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拜占庭文明与东正教文化

拜占庭文明与东正教文化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督教的分裂,不仅使天主教和东正教分道扬镳,而且也使拉丁文化和希腊文化形成了新的分野。但在他去世后,拜占庭帝国就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围攻。这样,拜占庭的疆域急剧缩小。总言之,拜占庭帝国境内,东方各民族占有绝大多数。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自从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拜占庭就逐渐走上独自发展的道路,并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拉丁基督教西方的文化。具体来说,与拉丁西方文化相比,拜占庭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拜占庭原是公元前7世纪希腊城邦麦加拉移民建立的一个殖民城市。它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扼黑海之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但是在其后1000年的时间里,它在地中海世界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二流的城市。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帝国首都从罗马迁至于此,并把它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它便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以罗马为中心,主要包括原帝国西部的拉丁语区,历史上通常称为西罗马帝国。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主要包括原帝国东部的希腊语区,历史上通常称之为东罗马帝国。由于它是在拜占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而又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简称拜占庭。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亦逐渐分裂为东西两大派。至公元1054年,这两派正式宣告分裂。由于东部教派以“正宗”自居,故而称之为正教,历史上又称之为东正教或希腊正教。西部教派则自称为“罗马公教”,历史上又称之为罗马天主教。基督教的分裂,不仅使天主教和东正教分道扬镳,而且也使拉丁文化和希腊文化形成了新的分野。

持续不断的外族入侵 当西罗马帝国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分崩离析时,拜占庭却成功地抵御住了这些蛮族人的进攻。至查士丁尼当政时期(公元527—565年),拜占庭帝国征服了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岛、西西里岛和西班牙纳入帝国的版图,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它恢复昔日罗马帝国势力范围的梦想。这个时期也恰恰是地中海世界权力上的真空时代,没有一个对手可与拜占庭相抗衡,故而查士丁尼能完成其大业。但在他去世后,拜占庭帝国就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围攻。公元568年,伦巴德人占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区。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侵入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并逐渐定居下来。刚刚兴起的波斯人则在东方开始大举进攻拜占庭,至公元615年,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相继落入波斯人之手。就在拜占庭打败波斯人、收复被占领的地区后不久,新兴的阿拉伯人乘虚而入,在公元7世纪30—40年代一举攻占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后来北非也落入阿拉伯人之手。这样,拜占庭的疆域急剧缩小。其后的3个多世纪里,拜占庭疆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自11世纪40年代起,诺曼人侵占意大利南部地区,拜占庭在该地的微弱统治最终被推翻,继而是塞尔柱土耳其人侵占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几个省份,并直接威胁君士坦丁堡。于是诱发了近2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而在这场基督教世界抗拒伊斯兰教世界的战争中,拜占庭也遭受了天主教骑士的洗劫和蹂躏。从此,拜占庭帝国便走向衰落,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民族成分更加复杂化 由于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几经变化,故而其境内的民族也变化不定。但总的来说,帝国的民族成分变得极为复杂。除了原有的民族(如希腊人、意大利人、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等)之外,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外族入侵,一些新的民族也相继而来,如斯拉夫人、保加尔人、法兰克人(拜占庭人对西欧各民族的统称)、穆斯林等。查士丁尼时代的历史学家普罗科匹乌斯(公元500—565年)曾描述道,大将贝利萨留每天从家中出来时,“始终有一大群汪达尔人、哥特人和摩尔人的侍卫簇拥着他”,以致引来拜占庭的居民纷纷出户观看。在11世纪初期,君士坦丁堡的居民达100万人,其中主要有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卡帕多细亚人、犹太人、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同时来自意大利各城市、阿拉伯各地区,甚至遥远的斯堪德那维亚半岛和俄罗斯的商人与士兵也充斥于这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许多西欧各地的人也移居拜占庭。在克里特和塞浦路斯岛,多种民族混杂的现象更为突出。因为它们曾被阿拉伯人侵占,后又被拜占庭夺回,十字军东征时又有许多十字军人流落此两岛屿。总言之,拜占庭帝国境内,东方各民族占有绝大多数。多种民族相互杂居势必带来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的发生。当一些西方的旅行家随东征的十字军队来到西亚时,他们根本搞不清楚当地居民的民族成分,只好按宗教来划分他们了。这说明,自希腊化时代以来,东部地中海地区历经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各帝国的统治,以及不断的新民族的移入,种族融合已达到相当的程度。

