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谈话类电视栏目的概念

谈话类电视栏目的概念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说法不一。但是,电视谈话节目必须是围绕某一主题并经过严密策划的,任何无主题、无设计的谈话都不应该划入电视谈话节目的范畴。最早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为NBC公司于1954年推出的《今夜秀》。随后各省市电视台相继推出《羊城论坛》《社会话题》等栏目,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的诞生,并逐渐引起了关注。

第一节 谈话类电视栏目的概念

一、谈话类电视栏目的界定

电视谈话节目源于美国,英文为“TV Talk Show”,港台译为“脱口秀”,意为谈话的即兴表演。电视业一般把美国NBC公司于1954年推出的《今夜秀》看成第一个电视谈话类栏目。

目前,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说法不一。我国电视理论界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2]广义的电视谈话节目是指所有以面对面口头交流信息为主的电视节目形式,它涵盖了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节目。

狭义的电视谈话类节目是指在自发即兴的语境中,以两人以上面对面地双向口语传播为基础,是视听语言相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电视百科全书》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定义是“代表所有脱稿交谈,即兴对观众谈话的电视节目”。

从传播学的角度,电视谈话节目是在正常谈话状态下,在一定的空间里,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对某一话题进行议论、探讨、评说、抒发,借助电视媒介进行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

简单地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由主持人引导,在特定环境中,谈话参与者(嘉宾、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围绕某一主题阐述和讨论观点的节目。主要包含如下要素。

1.以谈话为主要内容

电视谈话节目的本质是人际传播,它是围绕谈话组织起来的形式,它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节目的主要看点就在谈话本身,那些穿插在某些节目中的娱乐和喜剧元素,只是丰富节目的一种手段,而经营好谈话才是制作节目的重点。

2.以即兴、双向为主要特色

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应该是一种无脚本的,带有即兴色彩的谈话,一方面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即时传真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了利用电视进行社会交流的目的。但是,电视谈话节目必须是围绕某一主题并经过严密策划的,任何无主题、无设计的谈话都不应该划入电视谈话节目的范畴。电视谈话节目中除主持人和现场嘉宾外,不可缺少的人员构成还有观众,观众用不同的方式参加讨论,直接确立了节目的参与性,形成了信息交流的双向性。

3.以电视媒介为载体

谈话,是人类最普遍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方式。当谈话以节目的形式重现在电视屏幕上,在公共注视空间内来呈现个人生存状态,无论从内涵抑或外延上都显示了“谈话”新的含义。电视谈话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形式,区别于广播节目和日常谈话,是声画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同时镜头切换、时空转换等视听元素的运用,也充分体现着电视媒介特有的即时性、表现性。

二、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

谈话类节目(talk show)源于美国,广播谈话节目成熟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50年代,电视逐步走向商业化,新闻栏目中推出了争论性的谈话节目,与此同时,温和的杂耍谈话节目正式推出。最早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为NBC公司于1954年推出的《今夜秀》。

(一)国外电视谈话栏目的历程

img44

《今夜秀》栏目对奥巴马的采访

《今夜秀》至今已经历了五十几年的黄金历程,是历史最悠久的夜间娱乐节目。它沿用了美国传统夜间脱口秀的模式,以主持人调侃时事、讽刺名人开场,随后和两三位嘉宾聊天,穿插搞笑片段,最后在乐队嘉宾表演中落幕。这档深夜节目不仅是美国人放松的娱乐方式,也是折射美国流行文化潮流动向的一面镜子。

