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神经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神经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纵观神经语言学的历时发展,神经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一直处于不间断的进取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产生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献。《神经语言学》同时兼顾正常言语的生理机制和言语障碍者的病理机制两方面进行研究。该著作被认为是我国神经语言学领域内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文献。

第四节 神经语言学重要文献简介

纵观神经语言学的历时发展,神经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一直处于不间断的进取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产生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献。

一 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和他们的《神经语言学》

王德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修辞学会会长。一些论著分获国家、华东、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奖励。另兼若干学会的负责职务,若干学校的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若干学术团体的顾问

吴本虎,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92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发表多篇教育心理学分析的相关论文

王德林,生理学副教授,外语副教授,出版《脑科学和科学用脑》一书,发表《脑科学的新进展带给学前教育的启示》等多篇有关脑科学与语言学的论文。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神经语言学》一书,本书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神经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全面地介绍了神经语言学的概念、发展简史、研究方法、大脑的言语中枢、大脑两半球的言语功能。除此之外,还论述了言语生成、言语理解、语言掌握、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使读者对还处于初始阶段的神经语言学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在这本著作出版之前,学者们普遍认为这门学科只是研究人类言语行为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这个观点并不全面,尽管大脑只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神经系统中还包括很多环节,例如外围神经系统等。当时是神经语言学的萌芽时期,主要研究对象是失语症的神经机制,研究言语在大脑皮层以内的位置。《神经语言学》一书的问世,将研究的重点扩及整个神经系统,即大脑皮层到脊髓神经与言语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阐述了言语与大脑皮层下机构的关系。《神经语言学》同时兼顾正常言语的生理机制和言语障碍者的病理机制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神经语言学发展早期阶段,学者们通常研究的仅仅是言语存在障碍的病理机制,例如对失语症患者进行分析,但他们不能完整地总结概括言全部的有关问题。他们忽略的恰恰是《神经语言学》中强调的正常人的言语生理机制,《神经语言学》不仅涵盖了之前学者研究失语症等言语障碍的病理机制的大量实用资料,而且还吸收了当时研究正常生理条件下的言语机制的新发现。

二 杨亦鸣和他的《语言的神经机制和语言理论研究》

杨亦鸣,徐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兼任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院长、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科学》主编、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国际编委、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nograph Series国际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语言学,创立了第一个以汉语语料为主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方向,并率先在国内招收神经语言学方向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是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

《语言的神经机制和语言理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书从神经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名词动词的分类、量词的大位分类等词法问题和主动句、被动句理解与生成等句法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从人类大脑的神经机制方面探讨了词的语法分类的性质和汉语主动、被动句法结构的提取与生成。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的神经语言学是以当代语法理论为背景的一门交叉学科,同时也能证明我国的神经语言学已经开始进入成熟的阶段。该著作主要创新之处为:现阶段在国内语言学界利用失语症患者来研究语言较为罕见,本书提出的例证刚好就是一个现成的受损实验。由脑部损伤导致的失语症患者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选择性损伤的现象,这为深入揭示大脑潜隐着的语言组织和结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杨亦鸣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电生理学和脑成像技术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脑区与语言的关系。该著作被认为是我国神经语言学领域内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文献。

三 鲁利亚和他的《神经语言学基本问题》

鲁利亚,前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1921年毕业于喀山大学社会科学系。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先后获得教育科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45年起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68年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1969年至1972年担任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鲁利亚提出了研究情绪的新的创造性方法——共轭方法,即把内部隐蔽的情绪过程与外部显现的言语和运动过程联结起来。他还提出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心理学必须研究意识及高级心理功能(例如言语思维、逻辑记忆、随意注意等),认为它是随着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是研究心理活动的脑机制,主要研究失语症问题,脑外伤引起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恢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神经心理学。

《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全书分为两篇共七章。作者通过细致地研究,对大脑病变的患者进行了长期实际观察,从而做出了系统、全面的总结,鲁利亚的学说已形成神经语言学中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对从事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富有创造性、可供参考借鉴的基础理论框架。