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自从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拜占庭就逐渐走上独自发展的道路,并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拉丁基督教西方的文化。虽然拜占庭和拉丁西方都承袭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基督教,但自从日耳曼人大迁徙后,两个地区间的联系便逐渐疏远。尤其是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地中海基本上为它所控制,拉丁西方被进一步限制在西欧大陆。从前作为东西方世世代代联系之纽带的地中海,如今却成为了一种障碍。于是拜占庭和拉丁西方的联系也因之达到了最低点。长期的隔绝竟然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隔阂感。德意志皇帝鄂图一世为了争夺“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曾派克雷蒙主教柳德普兰德出使君士坦丁堡。在离开君士坦丁堡之前,这位主教竟然在其下榻宾馆的墙壁上,写下了如此的一首打油诗

希腊人啊不可信;他们生来就是些背叛鬼;

不必留意他们的诺言,不论他们说得多么天花乱坠。

若谎言能助之,他们会指天发下弥天大谎,

一旦时机到来,他们就不顾一切去违背从前的诺言。

当公元969年自君士坦丁堡返回后,他上书鄂图一世。信中讲道:“在受到可怜的欢迎之后,我们就被安排到了最糟糕、最令人恶心的居所中。幽禁我们的那座宫殿自然又大又宽敞,但它既不能挡避风寒,又不能防暑……更为麻烦的是,希腊人的酒令我们难以下咽,因为在它里边掺进了树脂、乳浆……”至于在酒中加进了何物,这位使者也搞不清楚,只是觉得味道犹如沥青石膏之味。而拜占庭人也十分看不起拉丁西方人,认为他们是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野蛮人。这些都说明,原罗马帝国所属的这两个地区已变得越来越互不了解了。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具体来说,与拉丁西方文化相比,拜占庭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沿袭了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系统。在政治上,它仍然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帝国的一切都纳入皇帝的严密控制之下,即便是东正教会也不例外。这种利用宗教为帝国服务的传统与罗马帝国后期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而在拉丁西方,王权曾一度普遍衰落,基督教会则乘机凌驾于王权之上,成为西欧的主要控制力量。王权、教权、诸侯这三种力量的争雄,对后来的西方政治体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拜占庭不仅完全继承了罗马法,而且还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加以扩充,从而使罗马法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拉丁西方在初期主要流行日耳曼习惯法、教会法,到12世纪罗马法才重新复兴。拉丁西方的法律便是这三种法律的混合物。

拜占庭的希腊文化传统极为突出。拜占庭的统治者虽一直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但是由于它地处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希腊文化本来就有深厚的基础,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希腊文化就浸透到了帝国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拜占庭文化的源泉。在君士坦丁时代,官方的法律和文件还是用拉丁文写成。在学校教育中,拉丁文和希腊文也是最基本的教学课程。但是自公元7世纪起,学校教育已完全使用希腊语。同时,希腊语不仅成为官方语言,而且还成为文人写作、宗教礼拜和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的语言。希腊古典作家的著作为人们所诵读,从而获得广为流传。当阿拉伯和拉丁西方的人们重新燃起对古典文化的热情时,他们都曾到拜占庭搜求古典书籍。可以说,在中世纪,拜占庭成了古典文化的基地。然而,在拉丁西方,拉丁文则成为统一的官方和基督教会语言。至公元6世纪后期,当拜占庭人逐渐抛却拉丁文时,拉丁西方人则已将希腊语忘却。每当教士在经文中遇到希腊文时,他们总是无奈地说:“希腊文,我一窍不通。”(Graecum non legitur)。在拉丁西方,古典拉丁作家的著作因需要也为人们所诵读。

拜占庭的东方文化传统也极为浓厚。由于拜占庭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加之境内也有无数的亚洲人,故而其文化也会自然而然地染上东方的色彩。实际上,不论是希腊人还是罗马人,他们在向东方地区推行其文化的同时,也都被东方文化所浸润。拜占庭则犹有过之而无不及。拜占庭文化的东方化可是说是全方位的:从饮食、穿着打扮、风俗习惯以至文学、音乐、建筑艺术。如拜占庭的音乐大都出自叙利亚乐师之手,而一些宗教赞美诗虽然用希腊文写就,但在韵律上却是叙利亚式的。拜占庭的建筑艺术,在风格和装饰上就受到了叙利亚、波斯和阿拉伯人的显著影响。拜占庭历史上,不乏具有东方民族血统的皇帝。如利奥三世便是一位叙利亚血统的人,希拉科略和巴西尔则是亚美尼亚血统的人。他们对于拜占庭文化的东方化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之,拜占庭将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这也是东西方文化长期交流而结出的硕果。

