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媒体

俄罗斯媒体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俄罗斯媒体《真理报》《真理报》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最早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创建于奥地利维也纳,针对俄国工人发行。ORT总部设在莫斯科,模拟电视节目覆盖俄罗斯全境以及原独联体国家。据统计,ORT的潜在观众达1.41亿至2亿人左右,约占俄罗斯总人口的98.8%。由于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形式上由政府控制,所以它享有一些官方特权。

第四节 俄罗斯媒体

《真理报》

《真理报》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最早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创建于奥地利维也纳,针对俄国工人发行。早期的《真理报》为避免沙皇政府的新闻管制,全部在国外刊印,再偷运入俄。编辑人员除托洛茨基外,在不同时期还曾包括维克托·考普、阿道尔夫·越飞和马特维·斯科别列夫,其中越飞和斯科别列夫家境富有,是报纸的主要财政来源。

建报之初,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而托洛茨基则自称“非派系党员”,所以他领导下的《真理报》致力于团结党内各派,编辑审稿时总是竭力回避那些容易在俄国流亡人士中引起分裂的话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俄国工人感兴趣的问题上。这一时期的《真理报》接近工人,内容生动通俗,在俄国国内相当受欢迎。1910年1月,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罕见的全体会议,党内各派的代表均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起草并暂时通过了一份旨在重新团结全党的协议,协议中确定托洛茨基的《真理报》以后从社会民主工党中央获取资金。1912年4月22日,维也纳《真理报》宣告停刊。1918年3月3日,《真理报》报社随苏维埃政府一同迁至莫斯科。从那时起,《真理报》就正式成为了苏共官方出版物,或称“中央机关报”,负责向外部传达领袖的精神,宣布政策及其变化等等,直到1991年被解散。到1989年之前,苏联的所有国营单位、军队单位和其他组织被要求必须订阅《真理报》。

img169

列宁正在阅读《真理报》

(资料来源:http://news.sohu.com/20071107/n253118107_10.shtml)

1924年列宁死后,《真理报》曾一度成为斯大林的政治对手布哈林的权力基地。布哈林在《真理报》任主编期间的表现大大加强了他作为资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1953年斯大林死后,苏共中央的权力出现真空。赫鲁晓夫利用他与时任《真理报》主编的谢皮洛夫之间的联盟关系成功排挤了总理马林科夫,在权力斗争中最终占据上风。1991年8月22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解散共产党,包括《真理报》在内的所有共产党资产收归联邦政府。解散后,《真理报》再次以相同名称组建发行。原《真理报》的大部分职员于1999年加入了新创建的网络媒体“真理报在线”。“真理报在线”是目前访问人数最多的俄罗斯新闻站点,它与俄罗斯国内正在发行的《真理报》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国内还有多份同名的报纸一直在发行。原《真理报》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以其政治色彩而著名。

“俄罗斯之声”国家广播公司

莫斯科广播电台是原苏联主要的对外广播电台,1929年开办,用德语、法语和英语广播,1933年增加到9种语言,均是欧洲语言:德语、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瑞典语、捷克语和波兰语。此外,还用葡萄牙语和土耳其语进行不定期的广播。1940年7月1日开办汉语广播节目。1942年4月15日开办日语广播节目。1942年5月开办印度斯坦语、旁遮普语、孟加拉语节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视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广播。60年代,开办了绍纳语、祖鲁语等非洲语言节目。1986年,使用75种语言,每天播音264小时。

该台1978年开办环球英语节目,每天播音20小时。1983年开办环球法语节目。节目一般有新闻、新闻评论、简明新闻、专题节目和音乐节目等。专题节目有《世界各地》、《国际生活》、《苏联全景》、《苏联科技》、《苏联文化生活》、《苏联经济生活》等。对华节目有《今日世界》、《苏中合作》、《亚洲事态》、《苏联花絮》、《青年》等专题节目,还有新闻、音乐、俄语等专题节目。该台在中东、亚洲和非洲的听众较多,每年收到听众来信25万-30万封。1991年,全苏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成立,取代了原苏联国家电视和广播委员会,莫斯科广播电台成为其下属机构。苏联解体后全苏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又改名为“奥斯坦基诺电视和广播公司”。1993年12月,莫斯科广播电台从奥斯坦基诺电视广播公司分出,成立“俄罗斯之声”国家广播公司,作为俄罗斯对外广播机构。“俄罗斯之声”属国有广播公司,由政府拨款。电台的主要任务是让世界了解俄罗斯生活,使听众更了解和亲近俄罗斯。至2002年,电台已使用俄语及31种外语对外广播。

