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以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的创办为标志,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自借鉴国外节目制作模式和节目样式开始,从群言式的讨论到个人经历的梳理,从理性话题的严肃探讨到软话题轻松幽默的演绎,从唇枪舌剑的辩论到和风细雨的诉说,经过几年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从谈话题材、节目内容、节目形式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众多的电视谈话节目,其分类也存在着多种标准。

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以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的创办为标志,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自借鉴国外节目制作模式和节目样式开始,从群言式的讨论到个人经历的梳理,从理性话题的严肃探讨到软话题轻松幽默的演绎,从唇枪舌剑的辩论到和风细雨的诉说,经过几年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从谈话题材、节目内容、节目形式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我们逐渐改变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单一面孔,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理念和创作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目前众多的电视谈话节目,其分类也存在着多种标准。我们大致可以从题材、谈话的形式、参与谈话的对象等方面对电视谈话节目进行分类。

1.按照谈话题材划分

(1)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着眼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把谈话现场作为时事分析和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谈话嘉宾多为此类问题的相关专家、学者,在交谈的过程中,逐渐廓清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背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和事态发展的趋势预测。相对于新闻深度报道或新闻评论节目来说,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的观点弹性更大,往往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和相互激发,舆论的表达形式也相对随意,口语化的交谈使节目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和语言状态。这类节目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时事辩论会》。每期节目邀请两三位观点对立或相异的嘉宾,以辩论的形式,就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展开辩论,主持人在一边或冷静观战或加入一方助燃战火,有时候还提出网友的意见,以屏幕前观众的舆论加强双方的辩论气氛。节目中的辩论形式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发言限制,嘉宾被鼓励尽量发表自己的观点。嘉宾也遵循“脱口秀”的规则,争论激烈,使谈话现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表演性。

(2)社会话题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大多不以时效性见长的事件、问题作为话题,而是以社会普遍存在的或特殊的现象为切入点,谈话嘉宾和观众进行群言式的讨论。嘉宾大多从民间出来,具有某一群体的代表性或者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这类节目同样很重视现场观众的话语空间,重视民间智慧的力量。舆论的丰富多样是其最大特点,整个谈话现场就是一个小社会,融入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重庆电视台的《龙门阵》,这些谈话节目在语言上各自具有当地的社会地域特色,对现场观众的沟通是节目的重要部分。

(3)娱乐话题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引入了娱乐和追星的元素,节目主题不以重大社会事件为主题,而是从娱乐、游戏等形式入手。谈话现场形式自由、轻松,经常穿插演艺节目形式,谈话氛围更加感性、煽情;节目中“秀”的因素更加突出,这类节目如台湾的《非常男女》、湖南的《玫瑰之约》、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等节目。

(4)专业类谈话节目。

应当说,这类节目脱胎于一对一的人物专访,但是又加入了谈话现场的综合元素,现场主持人对嘉宾的访谈超出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说是一人对多人的谈话节目。这类节目的题材大多就某一专题或以精英人物的个案和相关事件为线索,主持人、现场嘉宾和观众就此展开互动问答和讨论。人物的背景和发展经历以及其与时代社会的碰撞常常是节目谈论的焦点。这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山西电视台的《开谈》等。这两类节目的人选分别是经济界和文化类的精英人物。虽然在节目具体形式上有差异,但是就相关领域问题对人物的个案剖析是节目的共同特点。

(5)生活情感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往往选择更加感性的话题,以人生、婚姻、家庭、友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话题为主,不是以娱乐调侃的方式去处理,而是以一种相对严肃的口吻去谈论。节目给观众提供一种内心情感释放的空间,充当着心理治疗的功能,如美国的《奥帕拉访谈》节目,经常会就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夫妻之间的关系等话题请当事人面对观众交谈。人们在谈话现场开始公开他们生活中的隐私,他们甚至可能没有对任何人谈过这些难于启齿的事情,但在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却将其暴露在外。他们谈论种种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种全国性的精神发泄,让参与者和许多收视者能够分享或是关注这些特殊问题或社会现象”。节目经常会请一些心理专家当场为讨论的问题提供一些简短而中肯的分析和建议,并且愿意在节目后继续提供帮助。

2.按照谈话形式划分

(1)辩论式谈话节目。

顾名思义,这类谈话节目是选择不同观点、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在谈话现场辩论,自然形成不同的谈话立场和观点的交锋。观点或对立或大相径庭,观点的交锋推动着谈话现场,节目的卖点不在于最后的结论以及辩论双方孰对孰错,而是在辩论过程中交谈双方有个性的观点和语言的展示,以及在辩论过程中对讨论的事件背景的不断充实和延展。比如上文提及的《时事辩论会》,又如美国的“垃圾脱口秀”之一的“斯普林格的谈话节目”经常挑起谈话双方的冲突,引发当事人争论,甚至拳脚相加,使其节目具有很强的挑逗性和争斗性。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在节目创办之初也主要是以争论型的话题为主,如《拾金不昧该不该回报》、《该不该吸烟》、《王先生与木牛流马》等节目,从早期的非实质性争论话题到后来的实质性争论话题,都是以观点和思想的交锋来吸引观众。

(2)群言讨论式谈话节目。

与辩论式不同的是,这类节目形式不追求对立观点的交锋,而是以一种相对随意、漫谈式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虚拟的“聊天”过程。“聊天”的场合倒并不局限于演播室而是辐射到屏幕前的观众。观众以心理参与的方式进入聊天的虚拟场景中。按照英国学者麦奎尔对大众媒介效果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所做的调查结论,“观众通过移情效应与媒介人物结成虚拟关系,获得人际交往的实际知识和手段(如谈资等)”[3]。这类节目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就一些新闻、社会话题,作天马行空的漫谈,屏幕前的观众则是以一种虚拟参与聊家常的方式获得资讯和愉悦。陕西电视台的《开坛》、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都属于这一类节目。

(3)个案类叙述式谈话节目。

与前两类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这类节目不是从一个宏观的社会话题或社会现象出发去探讨其社会意义、形成舆论,而是以小见大。这类节目多从个案人物的经历入手,探讨人物在生命成长过程、在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过程以及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经历、经验和人生启迪。这些个案人物或者是名人,如政治名人、影视明星,或者是人生轨迹非常有特点的普通人物。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和《对话》栏目大多是以此类个案性的题材为主。《艺术人生》选取的是演艺界的明星,以他们为观众所知的演艺经历带出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正是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信息释放,观众才会觉得既亲近又新鲜。《对话》栏目主要选取经济界的成功人物,从他们的为人熟知的企业品牌聚焦到一个具体的人,再从个体人生成功的经历折射出企业的成长经历乃至更大的社会背景。尽管这两类节目选取的题材有差别,但都是抓住一种偶像崇拜的社会心理,赋予谈话人物以模范式的价值取向,给观众暗示一个人生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经验坐标。

3.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1)有现场观众参与的电视谈话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美国的《奥帕拉访谈》,在这些节目里,现场观众不是纯粹的看客,也不仅仅是烘托谈话气氛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提供观点和舆论。观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谈话的氛围、舆论参与的纵深度、决定着现场的“场”态。很多精彩的对话、观点的碰撞,往往是现场的观众积极参与的结果。因此,这类节目在现场观众的选择上要格外慎重。

(2)无现场观众参与的电视谈话节目。

如,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美国FOX新闻台经常播出的电话连线式的新闻谈话节目。这类节目更注重嘉宾的权威性和谈话风格,以提供资讯和观点为主,展现现场嘉宾的个人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