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心理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心理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学术界不仅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还有大量的经典著作问世。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语言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的研究领域主要有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认知神经科学。

第四节 心理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学术界不仅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还有大量的经典著作问世。

一 桂诗春的《新编心理语言学》、《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

(桂诗春见上编第三章。)

《新编心理语言学》是对《心理语言学》的补充和修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共分为11个章节,分别从11个角度对心理语言学的所有内容做出了论述。这些章节分别是绪论、语言的生物和生理基础、语言的心理机制、第一语言习得、语言听辨、心理词汇、意义表征、句子理解、语篇理解、语言产生、语言与思维。将心理语言学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习得、语言的生成以及语言的理解等几个方面分析的透彻入微。

本书对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分析归纳:一是人们是怎么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这可以称为实验心理语言学;二是儿童是怎么习得母语的,这可以称为发展心理语言学;三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怎么应用到其他领域的,这可以称为应用心理语言学。这些领域有的很广泛,例如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有的很专门,例如人工智能;四是怎么建立心理语言学的计算机模型,这可以称为计算心理语言学,它是一门研究怎样通过计算机手段来模拟语言的心理过程的新兴科学

桂诗春在1985年编写《心理语言学》一书,15年后他又对心理语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补充,编写了这本《新编心理语言学》,《新编心理语言学》中的很多内容是对《心理语言学》一书的延续,有很大篇幅是一致的。然而,与《心理语言学》不同的是,《新编心理语言学》中不仅加入了一些原本没有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新编心理语言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拓宽了对心理语言学这一学科的诠释。具体地讲,此书增加了语言的心理机制、语言听辨、心理词汇、意义表征、句子理解、语篇理解以及语言产生这几个章节的内容,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更系统、更具有理据性。

《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语言的感知理解与产生》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全书共有11章,这11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三章,介绍了心理语言学的对象、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物质基础。在此书的绪论中,提出了一个贯彻全书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自人的内心,所以它的本质是认知的。此书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心理语言学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语言学是一种实验性的科学,它的理论来自观察和收集到的数据,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使用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运用。书中指出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抽象分析的原则、可计算性的原则、信息处理的原则,论述了实验方法、建立理论的方法以及统计手段几大研究方法,并对这几大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实验方法的重点在于潜伏性数据、眼睛固视、口头报告、双耳试验以及再现;建立理论的方法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扣除法、信息处理分析、计算机模拟以及不确定性问题;统计手段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方法,其重点在于常规的建立、抽样的原理、控制的原理和无差别假设。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语言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觉与注意、知识表征、知识的习得和提取三章。知觉与注意一章分别从感觉记忆、注意与感觉信息处理以及型式识别等角度进行探讨,以心理语言学中的重点问题——记忆和信息处理为主线进行了展开讲述。知识的习得和提取一章重点论述了记忆的类型、记忆的理论、记忆的习得等内容。

第三部分讨论了语言运用本身,包括语言和通信、语言模式与语法分析器、意义及其理论、语言理解、语言产生的几个方面,该部分是此书的重点。其中,对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论述是心理语言学中的核心问题。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语言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语言理解的研究从语言听辨过程、意义建立过程以及使用过程这三个步骤展开,讲述了这三个步骤中的每一细节问题。语言产生是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的基础,语言产生需要编码和解码,也就是语言产生的制定计划阶段和语言的执行阶段。制定计划阶段包括语篇计划、句子计划以及句子成分计划;语言的执行阶段包括失言、发音程序的编制、词的形成和表现、节奏和时间以及发音程序的执行几个方面。此外,语言产生的研究方法和问题是心理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此章所论述的重点,语言产生的问题包括失语症、口吃以及停顿。

二 彭聃龄和他的《语言心理学》

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教授。长期从事汉语认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汉字识别、汉语句子与课文理解,汉语儿童语言发展、汉字识别的计算机模拟、汉语的脑成像研究等。发表论文160多篇,部分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他的主要的研究领域主要有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认知神经科学。出版的著作有《语言心理学》、《汉语认知研究》、《认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修订)》、《语篇理解研究》、《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书系》等。

《语言心理学》是由彭聃龄主编、谭力海副主编的一部有关心理语言学方面的著作。本书较系统地阐释了语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语言与脑、语音知觉、字母与单词的识别、语言理解、语言记忆与理解、语言的生成、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阅读、语言障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 朱曼殊和她的《心理语言学》