鲁利亚在初始的序言中就强调了他写此书的目的:首先,试图从现代神经病学、心理学、语言学的角度对他数十年来所作的对大脑局限性病变患者的语言和言语障碍的观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论,从而开创出神经语言学的大体轮廓。其次,想要利用对病变患者的语言和言语障碍的观察结果来理解言语本身的组成形式。作者认为可以利用观察病患的具体情况对言语结构进行客观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篇是“口语通讯的神经心理学分析”,它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口语通讯问题”,主要分析的是口语通讯结构、口语通讯的心理学条件和口语通讯过程的神经心理学探讨等三个基本问题。鲁利亚指出,口语通讯问题是利用自然语言对于人类通讯的过程进行的研究。语言学曾经描述过口语通讯的各种成分,而创造了言语音韵结构的理论,区别了言语的基本词汇单元(lexi⁃calunits)和语法结构,并且描述了言语表达从“深层结构”过渡到“表层结构”的基本阶段和功能模型(functionmodels)。信息论所作的贡献是分析了言语声音的最佳可听度的条件和通讯感知的随机性规律,它一方面和文句的有意义性的强度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它的冗余性(redundancy)相联系。声学物理和言语生理学对于进一步深人研究声学言语的特征,它使通讯的形成和感知成为可能—有很重要的帮助。神经心理学在分析、揭示这些过程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而,他提出神经语言学的任务,是对大脑局限性病变所造成的言语信息形成(编码)和理解(译码)障碍的病态言语交际过程进行神经心理学的分析。

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可说成是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系统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机能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部的各种刺激,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的整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它的基本作用是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和控制。

鲁利亚的《神经语言学基本问题》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有六种,分别是:收集患者的自发性言语(spontaneous speech)的临床资料;和患者对话(dia⁃logue speech);研究患者的复述性言语(revetitive speeeh);研究患者寻找所需词汇(to find the required lexicalunits)的能力;分析患者的独白性言语(sponta⁃neousmonologic speech);研究患者按给定主题进行扩展性言语表述(an ex⁃panded spoken discourseon a given theme)的能力等。通过以上各种研究方法,他首先确定出言语通讯编码过程障碍的性质及其与脑机能单元的对应关系。他认为人类言语的译码障碍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患者主要受损的是连贯地、扩展性地由组合关系组织言语的能力,而掌握和运用语言聚合性代码的能力相对保留完好,这类障碍主要由大脑前部障碍影响造成。第二类,患者主要受损的是掌握和运用聚合性代码的能力,但连贯地、扩展地由组合关系组织言语的能力却相对保留完整,这类患者的障碍则是因为大脑后区特定的皮质感应区出现了病变。之后他还进一步地分析了编码过程的不同阶段和结构组成,将这两大类别的言语编码障碍划分为多个类型,主要是三个主要阶段的障碍:个别词汇单元意义的精确感知辨识度障碍、对词汇单元形成的表层和深层句式结构的句法关系的理解障碍、以及通讯总体意义的理解障碍。

第二篇失语症的再分析,它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失语症复杂形式的再分析。第二章传导性失语症的再分析。第三章越皮质运动性失语症的再分析。第四章健忘性(命名性)失语症的再分析。作者在这一篇里用神经心理学观点,集电对以往神经病学临床所熟知和惯用的几种失语症诊断类型作出重新的分析和探讨。鲁利亚在第二篇中主要针对几种常见的的失语症现象,运用神经心理学的理论重新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附:阅读文献

著作:

[1]崔刚.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高素荣.失语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

[3]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杨亦鸣.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5]周统权.语言理论与语言障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论文:

[1]柏晓利,熊汉忠,徐忠宝等.失语症患者口语命名障碍中语义错误的原因初探[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4).

[2]蔡厚德.中—英双语者词汇语义通达的大脑功能偏侧化与合作效应[J].心理科学,2008,(6).

[3]蔡振光,董燕萍.竞争模型中的语义线索:纯生命性[J].外国语,2007,(2)

[4]常欣,张国礼,王沛.中国二语学习者英语句子加工的心理机制初探:以主动句为例[J].心理学报,2009,(6).

[5]崔刚.布鲁卡氏失语症实例研究——兼谈词汇障碍对大脑词库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6]崔刚.布洛卡氏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的语音障碍[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3).

[7]崔刚,张伟.布洛卡的失语症研究及其对神经语言学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2002,(S1).

[8]邓园,丁国盛,彭聆龄.左侧前额叶语言加工功能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4).

[9]董奇,薛贵,金真,曾亚伟.语言经验对大脑激活的影响:来自第二语言初学者的证据[J].心理学报,2004,(4).

[10]董燕萍,刘玉花.英-汉语句子理解过程中的线索竞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1]封世文,翁旭初,沈兴安,林冲宇,向华东,杨亦鸣.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估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词组视觉呈现加工的脑区定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2).

[12]高素荣.后部失语症的书写障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2).