俄罗斯第一电视台

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原名为俄罗斯公共电视台(Russian Public Television,简称ORT),2003年改名为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又称俄罗斯第一频道)。ORT是俄罗斯的第一大公共电视机构,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等全球著名电视台并列为世界十大电视台。ORT总部设在莫斯科,模拟电视节目覆盖俄罗斯全境以及原独联体国家。据统计,ORT的潜在观众达1.41亿至2亿人左右,约占俄罗斯总人口的98.8%。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前身是“奥斯坦基诺”电视公司。根据当年叶利钦总统签署的命令,该公司在原来基础上成立了股份制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台”,形式上政府掌握ORT的控股权,但由于财政困难而无法兑现对公司的拨款,所以控股权实际上掌握在私人财团手中。在ORT众多的持股者中包括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洛戈瓦斯汽车工业集团和银行康采恩(农工储蓄银行、梅纳捷普银行、奥内克西姆银行、阿尔法银行)。

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在当今的俄罗斯电视领域中称得上是第一流的频道。它每天播放20小时的节目组合,节目质量被公认为是俄语电视节目中的领先者。由于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形式上由政府控制,所以它享有一些官方特权。例如在2000年8月,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失事,引起举世震动。沉船地点成为禁区,但同时也是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地带。很多媒体只能望洋兴叹,而俄罗斯第一电视台作为仅有的两家获准进入区内拍摄的电视台之一,直播了政府的救援行动。2001年到2003年,总统普京连续3次参与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真人秀”直播节目,通过这一节目,他的音容笑貌被传到俄罗斯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对公众产生巨大的效果,使他们相信,总统就在他们身边。2005年,由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和俄塔社联合制作了电视纪录片《美国—俄罗斯:从过去到未来》,美国总统布什为此片做了开播致辞。

俄罗斯第一电视台非常注重与中国媒体的交流与合作。2002年4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在莫斯科签署了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两台开始节目互换、互派摄制组到对方国家拍摄节目和合作拍片等,并继续探讨扩大合作的领域。

俄通社—塔斯社

俄通社-塔斯社即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外文简称ITAR-TASS。塔斯社是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前身是1917年11月18日成立的俄国彼得格勒通讯社。俄国彼得格勒通讯社最早可以追溯到1894年成立的俄国官方通讯社——“俄国通讯社”,随后在1902年成立了另一家官方的“商业通讯社”。1904年,为加强力量,又以商业通讯社为基础合并二社,建立官方的“圣彼得堡电报通讯社”。1914年该社改名“彼得格勒通讯社”。1918年6月,彼得格勒通讯社与苏维埃的新闻局合并为俄罗斯电讯社,缩写简称“罗斯塔社”,作为国家的中央通讯社。1925年7月10日,根据苏维埃部长会议的决定,在其基础上扩建为苏联电讯社(缩写简称“塔斯社”),总社设在莫斯科。

苏联建国初期,所有的新闻媒介使用的新闻,均由塔斯社提供,该社在新闻发布上占有垄断地位。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塔斯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通讯社之一。战后塔斯社的工作转入正常,50年代每天用5种文字发稿,向36个国家派驻了记者。1971年12月,塔斯社升格为政府一级机关,享有部长会议国家委员会的权利。1990年有工作人员5000人,国内有80多个分社和记者站,记者500多人,向4000多家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供稿。国外有120个分社,驻外记者220人。对外用俄、英、法、西班牙、葡萄牙、德、意、阿拉伯8种文字发稿,向115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机构或商务代表处提供新闻和经济信息。