拜占庭文化的繁荣 在拜占庭文化史上,经历了两次文化发展的高峰。一是君士坦丁时代,二是公元9世纪初至11世纪。君士坦丁不仅在外部将帝国的疆域扩大到了极点,而且在内部也使帝国达至繁荣强盛。在这个时期,拜占庭有两项突出的文化成就,即法典的编纂和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建成。

君士坦丁即位之初,就命令以特里波尼安为首的10位法学家,去搜集、整理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司法案例、法学理论和帝国法令,并最终编纂成四种法学文献。它们是:1.公元529年颁布的《宪政法典》,共10卷,内容包括自哈德良皇帝至查士丁尼时代(止于公元534年)的历代罗马皇帝所颁布的法令。公元534年,该法典又被作了修订。2.《法理汇要》,共50卷,是罗马历代著名法学家之言论的汇编。它于公元533年编定。3.《法学总论》,共4卷,是一本简明的法学教科书,亦于533年编定。4.《法令新编》,主要汇集了公元534年之后查士丁尼所颁布的法令,并不断随时增补。这4部法律文件合称为《民法大全》,后人又称之《查士丁尼法典》。该法典对罗马帝国的法律作了系统的编纂,并结合时代之需要,予以增补,从而使其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对以后的欧洲各国的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的杰作,也是拜占庭文化的集中体现。圣索非亚(Hagia Sophia)并不是一位圣人,而是上帝本身。该教堂就是献给神圣的上帝的。该项工程动用了1万多名能工巧匠,耗资32万磅黄金(相当于现今的1.34亿美元),历时5年10个月才最终完成。圣索非亚大教堂将古希腊、罗马、东方和基督教文化融于一身,从而开启了拜占庭式艺术的时代。如该教堂的穹隆圆顶便是罗马和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对于这种圆顶建筑艺术的起源现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它源于拜占庭,有人则认为它源于东方。这也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已使后人难以辨别其中的来源了。教堂华丽的内部装饰显然也是受东方影响之故。可以说,拜占庭式艺术就是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产物。拜占庭的绘画艺术也相当发达。壁画、镶嵌画、彩帛画、彩色玻璃画等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如拜占庭式的镶嵌画色彩绚丽、极富感染力。彩帛画则用来装饰书籍。拉丁西方(尤其是意大利)的绘画艺术就颇受其影响。

对于拜占庭来说,7世纪、8世纪两个世纪是一个外忧内患的时期,也是它文化史上的暗淡期。在此时期,大学被废除,图书馆被焚毁,古典希腊文化遭到敌视。至9世纪,拜占庭文化开始复苏,并在以后的世纪里走向繁荣。从公元9世纪初至11世纪中叶,拜占庭与阿拉伯世界逐渐达到了一种势力均衡的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为拜占庭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发展机遇。因此,在这个时期,拜占庭不仅国力强盛,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一派繁荣。拜占庭文明也是在此期走向成熟,并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

在教育上,陷入停顿的君士坦丁堡大学重新恢复。公私图书馆遍布各地,而且藏有大量的古希腊著作。人们学习和研究古希腊文化的热情又重新高涨。这一时期的学术上以综合见长。学者们编纂出了许多综合性的著作,如公元917年君士坦丁·塞法拉思编纂的《希腊诗选》,公元976年苏达斯编纂的百科全书式的希腊字典,爱季纳的保罗编纂的医学百科全书等。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最出名的是利奥、佛提乌斯和色卢斯,他们也都是一些精通多门学科的全才。

当然,在该时期,最值得称道的当属拜占庭式艺术。不仅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地中海世界最富有和最美丽的国际性大都市,而且帝国的其他地区的城市也按照首都的建筑艺术样式装扮起来。建筑形式、雕塑装饰等拜占庭式艺术不仅传播于原先的希腊语地区,而且还通过意大利南部这个前哨,传播到了拉丁西方各地。一位西方学者谈道:“至少到13世纪,西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意大利,就一直是拜占庭式艺术的一个领地。”如拉丁西方的罗马式建筑中的穹隆圆顶,标志哥特式建筑之特征的彩色玻璃都源于拜占庭。此外拜占庭式马赛克壁画和镶嵌画等也被拉丁西方的基督教堂广泛采用。

