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云”成为教师成长的隐形翅膀

让“云”成为教师成长的隐形翅膀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的确,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教师也要畅游“云”海,驰骋在“云”端,让“云”成为加快自身成长的隐形的翅膀。2013年底,《中国教育报》也以“拿到的就是自己的”为题,对当前教师直接抄袭教案的现象进行了关注。网络在为教师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教师的惰性。从知识管理和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讲,网络缩短了我们成长的距离。

近年来,随着云储存技术的出现,网络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云储存技术使得资料可以在不同电脑和移动设备间同步储存,大大方便了知识管理。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以“教育的翅膀在‘云’端”为题,对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信息技术如何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效手段等问题建言献策进行了报道。的确,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教师也要畅游“云”海,驰骋在“云”端,让“云”成为加快自身成长的隐形的翅膀。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谁在使用。《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可怕的备课靠百度》的文章,说现在有些教师离开了“度娘”,简直就不会备课了。对教师而言,在备课时借助“度娘”的力量,把课备得更好,这是教师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来服务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问题在于,不少教师则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利,简化了备课程序,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方式,直接在网上下载课件或教案为己所用,这是不可取的。

2013年底,《中国教育报》也以“拿到的就是自己的”为题,对当前教师直接抄袭教案的现象进行了关注。网络在为教师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教师的惰性。“3000字,3分钟搞定”,一些教师就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应付需要上交的文章。有些教师不仅直接在网上下载教案、课件,甚至连计划、总结也是依靠网络,自己显得一身轻松了。

网络是工具,不是玩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利用其为自己服务。从知识管理和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讲,网络缩短了我们成长的距离。在网络面前,大家都可以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来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则考量着教师的智慧。

网络的云储存和相关的技术,有助于教师加强自己的知识管理,加强同伴协作。比如QQ既可以闲聊,也可以用来对话、听讲座,关键在于自己想用QQ来干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IPAD是娱乐工具,但是依托网络,它同样是很好的学习工具。比如依托网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可以看电子书,或阅读相关资料,还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火花,并通过相关的软件与电脑同步。从这个角度而言,IPAD真的是一个极好的移动学习工具。

有人曾作过统计,一个上班族每天一般有数十分钟的边角料时间。如果能把这些边角料时间有效利用的话,就能给我们增加很多有效时间。通过云技术,再辅以移动学习工具,就可以把一些原来用不上的零碎时间,变成一段段有效的“微学习”时间。

有些大屏幕手机就可以充当这样的学具。在手机里安装“印象笔记”软件,在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同样装上这一软件,通过电脑把文本输入到印象笔记中,相关的内容就会同步到手机的印象笔记软件中,这样,一旦有了零碎时间,就可以利用手机方便地阅读了。

IPAD可以使用新浪微盘实现和电脑的文件同步传输,大大方便自己的移动学习。比如,从《中国教育报》电子版上下载某一页报纸的PDF版面,就能在IPAD上像读报纸一样阅读,相当于把报纸搬到了IPAD上。另外,在期刊网上下载的PDF格式的文章,在IPAD上读来也非常舒适。通过IPAD,就相当于把自己需要的阅读材料随身携带了。通过新浪微盘同步的文件,只要下载到IPAD里,即便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是能够阅读的,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

在这样一个“云”时代,网络加上移动学习工具,就可以为自己构筑一个“唾手可得”的学习环境。不过,技术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使用技术的人。前阵子,网上流行这么一段图文,说智能手机对青年人的影响比以前鸦片对国人的危害还要大。笔者觉得,这个论断未免太武断,也有些危言耸听。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手机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那么,究竟把手机当玩具还是当学具,关键还在于拿手机的人。《人民日报》2014年3月21日刊发的《人类得了病,不能赖手机》,很值得我们思考。在这一点上,教师不妨给学生做个表率,让学生对这个现象有个明确的认识。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书包、移动学习等都已经在不少地方落地。作为教师,对这些新兴的事物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敏感,并能与之共舞。充分利用“云”来加快自己的成长,应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