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栏目分类

电视栏目分类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电视栏目分类正确的栏目分类是搞好栏目策划的基础。这项界定工作,在“涵盖周全、分类准确、界定周密、表述精当”的方针指导下,将电视专题节目分为四大类,即:报道类、栏目类、非栏目类和其他类。公共型栏目,是指无特定对象、面向全社会广大电视观众的栏目。因此,社会教育节目最适宜以电视专栏方式同观众见面,以便有效地组织收视。

第二节 电视栏目分类

正确的栏目分类是搞好栏目策划的基础。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栏目形态,需要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较为细密的分类和简约化的归纳与整理。从理论层面看,电视专栏的分类是对栏目形态进行归整,并对其所具有的内涵与范畴进行科学的概念表述。从实践上看,它对规范创作与科学管理,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电视栏目创作,使电视专栏的分类也具有动态性,作为一种分析研究,栏目的分类并不是为了给创作实践设立越来越多的限定,而是以此为基础设立一个创作图版,让实践者既可按图索骥,又能在这种参照体系中不断追求创新,为完善栏目分类体系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

电视专栏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栏目类别。

一、按栏目表现对象划分

1992年11月至1993年11月,中央电视台先后三次组织全国部分专家、学者,开展了“电视专题节目分类界定”的大型研讨活动。通过研讨基本统一了对界定标准的认识,拟出了专题分类条目,对分类条目及定义逐条逐目进行了分析。这项界定工作,在“涵盖周全、分类准确、界定周密、表述精当”的方针指导下,将电视专题节目分为四大类,即:报道类、栏目类、非栏目类和其他类。在栏目类下,再根据该类的性质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7)

表2-6 电视栏目分类表

img15

(续 表)

img16

本着“界定周密”的指导思想,这次界定对每一分类条目给出了科学的定义,使之具有较为规范的内涵和外延限度。

所谓对象型栏目,是指面向特定对象播出并侧重表现特定范畴或兼而有之的专栏节目形态,一般根据观众的职业、年龄、性别、地域等特点分别设置。如按职业设置的对象型栏目有《人民子弟兵》、《当代工人》、《农民之友》、《商界名家》等;按年龄设置的对象型栏目有儿童节目七巧板》、少年节目《第二起跑线》、青年节目《十二演播室》、老年节目《夕阳红》等;按性别设置的对象型栏目有《半边天》、《21世纪,我们做女人》、《天下女人》等;按地域设置的对象型栏目有少数民族栏目《民族之林》、港澳台栏目《天涯共此时》和对外栏目《中国报道》等。

公共型栏目,是指无特定对象、面向全社会广大电视观众的栏目。其选题应选择电视观众普遍关心的题材,如社会性栏目《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专门报道经济问题的栏目《经济半小时》;专门对文化方面的历史、现象、事件和问题进行探讨的栏目《百家讲坛》;专门报道体育活动的《体育世界》;传播科学知识、介绍科技成果的栏目《走近科学》;传播卫生知识的栏目《卫生与健康》等。

此外,在栏目类的二级类目中,这次“界定”还以功能为划分标准分列出了服务型栏目。由于对象型和公共型栏目都是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来划分的,显然服务类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本书将在另类标准划分中列出。

二、按栏目表现内容划分

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学术委员会1993年编写了一本《中国应用电视学》,其中对电视专栏采用了按节目内容分类的方法,把专栏分成新闻信息类、社会教育类、文艺类、体育运动类、服务类五大类别。

新闻信息专栏,主要指电视屏幕上传播新闻信息,分析、解释与评论新闻事实的各种新闻性栏目。它包括消息类新闻栏目,像《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报道》等;深度报道类的新闻栏目,主要是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评论之类的栏目,如“焦点”类的栏目。

所谓社教节目是社会教育节目的简称,即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为宗旨的电视节目。它是涉及内容最为广泛、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类节目。因此,社会教育节目最适宜以电视专栏方式同观众见面,以便有效地组织收视

社教类专栏按题材和内容可细分为社会政治类,即反映一个时期内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重大政治事件、历史事件等为内容的栏目;文化教育类,即以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方面的人物和事件为主要题材的栏目;经济类,即以经济信息、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服务为内容的栏目;科技类,即以报道科技信息、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技人物、推动科技进步为宗旨的栏目。