朱曼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科学》主编,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发展心理学分支副主编。

《心理语言学》一书是为心理学系的学生专门编写的教材,但也对语言学专业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分总论、言语的理论和产生、语言发展以及应用四篇。下面分别对这四篇的内容进行概述。第一篇是总论,包括绪论、语言和语言学研究、语言和脑以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四章。从总体上概述心理语言学的性质、研究任务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探讨心理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例如:第三章从脑的局部损伤引起语言障碍和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两方面描述语言和脑的关系。第四章介绍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一问题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第二篇是言语的理解和产生,包括第五、六、七、八、九章。对言语的理解是从言语知觉、内部词汇的检索、句子和语段的理解四方面进行分析,这四方面分别在第五、六、七、八章进行讨论。第九章论述言语的产生,认为其产生可以分成两大阶段:计划阶段和执行阶段。计划阶段又包含两个过程:构造和转化。执行阶段是把计划好的语言信息以物质的形式实现出来,表现为语音。又可以分为发出动作指令和言语发音器官执行动作指令两个部分。对言语的理解从句子的理解、语段的理解到语篇的理解几个角度进行逐一论述。第三篇是语言发展,从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对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几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第十四章介绍了行为主义观点、语言学观点、认知相互作用观点、社会相互作用观点四种典型语言获得观点的基本假定和实验例证,并总结了来自各方的批评意见;对这些理论进行横向比较,指出它们在三个维度上所存在的分歧。第四篇是应用,包括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即阅读理解和外语学习的问题,是对心理语言学的理论用以实际应用的介绍。事实上,心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但阅读理解和外语学习是心理语言学应用环节中最重要的两个。

四 董燕萍和她的《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董燕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授,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成员。主要从事心理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2005),并与王初明合作出版了《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2001)等。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2009年7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全书从心理语言学概述与外语教学、语言感知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心理词库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句子理解的研究与外语教学、篇章理解的研究与外语教学、语言生成的研究与外语教学、母语习得的研究与外语教学这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章节的名称中不难发现,本书虽探讨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与运用,但也将心理语言学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纳入其中,例如:心理语言学中句子与篇章理解问题、语言生成问题、母语习得问题等,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心理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应用完美结合的著作。本书第一章是概述: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篇幅虽短,但却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特点、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说明,使读者对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这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有所了解。第二章先介绍了言语听辨的三个主要问题,即音段的辨认、缺乏不变式以及言语在不理想环境中的听辨。随后在心理语言学中的语言感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外语学习中的语言感知问题进行论述。第三章是心理词库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分别介绍了心理词库的特点、心理词库的研究方法、心理词库的提取、词汇提取模型、心理词库的组织、双语心理词库的组织以及外语词汇的教学。第四章到第七章,逐一地从语言理解、语言生成和语言习得的角度论述了句子理解的研究、篇章理解的研究、语言生成的研究、母语习得的研究几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使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外语教学中。

附:阅读文献

著作:

[1]常宝儒.汉语语言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2]董燕萍等.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李宇明.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9]刘希彦,刘桂玲.心理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10]缪小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1]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2]乔姆斯基.语言与心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14]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5]杨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16]赵秋野.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7]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8]Aitchison.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M].董燕萍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9]Danny D.Steinberg,Natalia V.Sciarini.心理语言学导论[M].崔刚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0]David Singleton.探索第二语言心理词汇[M].蔡金亭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论文:

[1]艾伦·阿姆菲尔德.心理语言学在语言发展中的实际运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3).

[2]艾奇逊.80年代心理语言学的一点展望[J].当代语言学,1980,(4).

[3]艾奇逊.1967—2017年心理语言学回顾与展望[J].殷都学报,1994,(3).

[4]安妮·卡特勒.跨语言心理语言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1,(6).

[5]陈东东.心理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2).

[6]陈国鹏.苏联心理语言学研究情况简介[J].心理科学,1986,(5).

[7]陈平.美国心理语言学的一项新研究[J].当代语言学,1982,(3).

[8]陈雪.我国应用心理语言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理论探索,2008,(10).

[9]陈永明.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J].心理科学,1999,(5).

[10]程工.语言共性的心理学和生理学证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5).

[11]丁金国.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及其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1983,(2)

[12]董燕萍,桂诗春.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J].外国语,2002,(4).

[13]董燕萍,梁君英.构式在中国学生英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14]董燕萍,周彩庆.多义熟词的理解性和产出性词汇知识的习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15]董燕萍.关于心理语言学中双语词汇记忆的试验手段——启动试验的有效性条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5).

