写作是大家提倡的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专业学术期刊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仍然是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为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简便易行的展示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微课、幕课、一师一优课等新兴课程为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以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发展为主要方式、自觉发展为动力源泉的“自专业”时代已经来临。这也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时代来临了。

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期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也期待每一个老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必将引领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也会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更会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的层次和专业性。

作为教师,无论是讲课、学习还是做事,都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研究、工作都要与自我生命、他人生命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