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拜占庭帝国历史分析

拜占庭帝国历史分析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因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在希腊城邦拜占庭的旧址之上,它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这些条件使得拜占庭帝国能够成功抵御蛮族入侵和平息内部动乱。565年查士丁尼病逝,拜占庭帝国的鼎盛气象迅速灰飞烟灭。拜占庭人虽然于1261年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但疆土大大缩小,经济严重衰退,社会动荡不安。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占,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就此终结。

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审时度势,在东部营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与罗马城并立。395年,罗马帝国最终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统治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埃及、利比亚以及美索不达米亚上游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等广大领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因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在希腊城邦拜占庭的旧址之上,它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经济繁荣、社会政治稳定。君士坦丁堡、安条克、亚历山大里亚等众多城市是发达的工商业中心,沟通着亚欧贸易。埃及和叙利亚是传统的农业区,维持着稳定的粮食生产。隶农在拜占庭广泛存在,并且近东的奴隶市场能够提供廉价的奴隶,使拜占庭免受奴隶制危机的困扰。同时,以官僚机构和雇佣兵为支撑的国家机器也正常运转。这些条件使得拜占庭帝国能够成功抵御蛮族入侵和平息内部动乱。在拜占庭抗击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蛮族的过程中,查士丁尼(527—565 年在位)登上帝国的宝座,在拜占庭历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

查士丁尼一生致力于恢复罗马帝国的昔日荣光,执政伊始,便着手编纂法典。529年完成并颁布《查士丁尼法典》(10卷),534年修订,该法典为自哈德良时期以来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533年编成《法理汇要》(50卷)和《法学总论》(4卷),前者为历代著名罗马法学家阐述法律问题的论文选辑,后者为简明的法律教本。565年又将534年以来的帝国法令汇编成《法令新编》,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以上四种合称《罗马民法大全》,它们是罗马法的总结和最高成就,是欧洲第一套系统完备的法典,为后世西方大陆法系奠定了基石,对欧洲诸国的法律有着深远的影响。查士丁尼以罗马帝国正统的继承人自居,而且他还利用宗教为自身统治服务,宣称皇帝不仅是帝国的元首,也是教会的最高领袖,527年下令帝国内的异教徒必须改信东派基督教。此外,他还整饬吏治,遏制贵族特权,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使中央政府有效地统治整个帝国。

与此同时,他还一直梦想着重振罗马帝国的雄风。533年,大将贝利撒留奉命西进,开启了二十多年的帝国征服战争。534年征服北非的汪达尔王国,553年灭掉意大利半岛的东哥特王国,554年进攻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王国,占领西班牙东南部。至此,查士丁尼基本上实现了他的梦想。

但是,他却对民众课以重税,实行高压统治,甚至幻想恢复奴隶制,结果招致反抗。长期的征服战争和大兴土木也在严重消耗国力,自然灾害尤其是40年代的瘟疫同样使帝国在人口和经济上遭受重创。565年查士丁尼病逝,拜占庭帝国的鼎盛气象迅速灰飞烟灭。

查士丁尼死后,他的后继者们面临着重重危机。帝国境内不堪苛政的广大奴隶、隶农、农民和城市贫民掀起了反抗帝国统治的浪潮。外部势力也在蚕食帝国的领土,568年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军队赶出意大利中部和北部;随后,西哥特人又将拜占庭军队赶出西班牙。与此同时,斯拉夫人潮水般地涌入帝国境内;甚至边防军也频频发生哗变和叛乱。在这种背景下,总督希拉克略于610年登上皇位,开创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

自建立之日起,希拉克略王朝便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崛起的阿拉伯人先后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并获得制海权,从海上进攻君士坦丁堡。为了抵御外患,拜占庭改行省制为军区制,各区的最高首脑为军事长官,身兼二任,既管军事,又负责民政;所有自由农民被编入军籍并授予世袭份地,成为屯田兵,战时为兵、平时务农。军区制的建立,增强了拜占庭的军事经济实力。尽管如此,拜占庭的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直到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建立,拜占庭才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马其顿王朝在10世纪初占领叙利亚北部并收复爱琴海的部分岛屿,1018年吞并保加利亚第一王国。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这个黄金时代却因为封建大地产制的迅速发展而被蒙上一层阴影。大地产的出现和增多,必然导致自由农民和屯田兵破产,沦为依附农民。屯田兵的破产导致军区制衰败,马其顿王朝末年,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统治阶级陷入内讧。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崛起,夺取小亚细亚的大片领土。