文艺类专栏是中外电视媒体都非常重视的领域,也是满足广大观众娱乐需求最重要的节目形态。它主要是对舞台上或演播室演出的各种文艺节目进行二度创作,既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又充分发挥电视特殊艺术功能。按照《中国应用电视学》的分类,电视文艺专栏又细分为三大类:欣赏性专栏、综合性专栏和竞赛性专栏。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改版(2000年)为标志,综艺频道较为全面地体现出了文艺专栏的设置情况。这次改版以创作精品栏目,繁荣电视文艺为宗旨,融戏曲、综艺、音乐、资讯服务、文学、谈话、歌舞广告包装等各类节目为一体,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栏目。

随着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仅以文艺节目来代表娱乐性节目显然不恰当了,比如当代电视热潮中的真人秀类节目就很难用“文艺”类概括,还有更多的游戏类节目也不符合“文艺”的标准,因此,本书拟用“娱乐节目”替代“文艺节目”类,以更符合中国电视的现实状况。

服务性专栏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栏目之一。这类节目是指那些实用性强,采用传信息、做咨询、当参谋、反映群众呼声等方式,为帮助社会各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方便,对受众的心理和生活需要有直接影响作用的电视节目。这类节目原归类在社教节目类。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增长,相应的电视节目也急剧发展起来,并已具备了单独划类的条件。

服务性节目,根据不同的标准又可进一步细分。如依节目形态可分为单项型服务节目和综合型服务节目,前者如烹调类节目,后者如《为您服务》。另依功能划分标准,又可分为指导型服务节目,如养花、电视直销类栏目;公益型服务节目,如《股市行情》、《节目预告》等;广告型服务节目,如《都市消费》等。

关于体育运动专栏,由于在公共型专栏中已有涉及,因此这里不作详述,有关体育运动专栏的设置情况,可以从各电视媒体的体育频道中得到更为全面的了解。

三、按栏目表现形式划分

研究电视的表现形式,不能不解析电视专栏,因为它囊括了所有的电视形态;研究电视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不能不解析电视专栏,因为它是最能融合多种表现形式,以致不断衍生出五彩缤纷的全新组合形态。如果把电视栏目的表现形式罗列出来,将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且因为有些栏目对多种表现形式的兼容,很难用一个界定比较清晰的形式概念将其归类阐述。因此,这里只将电视专栏最基本的形式类别做一些分析,以便在各种电视专栏的解析中,进一步了解这些基本形式和体裁的适应性,并希望以此作为开拓电视专栏创作新思路的基点。

1.电视纪录片式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专栏节目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它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它要求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拍摄真人真事,其基本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像或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用等、抢、挑或追随采撷的摄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保证叙事报道整体真实的同时,要求细节真实”(8)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专栏最常用的体裁,与我国电视诞生之初的节目单一形态有关。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电视媒体的栏目,仍基本上是由专题片充任。关于电视专题片,在理论界有一种倾向把它归入电视纪录片,认为是同一类别的两种表现手法,电视纪录片更趋向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则趋向表现性。至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在第三章会进一步详细解析。由于当时电视专栏几乎可以等同于电视专题片,因此,电视专栏的单一结构形态保留至今。现在,许多电视专栏就是由完整的电视纪录片构成,像中央电视台的《见证》、北京电视台的《纪实天下》、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等。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专栏最常用的表现形式,以其鲜明的纪实性,受到了当代电视工作者的青睐,无论在哪一类电视栏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纪实手法的成功运用。像新闻栏目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社教类栏目中的法制节目《法制在线》,经济类栏目《经济半小时》,生活服务类栏目《生活》中的原子栏目《消费调查》等。即使在文化娱乐栏目中,也大量运用纪实报道手法,如美国真人秀节目《生存者》、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等。

2.电视访谈式

电视访谈式节目是继娱乐节目热之后,在当今电视台最为活跃、最普遍使用的节目类型之一。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专栏中重要的形态之一,不仅适用于新闻的深度报道,而且还大量应用于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甚至娱乐性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是“以访问、谈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视角,表现鲜明主题的”,“大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因内容相对集中、单一,结构连贯,国外称之为‘话题节目’(talkshow译为脱口秀)。它以具有一定程度的交流感为特点,要求公允待人、平易近人、亲切感人的说理态度,通常选热门话题,顺应观众思路,针对疑问展开论述。由于交流、启发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使节目生动活泼”(9)

电视谈话节目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现在谈话节目已占全部电视播出时间大约1/3的比例。在我国,据统计,早在21世纪初就已有179个谈话类节目(10)