[13]顾介鑫.汉语复合词的中心性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14]何大艳,毛善平.汉语失语症患者主语问句和宾语问句理解和表达障碍的特点[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8,(6).

[15]胡超群.从大脑损伤引起的阅读障碍探讨阅读认知的心理过程[J].心理学报,1986,(1).

[16]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一部在我国神经语言学领域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文献——杨亦鸣《语言的神经机制和语言理论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4,(2).

[17]李利,莫雷,陈卓铭等.前额叶在双语词汇通达中的抑制作用——对一例前额叶损伤双语病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6).

[18]梁丹丹.中国神经语言学的回顾与前瞻[J].当代语言学,2004,(2).

[19]梁丹丹,顾介鑫.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展望[J].外语研究,2003,(1).

[20]梁丹丹,杨亦鸣,封世文等.汉语名、动、形充当名词修饰语的fM R I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1]梁洁.病理语音实验分析结果——平叙句的语调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2,(2).

[22]林谷辉,陈卓铭.汉语纯失语症[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1).

[23]凌琳.基于功能语言学的失语症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24]刘涛,杨亦鸣,张辉等.语法语境下汉语名动分离的ERP研究[J].心理学报,2008,(6).

[25]刘晓加,梁秀龄,陆兵勋等.汉语失写检查法的制定和标准化[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6).

[26]陆月华.神经认知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之差异述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7]罗倩,彭聃龄.痴呆语的语言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1,(2).

[28]毛子欣.神经语言学的理论和探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4).

[29]丘卫红,窦祖林,万桂芳.粤语失语症的评价与语言治疗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5).

[30]沈彤.关于言语障碍的神经语言学思考[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4).

[31]宋伟.中国神经语言学2005年的发展概貌[J].安顺学院学报,2008,(4).

[32]王丹,郑波,杨玉芳.韵律特征对句法结构歧义解歧作用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33]王德春.神经语言学展望[J].外国语,1995,(2).

[34]王昊,杨晓健,范颖.神经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35]王新德,蔡晓洁,陈海波.镜像书写与大脑功能关系的讨论[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2,(6).

[36]王新德,陈海波,蔡晓杰等.汉语失读症、失写症、镜像书写及失语症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94,(4).

[37]王育新,张本恕.前部失语症患者句法理解障碍的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3).

[38]卫志强.人脑与人类自然语言——多方位研究中的神经语言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4,(4).

[39]武宁宁,舒华.无语境条件下汉语词类歧义词的意义激活[J].心理学报,2001,(4).

[40]薛玉萍.国外性别语言研究理论嬗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1]徐知媛,王小潞.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隐喻与思维(剑桥手册)》述评[J].外国语,2010,(5).

[42]杨亦鸣,曹明.汉语皮质下失语患者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理解、生成的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4).

[43]杨亦鸣,曹明.中文大脑词库形、音、义码关系的神经语言学分析[J].中国语文,1998,(6).

[44]杨亦鸣,耿立波.基于ERPs实验的二语词汇能力心理现实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

[45]杨亦鸣,梁丹丹,顾介鑫等.名动分类:语法的还是语义的——汉语名动分类的神经语言学研究[J].语言科学,2002,(1).

[46]杨亦鸣,刘涛.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 2010,(2).

[47]杨玉芳.语句韵律结构知觉[J].声学学报,1998,(2).

[48]杨洁,舒华.心理模拟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1(1).

[49]于博,路越.神经语言学:“说出来的脑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8).

[50]余璐.论神经认知语言学的邻近原则与词汇习得[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2).

[51]叶彩燕.粤英双语儿童早期的语法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4,(1).

[52]张积家,马利军.词素性质对惯用语理解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8,6,(3).

[53]张积家,石艳彩.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J].心理学报,2009,(8).

[54]张强,沈兴安,江火.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5,(6).

[55]张亚旭,舒华.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研究:理论、方法与现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5).

[56]赵丽丽,陈秉炬,高素荣.纯失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2).

[57]赵秋野.俄罗斯神经心理学研究[J].外语学刊,2011,(3).

[58]赵秋野,孙秋花.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大脑言语功能与交际能力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59]郑波,王蓓,杨玉芳.韵律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J].心理学报,2002,(6).

[60]周路平,刘爱华,姚树桥.汉语句子句法加工认知特点初探[J].心理科学, 2009,(5).

[61]周统权.动词配价的量效应与质效应——来自失语症研究的证据[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62]周统权.神经语言学:多学科交融的前沿学科[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22(4).

[63]周雪婷.交叉学科:神经语言学及其哲学思考[J].求索,2008,(6).

