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人类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人类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类语言学已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并有大量的成果问世,限于篇幅,仅就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作以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语言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在导言中,作者主要论述了文化与语言,人类学与语言学以及人类文化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对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异同进行比较。

第四节 人类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类语言学已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并有大量的成果问世,限于篇幅,仅就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作以简介。

一 邓晓华和他的《人类文化语言学》

邓晓华,厦门大学教授,中国人类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民族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语言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

《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最接近‘语言人类学’或‘人类语言学’的教科书。”全书主要内容由导言及十一个章节组成。在导言中,作者主要论述了文化与语言,人类学与语言学以及人类文化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第一章是“原始文化与语言起源”,主要探讨了研究原始语言的意义和价值、语言起源研究以及原始语言特征和文化意义。第二章是“文字起源的人类学观察”,主要论述了文字起源的几个问题、原始记事符号的人类学意义、从早期陶符看汉字起源与文化传播、文字与宗教。第三章是“原始语言与原始文化社会重建”,论述了重建的意义以及重建原始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第四章是“从人类学角度看汉藏语系的划分与早期文化背景”,主要内容是语言的分类、历史比较法在中国的运用、古音构拟与方言特别语音现象研究、汉藏语系划分的依据、史前语言文化中心分布、有关汉藏语系属争论的几个问题讨论。第五章是“从语言推论壮侗族与南岛语系的史前文化关系”,论述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材料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史前文化拟测。第六章是“语言变异与文化走向”,主要探讨了什么是语言变异,语言变异的现象、原因、发展趋势以及与文化传统及其人类学意义。第七章是“语言模式与文化模式”,探讨了语言模式与文化模式的关系、中西语言比较、中西语言模式与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以及汉语特征与传统文化。第八章是“双语、双言与双文化现象——多种文化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论述了双语双言文化区域的人类学意义、双言(语)人语言选择的社会文化因素、双言(语)现象与双文化现象、双言文化社区调查问卷。第九章是“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探讨了汉语的形成、区系文化交流的语言学证据、南北方文化区域、南方汉语特征、古印纹陶文化分区与南方诸方言区域。第十章是“移民社会与方言史”,对闽语和闽文化的历史及客家和客家方言进行了论述。全书的最后一章是“语言与民族”,探讨了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识别与民族识别、语言变化与民族文化涵化。

二 周庆生和他的《语言与人类》

周庆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语言与人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全书共分为七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语言与民族的关系。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墨经》中的社会语言思想、西方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语言学在中国、中国满通古斯诸语社会语言学研究六十年。第二章是“语言状况”,包括中国社会语言使用状况、中国双语人口构成、语言与族属、北京语言状况和拉祜语文概况。第三章是“语言变异和语言变体”,包括语言变异概说、语言变体的类别、傣族亲属称谓变体。第四章是“语言与文化”,包括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亲属称谓等级称与封建领主等级制、傣族人名的等级结构与社会功能。第五章是“语言交际与语言传播”,包括语言交际变体模式、汉字在朝日越的初步传播以及汉字在朝日越的盛行。第六章是“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内容包括“统一多样”的中国语言政策、国民政府时期国共两党的民族语言政策、规范彝文理论实践价值评估、文字创制与试验推行:以黔东苗文为例、文字改进与试验推行:以德宏傣文为例。最后一章是“双语教育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包括中国双语教育的发展与问题、中国双语教育类型、双语教学政策纵横谈、民族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比较分析、第二语言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中加研究比较。

三 纳日碧力戈和他的《语言人类学》

纳日碧力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蒙古族。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人类学及亚洲研究伯恩斯坦讲座教授等职。现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贵州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主要著作以及译著有《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姓名论》、《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社会如何记忆》、《人类学关键词》、《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等。

《语言人类学》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语言人类学理论的著作,在大量引入英美理论的同时,也介绍国内相关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第一章导论为语言人类学定位,从形式、内容、意义、能动、历时等视角讨论作为指号系统的语言和语言现象。第二章从普遍性和相对性着眼,讨论语言作为文化资源的功能,涉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结构与认知、语言的文化隐喻、时间和空间等主题。第三章介绍语言的由来,从进化论出发,讨论从猿到人的过渡对于人脑构造的重要影响,讨论人脑构造的革命性变化和分节语言产生的相关性。同时,对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异同进行比较。第四章从社会实践的视角讨论语言和语言现象,引进生物学结构耦合概念,强调互动,突出说话即行动的说话民族志主题,对文化翻译实践作理论探讨。第五章重点讨论作为“文明”标志的文字及其功能,内容涉及文字的认知作用,其不在场的信息传递功能,介绍汉字文化圈和书法的文化关联。第六章是对语言人类学前沿理论的重点评介,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经巴赫金、维高茨基的对话理论和社会行动理论,过渡到皮尔斯的指号三性(或称指号三元)。由雅各布森和西尔弗斯坦代表的“移动符”理论,仍然是语言人类学的前沿理论,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七章展望语言人类学的现状与发展,讨论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全新背景下本学科的传统研究课题和新的发展方向。语言意识形态、种族主义对语言的嵌入、媒体化文化、话语交互性等,都是崭新的学科生长点。

