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电影影评《年代中国》,“美国梦”转型

中国电影影评《年代中国》,“美国梦”转型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0年代中国对美国处在暗恋阶段,美国是想象中的“梦中情人”。电影《中国合伙人》和《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分别讲述了两种不同的美国梦。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中影集团出品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所涉及的是一种个人奋斗成功式的美国梦。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图景中不断地生产着关于美国的文化想象。从80年代主流思想界对蔚蓝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90年代初期讲述中国人在美国艰苦奋斗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大江南北,再到2013年表现中国商人在华尔街上市而实现美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热映,可以说,美国成为这三十年来中国人从自卑、屈辱到获得自信的重要参照。与此同时,从90年代中后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五八”炸馆事件到2008年“四月爱国青年”的出现,美国又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难以抹除的伤痛。今年上半年有几部中小成本的国产片成为票房主力,如《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等超过五亿或七亿的票房,这些与青春、爱情、创业有关的影片都涉及新的对美国的文化想象。

一、爱恨交织的美国情结

1949年以来,美国在中国当代文化中占据着格外重要的位置。在50到70年代,美国是帝国主义的象征,是“反动派”的大本营,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敌人和威胁。处在美苏冷战“中间地带”的中国与美国直接或间接进行了三次“热战”,分别是国共内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着1972年“文革”期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冷战的权力格局被中美关系的改善所打破。80年代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美国也从昔日的恶魔和敌人变成了现代化理想彼岸,中国与美国的情感就像恋人一样充满了爱恨交织。

80年代中国对美国处在暗恋阶段,美国是想象中的“梦中情人”。在80年代中后期热映的专题纪录片《河殇》中,美国及其西方成为蔚蓝色文明、海洋文明、现代文明的典范,而中国则是黄土地式的、内陆的、封闭的、停滞的地方。直到90年代初期这种暗恋、单相思的情绪达到顶点,1993年热映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唱出了这种埋在心底的“爱”:“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正因为如此深情地爱久久得不到回应,再加上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全球化也呈现压力和威胁的一面。

这种“爱之深”又迅速地转化为“恨之切”。1996年出现一本政治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中国可以向谁说不呢?主要是向美国说不。这种“拒绝”姿态与其说是反抗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政经秩序,不如说是一种“失恋”之后的自怨自艾。1999年出现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这次事件所带来的反美浪潮并没有否定美国所代表的价值观,而是重新调动一种悲情式的民族情绪,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情叙述是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强国梦的情感基础。

这种在全球化、市场化改革中“偶然”浮现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现代化未完成的焦虑。美国不仅是80年代中国“一厢情愿”之中的拯救者,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打压者和竞争对手。这种把美国作为对手的想象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而浮现出来,诸多“大国崛起”、“大国沉浮录”以及“群雄争霸”的畅销书渗透着中国要学会做“大国”、要有“大战略”的意识。这种大国意识在2009年的另一本通俗政治读物《中国不高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也就是说中国要从那些曾经崛起的大国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仅要“持剑经商”,而且还要有符合自己民族国家利益的全球战略,只是这种“不高兴”背后依然回响着西方充满殖民与战争的现代化之路的老调。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国戏剧性的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与美国从单相思变成了可以更加平等对话的伙伴,知识界也开始讨论中国模式、文化自觉等新的自我认同。

二、“美国梦”的两个层面

中国大众文化中生产最多的美国想象就是“美国梦”,何为“美国梦”?维基百科中的定义是:“美国梦(American Dream)源于英国对北美大陆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梦是每个人都能奋斗成功的梦想,是个人主义的财富梦。如果放在历史之中,19世纪的美国是相对于老欧洲的新大陆,没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贵族制、等级制,于是,伴随着屠杀印第安人的西进拓荒运动,美国成为小企业主的天堂。19世纪末期,随着产业垄断以及西进运动的终结,这种个人成功的美国梦就失去了现实基础,20世纪的美国梦有了新的含义。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指出白领、中产阶级是“一群新型的表演者,他们上演的是20世纪我们这个社会的常规剧目”,“白领的存在已经推翻了19世纪关于社会应该划分为企业主和雇佣劳动者两大部分的预测”。随着二战后美国采取凯恩斯主义的福利国家制度,中产阶级成为美国社会的主体,中产梦也成为美国梦的另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不一定成为产业大亨或大资产者才是美国梦,成为有车有房的中产阶级也是美国梦。中产阶级的浮现也与战后美国的产业转移有关,一些制造业转移到日本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这种产业转移成为战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之时,蓝领工人开始白领化,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消费主义成为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而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黄金时代”,这段历史在2009年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的影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中被描述为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蜜月期。