到了20世纪60年代,节目的低成本使得谈话节目大加发展,日间节目中出现了交谈性节目的身影。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出现了一种趋势,节目内容、外观更注重现实生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美国脱口秀节目在这一时段经历了迅猛发展,谈话节目陆续进入成熟阶段,在这期间脱颖而出了新一代主持人。一些以主持人命名的脱口秀标志着此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和收视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奥普拉·温弗瑞秀》是美国电视史上最悠久的日间脱口秀,也是全美国脱口秀节目中的王者,一直保持了收视率最高的地位。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奥普拉·温弗瑞秀》从当初的八卦类成功转型为内容积极正面的励志类访谈,在美国观众——特别是女性中颇具影响力。《奥普拉·温弗瑞秀》内容多样,包括人物访谈、心理解析、专题讨论、健康生活指导等,独立、自强、积极、慈爱始终是贯穿节目的主题。

img45

《奥普拉·温弗瑞秀》节目画面

img46

《拉里·金直播》节目画面

另一个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节目《拉里·金直播》从1985年问世至今,平均每晚都会有100万美国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美国有线新闻网的“名嘴”拉里·金的出现。一个小时的节目中,拉里·金有时邀请一位名人进行访谈,或邀请几位专家、新闻人物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现场讨论。这档节目被称做“可能邀请过最多名人嘉宾的脱口秀”。

在西方,还有一些颇为成功的谈话节目被人们津津乐道。《感恩》是荷兰SBS播出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带领观众聆听名人们成功背后的故事。《个人“历史”》是法国播出的日播谈话栏目,主持人在温馨的氛围中,邀请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故事。英国制作的《你不能解雇我,因为我有名》,主要讨论职业生涯中的难忘故事。《真男人》中主持人邀请两位嘉宾共同探讨什么样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节目的最后由现场观众来决定两位嘉宾中哪位才是“真男人”。《史密斯和琼斯的作品集》是英国BBC播出的人物访谈节目,节目展现喜剧二人组的杰作《史密斯和琼斯的作品集》系列剧中的最经典的脚本,节目中他们共同回忆该剧制作以及当时的时事趣闻。瑞典推出的《足球轶事》是围绕足球历史中重要或者有趣的故事展开的谈话节目。

(二)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历程

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当属1993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东方直播室》是一档涉及社会、家庭、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热点问题的谈话节目,风格自然真实。随后各省市电视台相继推出《羊城论坛》《社会话题》等栏目,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的诞生,并逐渐引起了关注。

《东方直播室》节目画面

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热播,掀起了我国继“综艺风”“益智风”后的谈话节目的“狂潮”,并涌现出一大批类似崔永元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使谈话节目成为中国电视主要的节目形式。《实话实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从话题甄选、谈话设计、资料准备、嘉宾的选择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现场组织到现场乐队的功能设计等元素,都具有现代电视节目制作的自觉意识。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大众化的《实话实说》造就了大众化的崔永元。

1993年到2001年底,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达180余种,是谈话节目最为兴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视点》《五环夜话》《读书时间》《对话》等都是颇有影响的节目。这一阶段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强调前期策划和品牌意识;受众呈现分众化的态势,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的局面并存;“谈话”因素向新闻、社教、文艺、体育等其他节目形态强力渗透;娱乐和幽默成分显著增强;运作上开始走市场化的道路。

img48

《东方夜谭》栏目片头

从2002年至今,谈话节目从靠话题的异和奇来吸引观众走向了以个性见长的阶段,形式越来越丰富,节目的制作融合了娱乐、文艺、曲艺、纪实等多种电视元素,节目的类别已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例如,《东方夜谭》启用了刘仪伟和小蔡这一对主持搭档,模仿《今夜秀》中主持人与乐队主持或嘉宾主持互动的模式,采用了单口相声、幽默VCR片段等深夜脱口秀元素,集谈话、娱乐、新闻于一体,前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三)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收视需求

纵观国内外谈话节目的发展,其兴盛的直接原因无外乎适应了观众的收视需求,经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话语环境自由宽松。谈话类节目最早出现在美国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的电视谈话节目出现在美国的50年代,话题从普通民间生活、国家政治到各界要人的隐私,包罗万象,节目风格睿智、幽默,谈话方式讽刺、调侃,这都与美国的言论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成功转型,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人们由于从“文化大革命”的言论禁锢的阴影中走出,向往沟通思想的公共场合,而谈话节目恰为民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二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生活中逐渐融入了对经济和娱乐的追求,电视节目随即出现了娱乐狂潮,随着各电视台对收视率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重视,在娱乐潮日趋衰落的同时,受国外的影响,谈话栏目作为一缕新鲜空气,获得了独成气候的机遇。