[16]董燕萍.双语心理词典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J],现代外语,1998,(3).

[17]杜桂枝.心理学与语言学渊源[J].外语学刊,2004,(6).

[18]芳贺纯.“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J].当代语言学,1979,(1).

[19]冯学锋.心理语言学浅议[J].中学语言,1988,(5).

[20]桂诗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2).

[2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概述(上)[J].国外语言学,1991,(1).

[2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概述(下)[J].国外语言学,1991,(2).

[2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3).

[24]胡秀琴.教育学心理语言学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1988,(2).

[25]凯斯.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史[J].国外社会科学,1992,(9).

[26]李虹.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发展心理语言学[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4).

[27]李茜.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J].西安社会科学,2010,(1).

[28]李绍山,李志雪.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29]寮菲.浅谈心理语言学[J].外语教学,1989,(4).

[30]列昂捷夫.欧美心理语言学研究动向[J].当代语言学,1978,(2).

[31]林迪.麦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J].当代语言学,1985,(1).

[32]刘润清.国外心理语言学实验简介[J].当代语言学,1983,(3).

[33]刘润清.心理语言学诸派及其观点简介[J].当代语言学,1982,(1).

[34]刘承宇,吴玲丽.语码转换与民族身份的建构——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视觉[J].外语学刊,2011,(4).

[35]刘秀娟.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

[36]陆冰章.心理语言学[J].外国心理学,1984,(1).

[37]骆传芳.六十年代初的心理语言学[J].当代语言学,1966,(2).

[38]眸子.1992年中国心理语言学研究概览[J].汉语学习,1993,(5).

[39]穆凤英.乔姆斯基心理语言观及其在心理语言学上的地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6).

[40]潘秋菊.国外关于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11,(6).

[41]沈家煊.介绍《心理学和语言——心理语言学导论》[J].当代语言学, 1983,(3).

[42]沈家煊.斯洛宾的《心理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

[43]沈家煊.心理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44]斯洛宾.语法的心理语言学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88,(3).

[45]孙蓝.心理语言学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0,(3).

[46]佟乐泉.漫话心理语言学[J].语文建设,1988,(4).

[47]王德春.《心理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丛书简介[J].外国语,1986,(2).

[48]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J].外国语,1992,(4).

[49]王德春.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J].外国心理学,1982,(3).

[50]吴江.心里语言学家——丹尼·德·斯坦伯格[J].当代语言学,1989,(2).

[51]吴江.《心理语言学——语言、心理和世界》简介[J].当代语言学,1987,(1).

[52]熊帆.Kess的《心理语言学》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4,(2).

[53]游辛·密勒的《心理语言学入门》[J].现代外语,1979,(3).

[54]俞如珍.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发展和现状[J].山东外语教学,1994,(2).

[55]俞约法.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56]张淑静.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J].外语教学,2002,(3).

[57]章士嵘.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意义[J].哲学研究,1991,(10).

[58]沈家煊.评《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J].现代外语,1994,(1)

[59]石林平.乔姆斯基心理语言学理论概述[J].社科纵横,2006,(1).

[60]王菁.浅述乔姆斯基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理论及其贡献[J].学术论坛,2009,(11).

[61]王颖.输出假设的心理语言学基础[J].外语教学,2005,(4).

[62]武绪颐.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J].社会科学报,2004,(6).

[63]严世清.心理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J].外国语,1998,(3).

[64]赵秋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研究创新的启示[J].外语学刊,2007,(1).

【注释】

[1]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5]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1]芳贺纯.“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J].当代语言学,1979,(1).

[12]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5]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1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7]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8]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9]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王德春.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J].外国心理学,1982,(3).

[2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3]沈家煊.心理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24]李茜.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J].西安社会科学,2010,(2).

[25]李绍山,李志雪.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26]李绍山,李志雪.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27]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8]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9]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0]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1]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2]李绍山,李志雪.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33]俞约法.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34]李茜.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J].西安社会科学,2010,(2).

[35]缪小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6]俞如珍.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发展和现状[J].山东外语教学,1994,(2).

[37]桂诗春.心理语言学概述(上)[J].国外语言学,1991,(1).

[38]武绪颐.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J].社会科学报,2004,(11).

[39]杨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0]王福祥.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41]俞如珍.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发展和现状[J].山东外语教学,199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