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际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交际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交际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交际语言学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历史,但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言语交际学重构》2009年4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交际语言学》于1996年12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2节中,前13节由孙维张执笔,后9节由吕明臣执笔。

第四节 交际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交际语言学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历史,但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 刘焕辉和他的《言语交际学》、《言语交际学重构》

刘焕辉,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第七、八两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至1998年先后任江西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语言研究所所长和南昌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文科专业组组长、日本明海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了《言语交际学》、《交际语言学导论》、《修辞学纲要》、《语言运用概说》、《语言的妙用》、《用词造句》等著作,主编并撰写《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言语交际学教程》、《现代汉语》及一套“言语交际学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言语交际学》1986年7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严学窘在《言语交际学·序》里说道:这本书“自成体系,具有独创的见解和严谨的系统性,可视为开拓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全书27万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言语交际学总论,包括语言和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一门大有讲究的学问、言语交际的主要矛盾、交际环境等四章。第二部分介绍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包括言随旨遣、有的放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心相照、言相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什么时代说什么话等六章。第三部分介绍言语交际的语言组合手段,包括语义的组合和思想表达、语音的组合和表达效果、结构的调整和表达需要、话语的组织和前言后语等四章。此书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交际言语的原理和规律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言语交际学重构》2009年4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刘焕辉80年代出版的《言语交际学》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前后八次重印,1996年又出版了“新定本”。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精益求精、不断修改完善。他认为该书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确立好学科的逻辑起点,没有构筑一个严整的理论框架。《言语交际学重构》一书从言语交际学的语言观和语言动态分析的方法论原则出发,实现了作者重构言语交际学理论框架的理想,分别从语义、语境、交际主体、交际意图、交际语境和社会语境各方面阐发了他对言语交际学的新认识。尤其是最后一章,通过分析言语意图推到三步骤,将问题提升到科学分析和人文思考相结合的构想上。全书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敢于否定自己,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全书共分十章,作者首先在序章里就言语交际学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里一番分析和探讨,将自己对这一学科建设的心得奉献给读者。第一章效仿索绪尔的“就语言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经典名句,提出“就言语和为言语而研究的语言”,借此强调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性;第二章“言语交际现象中的语言动态分析”,强调语言的动态性;第三章对言语交际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重构;第四章到第九章强调了语义、语境、交际主体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分配如下:第四章“语义:言语行为赖以完成的内在依托”;第五章语境:言语行为赖以施行的外部环境;第六章“交际主体:言语行为的施受者”;第七章“交际意图:言语行为的先导和归宿”;第八章“交际语境:言语行为运转的平台”;第九章“社会语境:语言的社会变异与言语行为规范”;第十章归纳出了言语意图推导的三步骤;并在余论中将一些还需探究的问题留给读者思索、探究。

二 夏中华和他的《交际语言学》

(夏中华见中编第七章。)

《交际语言学》1990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继《言语交际学》后交际语言学领域的又一力作,也是第一部以交际语言学命名的著作。此书在对语言交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大量的实例分析入手,阐述了各种类型语言交际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引言,介绍了交际语言学的性质、交际语言学发展概况、交际语言学的功用和交际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人类交际概说,分析了交际的特点和功能、交际的类型和层级、交际的构成和方式;第三章语言的交际功能,介绍了语言交际的过程和语言要素在交际中的变异形式;第四章语言交际的环境因素,包括交际环境概说、语言交际与社会环境、语言交际与时空背景、语言交际与交际对象四节;第五章语言交际的两种形式,包括语言交际两种形式的运用、口头交际形式举要、书面交际形式举要三节;第六章语言交际的基本类型,包括社会关系语言交际、家庭关系语言交际、情感关系语言交际和工作关系语言交际四节;第七章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的原则、相容的原则、理解的原则三节;第八章交际语言的风格特色,包括简洁的风格、含蓄的风格和幽默的风格三节;第九章语言交际的心理障碍,分语言交际心理障碍的形式、语言交际心理障碍的表现、语言交际心理障碍的控制三节;第十章语言交际的辅助手段,分体态语言、自我形象和交际能力。此书融实用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对人们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 孙维张、吕明臣和他们的《社会交际语言学》

孙维张,吉林大学教授。参加编写或主编《汉语成语小词典》、《汉日词典》、《简明语言学词典》等工具书共6部,出版教材和著作《汉语熟语学》、《汉语社会语言学》等多部。

吕明臣,吉林大学教授。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版《话语意义的建构》、《社会交际语言学》等学术著作多部。

