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制度

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制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对欧洲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吸收了拜占廷文化。拜占廷的许多学者逃往西欧,主要是西班牙,这又一次把拜占廷文化传入了欧洲。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国家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阿拉伯的城市里,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穆罕默德的言论即其教育主导思想。阿拉伯积极吸收和传播了印度、埃及、犹太、希腊和罗马文化,在文化教育上呈现出多元文化性。

第五节 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制度

拜占廷和阿拉伯两个封建帝国的文化教育与上述西欧封建教育的状况有很大不同,并对后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制度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则建立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廷帝国,面积包括巴尔干、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等,首都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是古代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廷的旧址,所以史称拜占廷帝国。古代文化在西欧遭到浩劫、中世纪欧洲处于黑暗愚昧的时代时,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却相对繁荣,并且延续了一千多年(东罗马1453年亡于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希腊、罗马文化得以保存,教育比较普及。当欧洲古代文化在西罗马遭到毁灭之际,拜占廷的僧侣、贵族仍在读着荷马的史诗、普鲁塔克的传记,研究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其他古典文学、政治历史、法律著作。在拜占廷的一些世俗贵族和高级僧侣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学问的人。

第二,世俗大学长期存在,帝国高等学校兴旺发达。当罗马帝国的高等学校在公元5世纪已不复存在的时候,在整个中世纪上半期,拜占廷帝国的高等教育兴旺发达起来。9至10世纪,欧洲各国的一些青年都到拜占廷高等学校学习。他们除学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外,还学习罗马的法律和历史。

第三,开办了僧院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图书馆。拜占廷教会还为培训僧职人员,开办了僧院学校,并组织了抄书工作。后来,在僧院中逐渐建立起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当时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僧院没有图书馆,好比城堡没有弹药库”,足见对图书馆的重视。

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对欧洲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吸收了拜占廷文化。十字军东征通常是指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罗马教皇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封建主、商人,以夺回土耳其伊斯兰教徒占领的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而组织的侵略军。士兵胸前标十字符号,所以叫十字军。以后泛指罗马天主教会组织的讨伐异端的军队。十字军前往中东共8次,历时200年之久,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很多灾难(1096年,在所罗门庙一地就屠杀穆斯林妇女、小孩近万人),同时也掠夺走大批拜占廷帝国保存的文化典籍,使失踪千年之久的希腊、罗马古代世俗文化在欧洲又得以重见天日。15世纪,土耳其人占领拜占廷。拜占廷的许多学者逃往西欧,主要是西班牙,这又一次把拜占廷文化传入了欧洲。另外,拜占廷文化对东欧的影响尤其大,斯拉夫民族文化、学校、经济的发展,对东正教的信仰,无一不受到拜占廷文化的影响,斯拉夫民族后来之所以超越奴隶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拜占廷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制度

公元6—7世纪时,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通过向外不断扩张,迅速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首都在巴格达。非洲北部的开罗以及欧洲西部的科尔瓦多,也是帝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国家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伊斯兰教的首脑也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追记该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生前言行的《圣训》,成为统治人民、维护阿拉伯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依据。

古代阿拉伯的教育从兴起到衰落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是早期自发发展时期(7—10世纪),特点是启迪公众,靠私人捐助,自发办学。

第二是教育的国家化、制度化时期(10—13世纪),特点是学校有定制,教育成了国家事业,由国家供给并管理。

古代阿拉伯教育的目的有二:第一是宗教的,教育是为了使人做到信奉《古兰经》(是知识的源泉),信奉穆罕默德(高于所有先知),信仰伊玛目(宗教首领)。第二是世俗的,培养为两个世界一起工作的人,教育除接受能力与兴趣外,应对人人开放,学习知识是必需的。

阿拉伯的学校大半设在清真寺内,主要类型在初等学校有圈学、昆它布,高等学校为宫廷学校,称作阿达卜。阿拉伯的教育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清真寺等就是教育的场所,伊斯兰教各教派都重视利用教育传播各自的教义。

在阿拉伯的城市里,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公元900年时,在比利牛斯半岛上创立的科尔瓦多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影响很大的大学,设有神、法、医、数学、天文、化学等课程,学生不仅来自西班牙和阿拉伯帝国,而且来自西欧天主教国家,学生最多时达6000人,许多著名学者曾在这里执教。公元970年在埃及开罗创建的爱资哈尔大学,是世界古老的大学之一,是伊斯兰世界的最高学府(1961年扩建,今天仍是伊斯兰的最高学府)。到了11世纪,阿拉伯境内已有几十所大学,迄今还存在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创立的摩洛哥非斯城的加鲁因大学。这也是一所伊斯兰教大学,11世纪时扩建。

中世纪阿拉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建立了伊斯兰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初等学校里用阿拉伯文教授阅读,让学生背诵《古兰经》;在高等学校则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和伊斯兰教神学,当时许多西欧学生都聚集到阿拉伯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二是《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在课程方面,古代阿拉伯学校以《古兰经》为王冠。在西欧圣经权威压倒了科学成就之际,而《古兰经》并未剥夺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教师以穆斯林为主体,但也允许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充任教师,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如安萨里(其地位仅次于中古时代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著有《学问初步》和《我的儿童》等。

四是私人捐资兴学的传统根深蒂固。许多学校,都是教徒私人捐资兴建的。

五是教育理论贫弱,但注重尊师重教。穆罕默德的言论即其教育主导思想。而穆罕默德的有关教育的言论有其积极意义。如(1)鼓励求学,说求学是穆斯林的天职,学习应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从摇篮到墓穴都应学习。(2)尊重知识,尊重学者。说学者品级居第三,学者以上,惟有上帝与天使。故历代宗教领袖都是大学问家。

六是教育内容的多元文化性。阿拉伯积极吸收和传播了印度、埃及、犹太、希腊和罗马文化,在文化教育上呈现出多元文化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