苏联解体后,塔斯社归属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管理。1992年1月22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塔斯社同前苏联新闻社的一部分合并,组建新的国家通讯社——俄罗斯通讯社。同时,在俄通社中保留独立的塔斯社机构。同年1月30日,该社开始以俄通社-塔斯社(ITAR-TASS)名义发稿,并于1993年被确定为国家通讯社。俄通社—塔斯社比前苏联时期的塔斯社减少了1/4以上的人员。该社还成立了俄塔电视部,开发商业信息产品,建立科技咨询信息部、信息职业服务公司等,较为活跃。截至2005年,俄通社—塔斯社在俄国内外有130多个分支机构,与世界80多个国家的新闻机构建立了业务关系。近年来,该通讯社加大了对中国的报道力度。

链接阅读

半岛电视台

半岛电视台的阿拉伯语原名叫作“Al Jazeera”,意思是“岛屿”。半岛电视台的历史非常短。1996年,卡塔尔王子哈马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接任其父亲的职位,担任卡塔尔的埃米尔。埃米尔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由家族世袭。阿勒萨尼为了给卡塔尔营造一个更民主的气氛,提供了1.37亿美元作为建立半岛电视台的启动资金。但半岛电视台并非国营的,而属私营。它以高薪和享有完全自由的双重许诺从英国BBC广播公司阿拉伯语部挖走一大批记者,加上从其他渠道招募的人才,半岛电视台集中了众多阿拉伯世界电视新闻界的精英。在此供职的记者都来自各阿拉伯国家。1996年11月,半岛电视台正式开播,每天传送6小时节目。1999年2月1日开始,半岛电视台发展成为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全天候新闻频道,覆盖全球。在它建立之前,阿拉伯世界还没有一个24小时连续播出新闻的阿拉伯语电视台。

img170

半岛电视台标识

2001年9月,美国“9·11事件”爆发,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几乎与美国CNN同步,用阿拉伯语播放美国遭袭击事件的整个过程,并调动它在世界各地的27个记者站进行24小时跟踪报道。10月7日美英对阿富汗展开军事打击,同时在国际传播领域也掀起了一次新闻大战。世人的眼球首先锁定的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因为无论是海湾战争还是科索沃战争,CNN都以其现场直播、独家新闻和全面的报道独步世界媒体之林,为全球瞩目。但这一次,CNN让观众失望了,人们不仅看不到任何战况直播,仅有的几个画面也模糊不清。此时,塔利班政权宣布禁止各国记者进入阿境内,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成为唯一能够进入塔利班控制区的电视台。世界各国记者云集阿富汗边境却只能坐等消息,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源源不断地播出打着“独家”标志的新闻和图像,并以每分钟2万美元的高价转让给它的竞争对手。美国军方到处搜集本·拉登的情报而不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却频频播出本·拉登讲话的录像。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更是让半岛电视台大显身手。在伊拉克战争中,当西方许多国家都被美国的CNN、FOX,英国的BBC等传统强势媒体的新闻笼罩之时,半岛却让世人眼睛一亮,以全面翔实、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结束了新闻“美国造”、“英国造”的历史,并且以其不断播出的本·拉登和萨达姆·侯塞因的录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img171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新闻制作手法与CNN、BBC相类似,但半岛电视台又有CNN所不能比拟的阿拉伯和伊斯兰电视台的优势。它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所有的美国新闻网。在海湾地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阿拉伯人在看电视新闻,大都是在看半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2001年“9·11”事件之前,该台就已经是拥有400万观众、500名职员、在31个国家驻有记者的阿拉伯世界第一大电视台。2001年底,半岛电视台借助默多克控股的天空广播公司开始向英国和欧洲地区传送节目。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半岛电视台在英国的观众激增一倍,达到800万人之多。拥有30万日访问量的电视台网站已经在北美建起,在美国和加拿大,半岛电视台网站的注册用户正以每周2500户的速度增加。2006年11月15日,半岛电视台的24小时英语新闻频道正式开播,其英文站点也重新改版推出。

半岛电视台已发展成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也是全球收视率最高的使用阿拉伯语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新闻电视台。由于其快速报道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热点新闻,人们把半岛电视台称作是“海湾的CNN”、“阿拉伯的BB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