[64]周雪婷,蔡太生.论神经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08,(12).

[65]朱风云,张辉.熟语语义的加工模式与其影响因素[J].外语研究,2007,(4).

【注释】

[1]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其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新德,陈海波,蔡晓杰等.汉语失读症、失写症、镜像书写及失语症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 1994,(4).

[5]林谷辉,陈卓铭.汉语纯失语症(附一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1).

[6]王新德,蔡晓洁,陈海波.镜像书写与大脑功能关系的讨论[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6).

[7]胡超群.从大脑损伤引起的阅读障碍探讨阅读认知的心理过程[J].心理学报,1986,(1).

[8]高素荣.后部失语症的书写障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2).

[9]梁丹丹.中国神经语言学的回顾与前瞻[J].当代语言学,2004,(2).

[10]张强,沈兴安,江火.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5,(6).

[11]刘晓加,梁秀龄,陆兵勋等.汉语失写检查法的制定和标准化[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6).

[12]丘卫红,窦祖林,万桂芳.粤语失语症的评价与语言治疗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5).

[13]梁丹丹.中国神经语言学的回顾与前瞻[J].当代语言学,2004,(2).

[14]卫志强.人脑与人类自然语言——多方位研究中的神经语言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4,(4).

[15]毛子欣.神经语言学的理论和探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4).

[16]高素荣.失语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

[17]邓园,丁国盛,彭聆龄.左侧前额叶语言加工功能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4).

[18]柏晓利,熊汉忠,徐忠宝,毕彦超,韩在柱,舒华.失语症患者口语命名障碍中语义错误的原因初探[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4).

[19]高素荣.失语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

[20]崔刚.布洛卡氏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的语音障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21]梁洁.病理语音实验分析结果—平叙句的语调模式[J].当代语官学,2002,(2).

[22]郑波,王蓓,杨玉芳.韵律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J].心理学报,2002,(6).

[23]杨玉芳.语句韵律结构知觉[J].声学学报,1998,(2).

[24]杨亦鸣,梁丹丹,顾介鑫等.名动分类:语法的还是语义的——汉语名动分类的神经语言学研究[J].语言科学,2002,(1).

[25]刘涛,杨亦鸣,张辉等.语法语境下汉语名动分离的ERP研究[J].心理学报,2008,(6).

[26]梁丹丹,杨亦鸣,封世文等.汉语名、动、形充当名词修饰语的fMRI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7]杨亦鸣,曹明.汉语皮质下失语患者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理解、生成的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4).

[28]梁丹丹.中国神经语言学的回顾与前瞻[J].当代语言学,2004,(2).

[29]林连通,顾士熙.中国语言学年鉴[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30]周统权.动词配价的量效应与质效应——来自失语症研究的证据[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31]封世文,翁旭初,沈兴安等.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估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词组视觉呈现加工的脑区定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2).

[32]崔刚.布洛卡氏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的语音障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33]王育新,张本恕.前部失语症患者句法理解障碍的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3).

[34]周路平,刘爱华,姚树桥.汉语句子句法加工认知特点初探[J].心理科学,2009,(5).

[35]张积家,石艳彩.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J].心理学报,2009,(8).张积家,马利军.词素性质对惯用语理解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3).

[36]朱风云,张辉.熟语语义的加工模式与其影响因素[J].外语研究,2007,(4).

[37]徐知媛,王小潞.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隐喻与思维(剑桥手册)》述评[J].外国语,2010,(5).

[38]武宁宁,舒华.无语境条件下汉语词类歧义词的意义激活[J].心理学报,2001,(4).

[39]张亚旭,舒华.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研究:理论、方法与现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5).王丹,郑波,杨玉芳.韵律特征对句法结构歧义解歧作用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40]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一部在我国神经语言学领域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文献——杨亦鸣《语言的神经机制和语言理论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4,(2).

[41]叶彩燕.粤英双语儿童早期的语法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4,(1).

[42]董奇,薛贵,金真等.语言经验对大脑激活的影响:来自第二语言初学者的证据[J].心理学报, 2004,(4).

[43]李利,莫雷,陈卓铭等.前额叶在双语词汇通达中的抑制作用——对一例前额叶损伤双语病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6).

[44]蔡厚德.中—英双语者词汇语义通达的大脑功能偏侧化与合作效应[J].心理科学,2008,(6).

[45]董燕萍,刘玉花.英—汉语句子理解过程中的线索竞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46]蔡振光,董燕萍.竞争模型中的语义线索:纯生命性[J].外国语,2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