从现有谈话节目的创办宗旨看,电视谈话栏目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时政话题,如河北电视台的《国人笑谈》;社会话题,如湖南电视台的《有话好说》;经济话题,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市民话题,如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女性话题,如湖南电视台的《天下女人》;人生话题,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鲁豫有约》等。

从谈话方式看,电视谈话栏目有讲座式,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辩论式,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虎一席谈》;访谈式,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时事开讲》;对话式,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等。

从谈话场景看,有演播室内谈话节目,像上面介绍的一些节目,也有演播室外的谈话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当代工人》等。

可以预测,随着让媒体主导一切的“电视时代”的过去,一个与公众平等对话、开放交流沟通的电视时代必然会到来,在已经可见的媒体“对话”中,预示着电视的“脱口”一定会普遍“秀”起来。

3.电视杂志式

电视杂志式节目最早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西尔维斯特·韦沃(Sylvester Weaver)创立,他于1952年和1954年先后开办了《今天》(Today)和《今晚》(Tonight)两个杂志型新闻节目。这种节目就是在一个统一名称的栏目下,由几个相对单独的节目单元组成。当时,这两个栏目除了报道一些动态消息外,还对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事件作深入报道,进一步介绍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之后,这种形式的节目对美国乃至世界电视节目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20世纪60年代,是杂志型新闻节目蓬勃发展的时期,先后诞生了一大批名牌栏目,像美国CBS的《60分钟》、ABC的《20/20》、《黄金时间实况》等。

我国中央电视台最早于1987年1月开办了《九州方圆》大型杂志节目,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最后以失败告终。现在中央电视台较为成功的杂志型栏目为《东方时空》,该栏目曾在1995年、1996年两度被评为中国名牌栏目。

杂志型栏目,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包含多种内容与形式的一种电视节目。它借鉴杂志手法,将长短不一、表现形式各异的专题节目,按栏目的宗旨加以取舍,有机地组成一个定期定时播出的单元。一般由固定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播出。在结构上,杂志型节目还设有若干小栏目,相对固定地播放某类节目。小栏目之间多以板块结构方式组接贯穿,故而生动活泼、富有节奏变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我国电视节目开始实行栏目化运作的时候,大都以杂志式编排结构出现,所以当时也有“电视节目栏目化、电视栏目杂志化”一说。

杂志型栏目最大的特点是“杂”,在内容上丰富多彩,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的内容应有尽有。在形式上,多种手法交叉运用,或报道式,或访谈式,或纪录片式,皆为“我”所用,不拘一格。总之,只要是符合栏目主旨,便于表达主题内容,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调查报道式,既可在新闻性杂志节目中采用,又可在服务性杂志节目中采用,前者有美国CBS的《60分钟》,后者有我国中央电视台的《生活》栏目,皆为调查报道的成功例子。

杂志型栏目的“杂”,由于其内容上的包容性和形式上的灵活性,被各电视媒体的栏目广泛采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电视节目。但是,杂志栏目中的“杂”,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而是要“杂而有序”。从形式上看,杂志栏目由各个子栏目构成,显得有点“杂”,但各个栏目都以其明确的栏目定位而相对固定下来,并以板块化的结构编排,界限清晰、明白,杂而不乱。有的栏目在设计之初,为了求得栏目的丰富性,往往设计十几个子栏目,在固定的播放时间内“轮流坐庄”,这并不是理想的杂志型栏目,这样的栏目也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不宜提倡。

本章小结

电视专题节目根据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的不同,可以分别划分为新闻性、社教性专题和纪实型、写意型、政论型、调查型专题。

电视栏目的分类是电视节目策划的基础。按照栏目表现对象、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按栏目表现对象可划分为对象型和公开型栏目;按栏目表现内容可划分为新闻、社教和文艺、服务性专栏;按栏目表现形式可划分为电视纪录片式、电视访谈式和电视杂志式。

思考题

1.电视专题的类型有哪些?

2.何为公共型和对象型栏目?

3.按栏目表现内容可划分为哪几类栏目?

4.分别概述电视纪录片式、访谈式和杂志式电视栏目的特征。

5.请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的各类节目分别按类型整理表述。

【注释】

(1)杨伟光:《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2)石长顺:《电视专题片定义初探》,载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3)夏之平:《历史的呼唤———谈电视专题节目界定》,载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4)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5)转引自何苏六著:《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6)杨伟光:《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7)杨伟光:《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8)杨伟光:《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9)杨伟光:《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10)何树青:《一切都是对话》,载《新周刊》2001年第9期,第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