四 鲍阿斯和他的《美洲印第安人语言手册》

鲍阿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近代人类学的创始人。他从事印第安族语言文化调查长达40年之久。在这40年间,他培养了几代美国人类学家,著作六部,论文700多篇,创立了三种论述人类学和人类语言学的期刊。鲍阿斯深入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学习他们的语言,记录他们口授的历史。在鲍阿斯倡导下,人们不再把欧洲的语言系统强加于美洲印第安语言,而开始如实地描写这些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他认为,语言学应该从传统的模式中跳出来,多研究一些历来受到忽视的、尚未有文字记录的语言,从而取得更为全面的观点。在他的号召下,美洲语言成为单独的学科,1917年起就有专门的刊物。

1911年出版的由鲍阿斯主编的《美洲印第安人语言手册》是研究美洲印第安人语言的必备参考书。由鲍阿斯亲自写的序言主要论述了描写语言学的框架,他认为这种描写包含三个部分:语言的语音、语言表达的语义范畴、表达语义的语法组合过程。“鲍斯建立起来的基本原则是,每一种语言不应依据一些预定的标准(例如希腊——拉丁语)来描写,而只应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模式来描写,因为这些模式是从土著语音本身归纳出来的。”[90]

附:阅读文献

著作:

[1]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

[2]陈国强.我国人民需要人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陈忠华,韩晓玲.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迭领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戴昭明.人类语言学在中国——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7]高长江.符号与神圣世界——宗教语言学导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8]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9]马学良,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10]纳日碧力戈.语言人类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1]施正一.广义民族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12]朱文俊.语言人类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13]周庆生.语言与人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4]周庆生.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15]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6]曾少聪.语言人类学教学和研究的思考[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1.

论文:

[1]崔英锦.语言人类学视阈透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 2006,(12).

[2]道格拉斯·帕克斯.语言人类学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新进展[J].路静译.满语研究,2005,(1).

[3]丁石庆.达斡尔语渔业词汇与渔业文化历史变迁[J].满语研究,2002,(2).

[4]傅懋勣.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家庭和亲属称谓[J].民族研究,1980,(3).

[5]富晓星.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J].学术论坛,2002,(6).

[6]高梅.语言与民族认同[J].满语研究,2006,(4).

[7]何叶耳.人类语言学[J].语言学资料,1963,(2).

[8]黄行.我国的语言和语言群体[J].民族研究,2002,(1).

[9]江荻.汉藏语言系属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方法综论[J].民族研究,1999,(4).

[10]李朝辉.话语分析与交际民族志:语言人类学的两个研究视角[J].满语研究,2005,(2).

[11]李锦芳.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语言学新证[J].民族语文,1999,(3).

[12]李如龙.略谈语言人类学的一些课题[J].《人类学研究》编委会编《人类学研究》试刊号.

[13]理群.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1,(3).

[14]理群.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续[J].语言与翻译,1991,(4).

[15]梁云,涂红梅,耿玉玲.新疆和田地区语言使用双向性状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16]林书武.人类语言学[A].杨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17]林书武.语言人类学:基本研究课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18]罗常培.从语言上论云南民族的分类[J].边政公论,1942,(7、8).

[19]马京.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论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视野[J].思想战线,2003,(1).

[20]马京.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本土化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21]马学良,戴庆厦.语言和民族[J].民族研究,1983,(1).

[22]纳日碧力戈.关于语言人类学[J].民族语文,2002,(5).

[23]宁春岩.在M P理论平台上的人类语言研究[J].当代语言学,2011,(3).

[24]闪兰靖.回族语言代码与民族心理特征的人类学解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5).

[25]申小龙.维柯:人类语言文化视界的开启者—论维柯的符号学—文化语言学思想[J].复旦学报,1989,(4).

[26]史灿方.论语言人类学的学科界定和研究范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27]孙宏开.语言识别与民族[J].民族语文,1988,(2).

[28]谭志满.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2).

[29]魏博辉.语言的变迁促成思维方式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30]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1).

[31]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下)[J].国外社会科学,1996,(2).