《社会交际语言学》于1996年12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2节中,前13节由孙维张执笔,后9节由吕明臣执笔。与此前成果相比,此书更着重于理论的阐述,目的是从宏观角度建立起交际语言学的基本框架、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给读者以帮助。全书近30万字,作者首先在导言部分界定了社会交际语言学的对象、性质、功能和社会交际语言的关系,然后分五章对这一课题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章言语交际,包括言语交际的本质和功能、言语交际的功能、言语交际的基本过程三节;第二章会话——言语交际的主要形式,分什么是会话、语境切适性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四节;第三章言语交际的进行,分言语发话、交际者的角色观念、话语的接受、话语接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言语的理解四节;第四章言语交际的工具,分语言符号系统、副语言及其使用、称谓用语、礼仪用语四节;第五章语言符号的使用,分言语编码的基本要求、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句子的选择和使用、言语表达方式、言语表达的艺术五节。

四 岑运强和他的《言语交际语言学》

岑运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索绪尔研究、语言学教学研究、普通话与广州话对比研究语言学史研究、交叉语言学研等。

《言语交际语言学》200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之一。全书44万字,包括绪论共六部分的内容,绪论包括建立一门言语交际语言学是当今时代的要求,言语交际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及相关语言学科,言语交际语言学与人类学史,语言学史及言语的语言学,言语交际语言学的最高原则:得体地提高社会交际能力;第一章言语交际语言学的历史源头,包括西方源头和中国源头两节;第三章言语交际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分言语交际学的基本要素、言语交际学的基本形式、言语交际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言语交际语言学的重要原则——得体性原则四节;第三章言语交际语言学的结构要素分类,分说服学、回答学、语境学、语言变异学四节;第四章言语交际语言学的社会功能分类,分一般社交学、演讲学、辩论学、谈判学、推销学、广告学六节;第五章言语病的防治,分言语交际中的言语病防治、口语言语病的类型及其防治、写作中的言语病防治。此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交际语言学这门学科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

附:阅读文献

著作:

[1]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启川.口才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崔应贤,李玉生.公关言语交际[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黄士基.演说的技术与艺术[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5]李岗的.交际语言学引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6]李军华.口才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7]刘焕辉.交际语言学导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8]刘焕辉.言与意之谜:探索话语的语义迷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刘焕辉.言语交际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0]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1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丛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12]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教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13]刘焕辉.言语交际学重构[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14]刘艳春.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鲁岑.语言·言语·交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路平.交际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17]马志强.语言交际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8]秦启文.现代公关语言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9]孙维张,吕明臣.社会交际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20]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1]姚亚平.人际关系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22]张先亮.交际文化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3]张先亮.语言交际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24]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论文:

[1]曹德和.《言与意之健:探索话语的语义迷宫》的几个特点[J].修辞学习, 2004,(1).

[2]柴玉梅,王丽琴.女性言语交际的语用策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5).

[3]常敬宇.论言语交际义的表达和理解[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4]常敬宇.试论汉语交际的得体性[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2).

[5]陈天详.语境在语言理解及表达中的地位[J].德州师专学报(哲社版), 1989,(3).

[6]范铸.言语交际:语言研究传统范式的突破——评刘焕辉教授的新著《言语交际学》[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7]高乐田.话语意义的间接传达与理解[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2,(1).

[8]高岩.语境与意义的选择及理解[J].渤海大学学报,2005,(4).

[9]宫媛.言语交际原则刍议[J].新疆大学学报,2007,(6).

[10]顾奕.孙汝建.言语交际的社会心理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5).

[11]顾芸英.交际能力与语用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

[12]郭友鹏.走出象牙塔——从言语交际学看中国当代语言学的价值取向[J].南昌大学学报,1988,(3).

[13]侯磊.言语交际中的隐喻理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

[14]胡敏.试评国外关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几种理论[J].湘潭大学学报, 1990,(2).

[15]胡彩敏.交际艺术与言语的得体性原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4).

[16]胡国庆.语言研究跃上更高阶梯——论言语交际学中注重语言主体地位的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17]胡士云.论言语交际的效果[J].语文建设,1990,(6).

[18]胡裕树,宗廷虎.把言语交际作为动态系统来研究——刘焕辉《言语交际学》[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19]胡泽洪.言语交际逻辑学简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5).

