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俄罗斯的西化与扩张

俄罗斯的西化与扩张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彼得大帝统治之前,俄罗斯无论在地理位置、政治联系还是文化交往上,都处于欧洲的边缘。在基辅罗斯时代与金帐汗国统治时期,俄罗斯主要接受的是拜占庭文化与蒙古文化的影响。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令俄罗斯摆脱了蒙古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使俄罗斯的发展赶上西欧先进国家的步伐,彼得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彼得还在波罗的海东岸修建了新都城圣彼得堡,象征着俄罗斯逐渐西化。

在彼得大帝统治之前,俄罗斯无论在地理位置、政治联系还是文化交往上,都处于欧洲的边缘。在基辅罗斯时代与金帐汗国统治时期,俄罗斯主要接受的是拜占庭文化与蒙古文化的影响。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令俄罗斯摆脱了蒙古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形成统一的国家。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号称“雷帝”)于1547年加冕自称沙皇,成为全俄罗斯的独裁者。这位残暴的君主对外拓疆掠土,征服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地,并发起了向西伯利亚的扩张。对内,他进行司法、军事以及政府机构方面的改革,血腥屠杀了大量世袭大贵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伊凡四世的统治给外国观察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国思想家让·博丹指出,俄国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所有欧洲国家的君主制有着根本的差异。伊凡雷帝死后,俄罗斯经历了大约30年的混乱时期,饱受派系斗争和内外战争的折磨。

1613年,缙绅会议选举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613—1645年在位)为沙皇,从而开创了一直持续到1917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米哈伊尔及其继承人阿列克塞(1645—1676年在位)统治期间,俄罗斯逐渐恢复了稳定,并确立了沙皇的专制统治。1649年,沙皇阿列克塞颁布法典,这部法典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对于违抗君主制的惩治措施更加严厉。17世纪前期,沙皇政权的巩固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各等级的支持,因此经常召开各等级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讨论决定税收和对外政策等重要问题。1649年后则很少召开此类会议,1653年会议是俄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缙绅会议。1649年法典规定农民及其子女都归地主所有,农民没有人身自由,不得迁徙。它还取消了过去地主追捕逃亡农民的“规定年限”,承认贵族有权无限期追捕逃亡农民。1649年法典从法律上完全确立了俄国农奴制。此时的俄国土地资源丰富,但缺乏劳动力,所以地主们千方百计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迫使农奴大量逃亡,投奔“哥萨克”[3]。哥萨克原本多是为躲避农奴制压迫而逃亡的农民,他们聚居在第聂伯河、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形成村落。当压迫严重、生计艰难时,哥萨克就揭竿而起。1667年,在斯杰潘·拉辛的领导下,顿河哥萨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席卷了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直到1671年,起义才被沙皇军队彻底镇压下去。作为对起义的回应,上层阶级进一步巩固了俄国的农奴制度。

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初期,俄国已经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开始大量引进欧洲国家的人才,以及军事技术、书籍和日常用品。部分开明贵族还主动学习欧洲语言与生活方式。但大多数俄国人依然抵制西方文明,其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与欧洲主流格格不入:比如,贵族妇女深居简出,往往头戴面纱;男人则蓄须,着东方式长袍,举止狂放粗野。俄罗斯东正教会在排斥西方影响方面尤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彼得大帝登基前,尽管和西方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交往,但是俄国的西化进展十分缓慢。

1682年,年仅十岁的彼得一世即位,其姊索菲亚摄政。1689年,彼得挫败了索菲亚的篡位政变,独自执掌了政权。彼得在1697—1698年间乔装打扮赴西欧考察,深刻感受到了其祖国的落后。为了使俄罗斯的发展赶上西欧先进国家的步伐,彼得开展了一系列改革。

最令彼得一世感兴趣的是西方的军事力量。当时俄国以贵族骑兵为主的军队落后于17世纪在西欧形成的以步兵为核心的专业常备军。于是,彼得仿效西欧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他还创建了海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在政治层面,彼得将西欧的官僚体系引入到俄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沙皇的统治。在经济层面,彼得鼓励发展工商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提高关税。不仅国家创办手工工场,还鼓励私人兴办,并聘请了大量西方的技术人员。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彼得打破了教会对于教育的垄断,改由世俗政权管理教育。同时,还进行历法改革,简化俄文字母,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彼得也对社会习俗进行了改造,他允许妇女参加社交活动,要求贵族剪胡须,穿西式服装,学习西方礼仪。彼得还在波罗的海东岸修建了新都城圣彼得堡,象征着俄罗斯逐渐西化。

在彼得一世推行改革的同时,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1700—1721)。战争初期,俄军惨败,但因彼得的改革增强了军力,振兴了经济,所以俄国最终打败了强敌瑞典,获得了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土地以及温水出海口。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但是彼得的现代化主要以发展军事、经济和技术为目标,并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俄国的农奴制经济基础。

在彼得一世去世后的37年间,俄国政局不稳,沙皇更迭频繁。直到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政变上台后,政局才稳定下来。这位女沙皇统治长达34年,她推进了彼得大帝的改革事业,并赢得了一个有些夸大其词的称号——开明专制君主。

叶卡捷琳娜是德意志一个小诸侯的女儿,15岁时嫁给了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此后,她在孤独、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把精力都用在了读书上。叶卡捷琳娜广泛阅读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孟德斯鸠的著作曾引导她思考关于俄国政治改革的问题。她还与伏尔泰、狄德罗等人保持通信联系,并捐助哲人,正因此她在欧洲公众中树立了开明君主的形象。

叶卡捷琳娜在执政初期曾打算进行一些开明改革。1767年,她召集过一个立法委员会,以对国家的法律与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但立法委员会的各阶层代表们争论了一年也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后来,叶卡捷琳娜下令编纂法典,限制使用酷刑,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宗教宽容。在经济领域,叶卡捷琳娜也实施了一些开明举措。她鼓励工商业发展,减少了行会的控制,下令废除工业垄断权,取消国内关税。在她统治下,手工工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重商主义也被逐步放弃。叶卡特琳娜还改革俄国的教育体制,创建了新的国立公共教育机构。

1773年爆发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使女沙皇从开明转向保守。普加乔夫是个穷苦的顿河哥萨克,他冒充被废黜的彼得三世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席卷莫斯科以东的广大地区,乌拉尔山、顿河与伏尔加河一带。这次俄国历史上最猛烈的农民起义于1775年被沙皇军队镇压下去。普加乔夫起义使叶卡捷琳娜意识到农民的力量是可怕的,要巩固其统治必须依靠贵族。1785年,女沙皇颁布《贵族宪章》,赋予贵族大量特权。她还把大片国有土地和农民赏赐给贵族,于是80万农民沦为了农奴。

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了彼得大帝对外扩张的政策,成为俄罗斯疆域的一个主要缔造者。为打开由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女沙皇先后与土耳其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争,结果获得了亚速海及黑海沿岸地区,兼并了克里米亚汗国,并取得了黑海至地中海的航行权。她还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占有了原波兰领土的62%,共46.3万平方公里。至18世纪末,俄罗斯虽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仍落后于西欧国家,但其广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军力使其跻身欧洲主要强国之列。

[1] 德语Junker的音译,泛指普鲁士的贵族和大地主。

[2] “在普鲁士的国王”头衔只适用于普鲁士地区。到18世纪中叶,“在普鲁士的国王”变为“普鲁士国王”,即所有领地的国王。

[3] 哥萨克一词源自突厥语,意为没有固定职业和固定住所,脱离了本土的自由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