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拜占庭在希拉科略王朝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开始广泛推行军区制,从而开始了封建化过程。军区制的实施为拜占庭的强盛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科穆宁王朝时期(公元1081—1185年)“普洛尼亚制”取代了军区制,封建化最终得以完成。但其另一个后果则是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帝国政令不通,经济失调,国势被削弱。正当此时,一些外来民族乘虚而入,诺曼人在西部占领了南意大利,塞尔柱土耳其人占领了小亚细亚,直接威胁帝国的首都。在此种状况下,拜占庭皇帝被迫向拉丁基督教国家求援,于是在1096年,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但是拜占庭求助西方而自保的愿望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意大利的商人觊觎拜占庭的商业利益,十字军首领看中了它的土地、财富,而拉丁基督教试图实现宗教的统一。这一些动机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1204年第4次十字军东征改变了进攻方向,将矛头对准君士坦丁堡。十字军不仅攻陷了这座国际性大都市,而且大肆劫掠3天,拜占庭统治者被迫流亡异地。虽然在1261年,拜占庭又得以复国,但却无力恢复帝国原先的荣耀,只能龟缩于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地区度其残年,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这个存在了一千多年的伟大帝国从此就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拜占庭的历史虽然是短暂的,但它对地中海世界以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它不仅成为古典文明,尤其是古希腊文明的宝库,而且还将之传播于阿拉伯和拉丁西方世界,从而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扩而言之,它还成为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拜占庭对于东西方贸易的促进作用自不待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养蚕技术最终在公元6世纪中叶传入拜占庭。从此,发源于中国的丝织业,从原料生产到纺织成品,这一整套的技术在拜占庭生根落户了。之后,丝织业又传入意大利等地。同时,拜占庭与中国唐朝的外交往来也十分活跃。从公元643年至742年,到唐都长安的拜占庭使者达7次之多。在公元6—12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庭一直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领头羊。在地中海世界,它与阿拉伯帝国并驾齐驱。更为重要的是,拜占庭犹如一道屏障,阻止住了波斯和东部阿拉伯等民族对拉丁西方的侵犯,从而使西欧可以较为从容地发展自己,并走向了强大。而当拜占庭灭亡时,许多拜占庭学者流亡意大利,他们不遗余力地传播古希腊文化,从而为西方的文艺复兴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东正教的特点 东西基督教会的分裂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是社会文化上的差异所致。与罗马天主教相比,东正教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在教权和王权的关系上,东正教完全处于拜占庭皇帝的控制之下,成为其附庸。但罗马天主教会则保持了很强的独立性。在王权衰落、诸侯争雄的西方,教权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同世俗政权相对等的一个权力中心。这种差异使得东正教在组织形式上,没有形成像天主教那样统一的管理中心,而是依附于国家,在国家的各行政区建立教区。

其次,在教义和礼拜仪式上,东正教也与罗马天主教有所不同。东正教只承认公元325—787年间由基督教所召集的7次主教大会及其所通过的决议。至于其后罗马天主教会所召集的历届大会,它均不予承认。东正教特别强调的是通过个人的沉思默想和祈祷以获得通往宗教启迪之路,即强调“道成肉身”,而罗马天主教虽然并不否认这种救赎方式,但更看重通过现世的善行以期得救。因此,在宗教仪式上,东正教特别注重讲道和弥撒,更注重修道院的生活。在宗教节日方面,东正教特别注重复活节,而罗马天主教更注重圣诞节。同时,东正教的神秘主义成分更为浓厚,这显然同东方浓厚的柏拉图主义传统密切相连。

东正教在斯拉夫人中的传播 将东正教传播于斯拉夫民族是拜占庭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斯拉夫人亦属印欧语系民族。它同日耳曼、凯尔特并称为古代欧洲三大民族。斯拉夫人最早分布于维斯瓦河以东,第聂伯河以西,波罗的海以南,喀尔巴阡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至公元6世纪,它们已分成3个部分。一部分向西迁移,形成了今日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波兰人,历史上称为西斯拉夫人;一部分向东迁移,形成了今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历史上称为东斯拉夫人;一部分渡过多瑙河,南移至巴尔干半岛,形成今日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历史上称为南斯拉夫人。由于远离罗马帝国,斯拉夫人同罗马人的交往很少,发展也较为缓慢。直到公元1世纪初,他们才见之于罗马作家的记载中。至公元9—10世纪,斯拉夫人陆续接受了基督教。