[20]纪永祥.语用学园地的又一奇葩——谈夏中华的《交际语言学》[J].青海师专学报,1991,(2).

[21]江畅.语言意义的赋予与理解[J].现代哲学,1989,(3).

[22]金立.话语交际的三重解读[J].浙江大学学报,2005(3)

[23]赖耀先.论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外语,1989,(3-4).

[24]李岗.论交际语言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4).

[25]李强.交际语言学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26]李军华.交际语言学研究对象的构成系统[J].求索,2004,(8).

[27]李璐.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结构[J].鄂州大学学报[J],2010,(3).

[28]李强云.论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2009,(7).

[29]李胜梅.言语交际学的又一平面——言语理解[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30]李贤伟,王桂芝.言语交际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特点[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

[31]李延瑞.交际话题及其存在的主要形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3).

[32]梁从湖.简谈语言与语言交际[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5).

[33]林鹏.人、社会与言语交际——读《言语交际学》[J].汉语学习,1987,(3).

[34]林大津,谢朝群.论言语交际的得体原则:争议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35]凌德祥.论语境与语言的表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1).

[36]刘江.言语的语言学与社会交际理论述评[J].大连大学学报,2009,(1).

[37]刘焕辉.从修辞学到言语交际学[J].南昌大学学报,1988,(3).

[38]刘焕辉.从言语交际学到交际语言学[J].百科知识,1989,(12).

[39]刘焕辉.回到语言的整体研究上来——言语交际学的性质及其他[J].南昌大学学报.1988,(3).

[40]刘焕辉.略论言语交际和交际语言的研究——关于言语交际学和交际语言学的若干理论问题[J].渤海学刊,1992,(2).

[41]刘焕辉.论语境[J].南昌大学学报.1986,(1)

[42]刘焕辉.言语交际学[J].百科知识,1989,(1).

[43]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答客问[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44]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的性质及其他[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45]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的语言观——兼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语言学[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46]刘焕辉.语境是一种语义氛围[J].修辞学习,2007,(2).

[47]刘焕辉.语言存在于言语交际中:交际汉语的动态形式及其结构特点初探[J].争鸣,1990,(1).

[48]刘焕辉.语言动态研究与交际语言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1,(4).

[49]刘焕辉.语言是一种最平常而不保险的工具——关于言语交际中的表达与理解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2004,(2).

[50]刘兰萍.语境及其对理解话语的作用[J].宁波师院学报,1992,(2).

[51]鲁苓.语言·言语·交往——哈贝马斯语用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外语学刊,2000,(1).

[52]吕明臣.话语意义的性质和来源[J].汉语学习,2005,(5).

[53]吕明臣.话语意义研究的理论演进[J].社会科学战线,2005,(4).

[54]吕明臣.时空环境和言语交际类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55]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56]吕明臣.网络言语交际中角色的特征和转换[J].辽东学院学报,2007,(5).

[57]吕明臣.言语中称谓视点与社交指示[J].现代交际,1994,(2).

[58]罗世农.言语交际场论[J].江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4).

[59]马立秦.试论语言信息的交流[J].兰州大学学报,1992,(3).

[60]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2).

[61]沙广辉.话语结构在培养交际能力上的应用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 1989,(3)

[62]善忠.实用性、理论和可读性兼备的好教材:评王绍龄主编的《言语交际》[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1).

[63]申小龙.言语交际环境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1,(1).

[64]沈剑英.论语言交际的六元逻辑模型[J].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0,(2)

[65]史红梅.语言的性别差异与女性言语交际[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12).

[66]宋晖.短信语言的言语交际学视角[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7]孙良止.近几年的公关语言研究[J].修辞学习,1992,(4).

[68]孙维张.论言语的理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69]田美.略谈影响言语交际的几种因素[J].语文学刊,2006,(1).

[70]完颜雯杰.浅谈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1,(1).

[71]王传经.交际模式述评[J].外语学刊,1993,(6).

[72]王德春.交际最忌信息差[J].青岛大学学报,1991,(4).

[73]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

[74]王建华.简论言语交际中的矛盾关系[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1).

[75]王明利.《交际中的话语》述评[J].法国研究,2008,(1).

[76]王世达.语言的交往[J].社会科学家,1992,(5).

[77]王铁琨.口语交际中的:“适切”[J].天津师大学报,1990,(2).