电影《中国合伙人》和《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分别讲述了两种不同的美国梦。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中影集团出品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所涉及的是一种个人奋斗成功式的美国梦。这部电影呈现了80年代的三位大学生经历种种时代与个人的变故之后创业成功的故事,影片结尾处幻灯片般展现了多位当下中国最有名的商业精英(柳传志、俞敏洪、王石、冯仑等)创业之初和成功之后的对比照片,为这部带有怀旧色彩的影片提供了清晰的叙述主体,这不是普通人、小人物的青葱岁月,而是商业上的成功人士的临渊回眸。借用《中国合伙人》的英文标题“American dreams in China”,在中国照样可以实现“美国梦”,就像片中合伙人之一孟晓骏没有在美国找到成功的机会,反而90年代回到国内获得事业成功。

而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文佳佳所追求的则是另一种作为中产梦的美国梦。她不谙于在北京做“姨太太”,像住在空荡荡的皇宫里面的怨妇一样,她要离开看不见的大款“老钟”来到美国,找一个落魄的中年医生Frank过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Frank最终拿到了在美国行医的执照,可以安稳地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没有豪车、豪宅,但有时间陪伴家人。也就是说,文佳佳和Frank在北京无法实现中产梦,因为北京已经变成包养文佳佳的老钟们的权贵世界,所以他们要在金融危机的美国寻找中产阶级的“梦”,只是影片中Frank的妻子所选择与跨国大资本联姻的升值路线,西雅图真的是拯救中产阶级的另一个彼岸吗?

三、中国的“美国梦”

美国梦是这三十年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生产最多的美国想象,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讲述个人成功的梦想以及财富梦的故事就是大众文化最重要的主题。最初是勤劳致富、个人致富,后来则是树立民族品牌的创业梦。1993年前后出现了畅销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等文本,这些作品借美国的背景讲述个人奋斗成功和其间所付出代价的悲惨故事,也为后来的励志书和成功书提供了蓝本——成功就是一场经历磨难的修行。随后2000年前后因为电视剧《保尔·柯察金》的热播,掀起保尔和比尔谁是英雄的争论,就是说究竟是共产主义战士保尔,还是互联网的淘金者比尔·盖茨是当代的英雄。这样两个例子并置在一起反映了一种时空和文化的错乱。近些年在流行文化中作为成功梦代表的则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出现的“知本家”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他们以科技、知识的名义成为新的财富神话的代言人。不过,在社会主义中国讲述成功故事并非如此“天然”和“自然”,正如《中国合伙人》中用一种民族自豪感为公司到华尔街上市寻找合理性,只有把从白手起家到百万富翁的奋斗故事与“民族”话语结合起来才能获得道德正义性,这也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另一面,就是弥合不同阶层的民族认同。

《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其中所提到的新梦想教育公司以及现实中的新东方学校,都是以培训英语、以贩卖成功梦、美国梦发家的公司,也就是说通过出售美国梦实现了美国梦,正如新东方的著名口号“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种竞争者文化、这种通过残酷的“PK”比赛决定胜负的游戏,成为丛林法则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最佳写照。与此同时,在大众文化中还不断地生产狼与羊、狮子与羊的故事,如果羊被吃掉,人们不会责怪狼、狮子的残忍和残暴,反而责怪羊太懦弱,被吃掉是应该的,也就是说只要从羊变成狼,变成狮子,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大自然食物链中生存下去,在这种单线条的食物链中,只有占据高端才能活下去,这也就是《狼图腾》、狼性精神的真谛所在。这也正是《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如此不厌其烦地讲述草根实现美国梦的神话。这是一场只有少数人能够幸存下来的比赛,这种优胜者文化发展到最后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饥饿游戏”。

在电影《致青春》中恰好讲述一种青春不在、无法获得青春的故事,电影中的大部分青年人都坚持赤裸裸的现实逻辑,正如穷小子陈孝正的名言“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超越性的爱情、理想,在这些坚硬的现实及成功梦面前不堪一击,就连相信爱情的阮莞也在与前男友听山羊皮的摇滚音乐会的途中遭遇车祸,彻底碾碎了小资的青春梦、爱情梦。《致青春》正好讲述了一个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比《中国合伙人》更切合当下都市青年人的情感。正因为找不到青春,所以在结尾部分,女主角郑薇才会发出这样的“醒悟之语”:“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现在我知道,其实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山川、河流”,也只有找不到青春、爱情等超越性价值之后,祖国、山川、河流等超越性的价值才会进入郑薇的视野。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于美国的想象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重新反思大众文化中的美国想象,不仅涉及把包括美国梦在内的有美国特色的价值观放置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而且关乎重新构想新的世界和我们的未来前景。

(发表于《南风窗》2013年第1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