[32]伍铁平,潘绍典.语言·思维·客观世界——评陈保亚《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两种方式》[J].民族语文,2000,(2).

[33]邢公畹.汉藏系语言及其民族史前情况试析[J].语言研究,1984,(2).

[34]杨自检.人类文化语言学的一部新作——《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迭领域》序[A].陈忠华,韩晓玲.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迭领域[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5]姚小平.洪堡特与语言人类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6]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3).

[37]张公瑾.社会语言与中国民族史研究[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4).

[38]周庆生.傣族人名的等级结构与社会功能[J].民族语文,1998,(2).

[39]周振鹤,游汝杰.人口变迁和语言演化的关系[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4).

【注释】

[1]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百年回眸[A].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文平.人类语言学的发展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1).

[3]道格拉斯·帕克斯,语言人类学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新进展[J].路静译.满语研究,2005,(1).

[4]史灿方.论语言人类学的学科界定和研究范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

[5]崔英锦.语言人类学视阈透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

[6]何叶耳.人类语言学[J].语言学资料,1963,(2).

[7]李如龙.略谈语言人类学的一些课题[J].人类学研究(创刊号),1985.

[8]纳日碧力戈.关于语言人类学[J].民族语文,2002,(5).

[9]马京.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本土化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10]史灿方.论语言人类学的学科界定和研究范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1]崔英锦.语言人类学视阈透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

[12]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1).

[13]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4]戴克·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黄平.社会人类学新词典[K].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7]崔英锦.语言人类学视阈透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

[18]崔英锦.语言人类学视阈透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

[19]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0]杨自检.人类文化语言学的一部新作—《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迭领域》序[A].陈忠华,韩晓玲.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迭领域[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1]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2]崔英锦.语言人类学视阈透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

[23]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4]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5]理群.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1,(3).

[26]朱文俊.语言人类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7]朱文俊.语言人类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8]朱文俊.语言人类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9]李朝辉.话语分析与交际民族志:语言人类学的两个研究视角[J].满语研究,2005,(2).

[30]朱文俊.语言人类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1]理群.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1,(3).

[32]理群.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1,(3).

[33]理群.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续[J].语言与翻译,1991,(4).

[34]史灿方.论语言人类学的学科界定和研究范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5]史灿方.论语言人类学的学科界定和研究范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6]史灿方.论语言人类学的学科界定和研究范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7]林书武.语言人类学:基本研究课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38]马京.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本土化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39]林书武.语言人类学:基本研究课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40]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1]马京.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本土化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42]富晓星.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J].学术论坛,2002,(6).

[43]富晓星.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J].学术论坛,2002,(6).

[44]富晓星.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J].学术论坛,2002,(6).

[45]富晓星.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J].学术论坛,2002,(6).

[46]富晓星.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J].学术论坛,2002,(6).

[47]富晓星.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J].学术论坛,2002,(6).

[48]富晓星.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J].学术论坛,2002,(6).

[49]纳日碧力戈.关于语言人类学[J].民族语文,2002,(5).

[50]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5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52]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A].王国维.观堂集林[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影印.

[53]芮逸夫.西南少数民族虫兽偏旁命名考略[J].人类学集刊,1941,(2).

[54]罗常培.从语言上论云南民族的分类[J].边政公论,1942,(7、8).

[55]谭志满.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2).

[5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7]陈国强.我国人民需要人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8]马京.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本土化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59]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60]理群.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1,(3).

[61]理群.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1,(3).

[62]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63]陈保亚.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两种方式[J].哲学研究,1996,(2).

[64]林书武.语言人类学:基本研究课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6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6]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百年回眸[A].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7]马学良,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68]孙宏开.语言识别与民族[J].民族语文,1988,(2).

[69]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下[J].国外社会科学,1996,(2).

[70]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百年回眸[A].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71]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百年回眸[A].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72]谭志满.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2).

[73]谭志满.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2).

[7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7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6]谭志满.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2).

[77]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8]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79]申小龙.维柯:人类语言文化视界的开启者—论维柯的符号学—文化语言学思想[J].复旦学报,1989,(4).

[80]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1).

[81]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1).

[82]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8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84]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85]道格拉斯·帕克斯.语言人类学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新进展[J].满语研究,2005,(1)

[86]道格拉斯·帕克斯.语言人类学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新进展[J].满语研究,2005,(1).

[87]林书武.人类语言学[A].杨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88]道格拉斯·帕克斯.语言人类学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新进展[J].满语研究,2005,(1).

[89]道格拉斯·帕克斯.语言人类学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新进展[J].满语研究,2005,(1).

[90]何叶耳.人类语言学[J].语言学资料,196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