面对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拜占庭向罗马教廷和西欧诸国求援,却引狼入室。1204年,欧洲十字军竟然攻占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拜占庭人虽然于1261年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但疆土大大缩小,经济严重衰退,社会动荡不安。从14世纪开始,奥斯曼土耳其人掀起了新一轮的“圣战”,拜占庭成为直接目标。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占,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就此终结。

拜占庭的基督教称为东正教、希腊正教或东派教会。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国教之后,它大体上是统一的;但由于帝国的分裂,教会也就形成了两个中心: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这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东西方教会在相对隔绝的状态下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在教会首席地位等问题上也产生了分歧,并且双方的差异和矛盾日益加深。9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迈克尔三世任命佛提乌为牧首招致激烈反对,教宗尼古拉一世受邀调解纠纷,与迈克尔三世发生争执;教宗宣布皇帝的任命无效并开除佛提乌的教籍,皇帝则宣布革除教宗教籍。双方遂断绝交往,基督教会正式走向分裂。1054年,皇帝和教宗又一次相互开除教籍,东西方教会最终分裂。

东西方教会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两者有着深刻的差别,这反映在教俗权力关系、教义特点以及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

王权和教权关系上,两者截然不同。西罗马灭亡之后,西方教会和罗马教廷在相互斗争的割据君主面前逐渐形成优势,成为精神和世俗的双重领袖。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此外,皇帝甚至有权剥夺教产。皇帝利奥三世为进一步完善军区制,便向地多财富且享有免税特权的教会开刀,于726年掀起“圣像破坏运动”, 下令禁止供奉偶像,关闭教堂和修道院,没收教会土地,强制僧侣还俗。这场运动反反复复,直到843年才最终结束。

东正教在教义上有自己的特点。虽然东西方教会信奉同一个上帝(天主),但西方教会是用拉丁文化来解读的,而东方教会则是用希腊文化来描绘的。东正教只信奉基督教325—787年召开的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和信条,而不承认罗马教廷后来举行的历次大公会议决议;在得救之道上,认为“道成肉身”,即人之得救在于把有罪必死之人变成神的、永生不死的生命,不强调“救赎论”;在恩典和原罪方面与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不同,强调人只有通过个人努力选择善行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典。

东正教的组织形式也有独特之处。相对罗马公教而言,它没有统一的管理中心,而是实行牧首制;帝国分为四个牧首区:君士坦丁堡牧首区、亚历山大里亚牧首区、安提阿与全东方希腊牧首区、耶路撒冷牧首区。牧首是各区的宗教首脑,其下设有都主教、教区长、大主教、大祭司、司祭、大助祭。

拜占庭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哲学领域中,新柏拉图主义延续了希腊罗马的哲学传统,虽曾为基督教神学所利用,但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普罗克洛斯(410—485年)取得了最高成就;并且,他本人还在数学、天文学方面有所建树,为众多古典著作做过注疏,对西欧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建筑、艺术和绘画方面,查士丁尼时期修建的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大教堂是其最高代表。索菲亚大教堂融合希腊、罗马、基督教和东方因素,采用中央圆顶形式,巨大的圆屋顶建立在四个拱台支撑的四个拱门之上,高大明亮;饰有精细雕刻的大理石镶嵌和各种彩色玻璃镶嵌成的壁画,光彩夺目;画中场景生动,人物庄严肃穆,神态逼真。

拜占庭也在地理和史学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6 世纪的拜占庭商人兼旅行家西姆·印吉科普著有《东方各国旅行记》,10世纪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编著《拜占庭帝国及其邻近各国记》,这些都是富有参考价值的珍贵史地资料。6世纪拜的普洛可比是拜占庭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模仿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撰成《查士丁尼战争史》,记述了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的历次战争,歌颂查士丁尼的伟大;另著有《秘史》,记录了查士丁尼时期的宫廷秘闻,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帝国中后期,历史学有新的发展,传记、回忆录之类的作品盛行,女作家安娜·科穆宁的《亚历克修斯传》最为著名。

拜占庭学者还编纂了不少词典、类书、诗文选集,并且对古典作品进行了大量的评介和注释。在皇帝们的大力支持下,1045年君士坦丁堡大学成立,并迅速成为东欧的学术中心。

拜占庭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将多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也对后来的西欧和东欧等地产生过重大影响。拜占庭学者编辑保存的古代典籍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材料,更有不少拜占庭学者来到意大利直接推动文艺复兴的发展。拜占庭的文化、艺术和东正教信仰对东欧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9世纪,西里尔、美多德兄弟来到摩拉维亚传播东正教,参照希腊文字创制斯拉夫字母,并把《圣经》和其他宗教文献翻译成斯拉夫文,推动东正教在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基辅罗斯等地传播开来,促进了当地的文明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