伴随着德意志人越过易北河向东方的殖民活动,西斯拉夫人逐渐接受了罗马天主教。他们在文字上采用了拉丁字母,在文化上也多受拉丁西方的影响。南斯拉夫人当中,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亦接受了罗马天主教。而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中的保加利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则接受了东正教。拜占庭的东正教扩张是在公元9—10世纪,即它的鼎盛时代完成的。公元862年,摩拉维亚国王为避免罗马天主教的侵蚀,主动遣使者到拜占庭,请求派一位懂斯拉夫语的希腊教士到其王国传教。君士坦丁堡大教长便派教士西里尔及其兄弟麦索迪亚斯前往传教。公元865年,保加利亚大公鲍里斯率其臣民了皈依了东正教。大约与此同时,塞尔维亚人亦接受了东正教。

东正教向东斯拉夫的扩张更为引人注目。在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原始社会走向解体,开始向文明国家过渡。公元9世纪初,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维金人入侵拉丁西方世界。其中一小股维金人还侵入东斯拉夫人的居地。这些维金人被称为“瓦里亚格人”,意为“商人”。他们从芬兰湾经由水道进入东欧平原,沿途从事攫掠性贸易。他们还沿伏尔加河与第聂伯河深入到里海和黑海,同拜占庭与阿拉伯人进行贸易。公元862年,瓦里亚格人的首领留里克,率兵攻占诺夫哥罗德,推翻斯拉夫人的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另外两个瓦里亚格人的首领则南下占领基辅,建立公国。公元882年,留里克公国的摄政王奥列格南下征服基辅,并将首都迁至于此。其后,他们又将东斯拉夫各部落公国及其他一些民族加以征服、合并,从而建立起基辅罗斯公国。在征服过程中,瓦里亚格人也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公元988年,基辅罗斯第5任大公弗拉基米尔正式宣布接受东正教。他率其全体臣民接受了希腊教士的洗礼。至此,东正教占据了整个欧洲的半壁江山。

东正教民族和东正教文化 东正教的广泛传播使许多民族都加入到了其行列之中。它主要包括东欧的斯拉夫民族、拜占庭境内各民族。同时原先属于拜占庭的领地,后来又被阿拉伯及其他民族所侵占的西亚等地区,亦有许多人仍然信奉东正教。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东正教文化区也随之形成。

拜占庭在传播其宗教的过程中,也将其文化传播于这些民族,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些民族的文明开化。斯拉夫人原先并无文字。西里尔及其兄弟来到摩拉维亚王国时,为了传教的方便,就创立了一套字母。后来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和罗斯人也相继采用之。这套字母至今仍然为这些民族所使用。文字的诞生直接推动了斯拉夫文学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斯拉夫文化之基础也正是在9—10世纪的摩拉维亚和保加利亚奠定的。西里尔及其兄弟也因之获得了“斯拉夫人的使徒”、“斯拉夫文化之父”的称号。

斯拉夫人不仅全面采用了东正教的教义、宗教组织、礼拜仪式,而且也采用了拜占庭的政教体制。斯拉夫人之接受东正教,是经过认真考虑后作出的选择。摩拉维亚人就是因看不惯罗马天主教的行为,而主动要求接受东正教的。罗斯大公在作出皈依东正教之前,就曾征询过穆斯林、犹太人、拉丁西方人和希腊人的意见。拜占庭那种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尤为对他们的胃口。而拜占庭在地中海世界乃至整个欧洲的财富、势力和威望则是促使他们接受东正教的又一重要因素。

伴随着东正教的广泛传播,拜占庭文化也在这些民族中间急剧扩张。基辅罗斯公国在接受东正教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规的学校教育得以建立,以西里尔字母拼写的斯拉夫语被用于教学之中。弗拉基米尔的儿子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公元1036—1054年),基辅罗斯达于繁盛。他们按照拜占庭的样式建立起了无数的教堂。许多希腊的艺术家也被请来参加这项伟大的工作。其中,基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最为著名。它不仅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同名,而且在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简直就是后者的翻版。拜占庭的马赛克式镶嵌画、壁画、彩色玻璃等将这座大教堂装扮得富丽堂皇。同时,拜占庭的音乐也传入基辅罗斯公国,促进了古罗斯教堂音乐的发展。

如果说罗马文化和罗马天主教开化了野蛮落后的日耳曼人,从而导致拉丁—日耳曼—基督教文化区的形成的话,那么拜占庭文化及东正教对斯拉夫人的文明开化,则导致了拜占庭—东正教文化区的形成。可以说,东正教和拜占庭文化的传播有力地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文化面貌。时至今日,东西欧各国在文化上的差异,仍然可以追溯到这一方面。(徐善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