[78]王希杰.略论交际活动中的第三者[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3).

[79]王佳宇.网络交际语言中的打断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1,(1).

[80]温华.交际语言中的逻辑问题浅探[J].江汉大学学报,1991,(1).

[81]吴爱敏.言语交际的原则及其制约因素[J].海南大学学报,2000,(2).

[82]吴本虎.在言语交际中考察言语感知:教育心理语言学分析[J].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3).

[83]吴士文.一门新的科学在中国兴起——喜读刘焕辉《言语交际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1).

[84]吴为善.语言研究趋势和功利性言语交际[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1).

[85]吴益民.试论语境的逻辑意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1).

[86]夏中华.交际语言学学科性质问题的思考[J].社联辑刊,1990,(2).

[87]夏中华.言语交际研究的历史回顾[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3).

[88]夏中华.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3-8(15).

[89]肖群英.受话人言语理解的心理现实与实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2).

[90]谢双成.言语交际的“解码”研究[J].修辞学习,1989,(4).

[91]徐采霞.试论话语角色定位与言语行为规范[J].1998,(4).

[92]徐静茜.言语交际的简洁手段[J].湖州师专学报,1992,(4).

[93]许世茂.语境与言语交际[J].广西师院学报,1992,(1).

[94]杨柳.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S1).

[95]杨汉云.谈《战国策》中言语交际与交际环境的适应性[J].衡阳师专学报,1989,(1).

[96]杨晓黎.试论汉民族言语交际准则[J].江淮论坛,1993,(2).

[97]姚亚平.论性差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J].汉语学习,1988,(1).

[98]姚亚平.论言语交际学的语言动态观[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99]姚亚平.试论口语的交际性特点[J].渤海学刊,1991,(2).

[100]姚亚平.现阶段的交际语言的变化与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12).

[101]姚亚平.言语交际中信息流向的控制及其修辞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1986,(1).

[102]姚亚平.语言科学与时代精神——从言语交际学等新学科的兴起看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大趋势[J].南昌大学学报,1988,(3).

[103]于敏.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S1).

[104]于学勇.言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J].泰山学院学报,2005,(3).

[105]余惠邦.双语、双言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5).

[106]袁妮.《言语互动:交际与语用》述介[J].中国俄语教学,2009,(2).

[107]曾文雄,刘小平.论交际意图与语境观[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2,(3).

[108]张韧.交际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与发展[J].国外语言学,1997,(1).

[109]张巨文,赵玉敏.言语交际中的关联理据与动态性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5,(1).

[110]张绍杰.交际动态与信息中心[J].现代外语,1988,(3).

[111]张亚非.话语理解理论:背景与现状[J].南京师大学报,1992,(2).

[112]张玉上.语境与会话目的的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

[113]郑远汉.言语中的虚实关系[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2).

[114]周民权.言语交际过程的监控手段论略[J].外语学刊,2005,(5).

[115]邹慧民.论言语交际中语境的选择和操控[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

【注释】

[1]孙维张,吕明臣.社会交际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焕辉.略论言语交际和交际语言的研究——关于言语交际学和交际语言学的若干理论问题[J],渤海学刊,1992,(2).

[3]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岗.论交际语言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4).

[5]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的性质及其他[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6]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答客问[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9]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答客问[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10]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答客问[J].南昌大学学报,1987,(S1).

[11]夏中华.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8(15).

[12]夏中华.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8(15).

[13]刘焕辉.言语交际学重构[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14]夏中华.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8(15).

[15]夏中华.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8(15).

[16]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的草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4(8).

[1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8]刘焕辉.言语交际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9]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0]孙维张,吕明臣.社会交际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21]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2]李岗.论交际语言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4).

[23]刘焕辉.言语交际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4]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5]夏中华.言语交际研究的历史回顾[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3).

[26]刘焕辉.言语交际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7]胡国庆.语言研究跃上更高阶梯——论言语交际学中注重语言主体地位的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 1987,(S1).

[28]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9]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0]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1]刘焕辉.言语交际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2]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3]刘焕辉.论语境[J].南昌大学学报,1986,(1).

[34]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5]孙维张,吕明臣.社会交际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36]刘焕辉.言语交际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7]常敬宇.论言语交际义的表达和理解[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38]吕明臣.话语意义的性质和来源[J].汉语学习,2005,(5).

[39]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40]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