三是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电视媒体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而《实话实说》的出现使摄像机放低了视角,以一种全新的电视观念,将平民百姓聚集在镜头前,畅所欲言。

四是个人价值的追求及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整天为柴米油盐苦恼,而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强烈的求知欲让人们从狭窄的个人空间走入了大千世界。掌握信息、了解世界、倾诉观点、参与管理,成了现代人体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方面,而社会交流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谈话节目正是一个适应这种需求的平民百姓实现价值的舞台。

三、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我国的电视谈话栏目目前约有200个,仍然有新的栏目不断崭露头角,但能让人记住的只有《面对面》《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少数名牌节目,而这些节目被记住的原因更多在于主持人而非谈话内容。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谈话栏目中,有一些来去匆匆,如流星闪过短暂的光芒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如在上海开播的新闻辩论节目《撞击》,因收视率差强人意,不足一年即宣告落幕。而作为代表的《实话实说》,也终因无法突破瓶颈,于2005年退出中央电视台一套,崔永元告别栏目结束了它的辉煌期。与此同时,《新周刊》“2004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谈话节目”甚至出现了空缺。

与国内谈话类节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不少谈话类节目的寿命长达20年以上,如美国NBC的《今夜秀》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奥普拉·温弗瑞秀》在播出的25年时间里保持了谈话类节目的收视率冠军。

我国谈话类节目生命力如此脆弱,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谈话节目以思想交流见长,亮点应在论题和观点之中,也就是重在“谈什么”,话题的新颖与深刻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与观众接受的程度。而我国的某些电视谈话节目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不去探讨观众的需求,而把节目的收视率定在名人嘉宾身上。许多观众指出,现在的谈话类节目越来越多,但雷同现象也十分严重,常常出现一位名人上几家节目的现象,谈的不过是些老话题。

img49

拉里·金

第二,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谈话节目的另一个致命问题,是嘉宾的作用与地位的错位认识。在谈话栏目中,嘉宾围绕主题的观点才是栏目的要素,而绝不是嘉宾本身。许多谈话类节目策划人会挖空心思给嘉宾扣“高帽”,于是,几乎所有明星做完节目后,都成了千篇一律的“德艺双馨”。

第三,我国谈话类栏目正在远离即兴、直播、真实的节目特色。在节目的整个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严密的“现场”包办和“事无巨细”的周到设计,谈话主体设计精密的“伪谈话”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在每一期节目之前准备得尽可能少,并拒绝在节目录制前与嘉宾见面,这样面对嘉宾时就能表现出真实的好奇感,同时引领观众情绪。[3]人们只有在即兴的状态下才会有真实的个性和真实的思想。而国内相当一部分数量的谈话节目,在播出前,主持人和嘉宾都已通过协商,敲定了问答的内容,失去了节目中因意想不到而获得的精彩和活力,也失去了节目“脱口秀”的即兴本质特色。

出于对节目的需要,达到策划的某些特定意图,现场观众中就出现了“预埋观众”或“钉子观众”,这些观众起到了预定的作用,产生了策划中的效果,却让人感觉到了表演和做作的成分,失去了“真实”的魅力。

电视节目在录制结束后,都要经过后期剪辑环节。许多的谈话栏目在后期剪辑后,完全改变了节目直播的特性,违背了观众对于“真实”的期待和追求。正如胡智峰和顾亚奇在谈到“真”与“假”的关系时所说的一样:“真的内容做出假的效果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可是恰恰是这种情形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电视内容中。许多真实、真切、真诚的内容,被我们的内容生产者、制作者处理加工后却在电视播出时给人产生虚假、做作、矫情的效果。”[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